我的哲学旅途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学生时代的我也和大多数理工男一样,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远大于社会科学。但是与生俱来的理智和冷静却使我从不凭个人好恶选择读物,当我还没听说过高尔基的时候,就隐隐有一种感觉:书籍能让人进步,让人变得更好、更强。所以童年的我还是多少读了些文史哲之类的书,纵然对高考作文得分没起到什么积极作用,至少让我在插科打诨之时比旁人多了些素材。此外,尽量不从众,不与大多数人的行为重合,似乎也是我来到这个世界自带的精神属性,即使我知道这样做难以趋利避害,只要没有性命之虞,我总是快乐而固执地选择尊重自己的内心。

      依稀记得即将从幼儿园肄业的那一年的某天上午,老师选了包括我在内的5个同学上台做题,题目要求是把4张苹果不干胶分别贴在左右两个盘子里,5个同学的答案不能重复。不出所料,前四个同学先后把左0右4,左1右3,左3右1和左4右0都正确地展示出来,轮到我上场时,看样子只剩左2右2唯一个答案了。没有机会上台的同学们在座位上异口同声地喊着答案:一边放两个,一边放两个……在正确答案此起彼伏的提示声中,我开始了自己的表演。面对左4右0的现状,我拿起一张苹果不干胶用力撕成两半,一半贴回左边盘子另一半贴到右边盘子,随即紧张地跑回座位。因为时年5岁多的我已经明白损坏公物的行为是错误的,但是为了不从众,不按照同学们的预期出牌,我坚定地选择明知故犯。这应该是我记事以来的第一次抗拒从众,至于后来是否受了批评,有没有同学上去完成左2右2的常规正确答案,也许只有我的幼儿园老师知道真相,我实在是想不起来后续情况了。

      也许因为抗拒从众,也许是其它更深层次的原因,虽然身处孔孟之道已盛行千年的华夏大地,我却总喜欢翻阅《老子》、《庄子》、《列子》和《墨子》,尤其是接触了初中物理之后,理解了杠杆、滑轮、轮轴等工具的省力原理,再加上书本中对墨翟科技成果和哲学思想的描绘,我几乎要成为一名墨子“门徒”了。

      家族中有一位长辈是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的科研工作者,她甚至在给我的初中毕业寄语中鼓励我将来成为“机械师”。

      只可惜我遗忘初心,为了银两舍弃理想,高考志愿填报“土木工程”,大学毕业后便投身房地产洪流,作了“工程师”而非“机械师”。

      工作之后虽继续“不走寻常路”,好在也未遭社会毒打。可是不知为何却甚觉理想与现实渐行渐远,让本就不多的“立德立功立言”欲望更加淡薄。空闲时间除了继续阅读道家、法家经典,甚至连佛学禅宗的《六祖坛经》都找出来读了又读,唯独对“温良恭俭让,礼义仁智信”依旧避而远之。

      去年的某一天,B站给我推荐了一段超长视频,是复旦大学哲学系王德峰教授对明朝“新儒家”——陆(象山)王(阳明)学派哲学理论的讲解,使我受益匪浅。不过这大数据不靠谱啊,我在B站上基本都是看马保国松果弹抖闪电鞭鬼畜视频,这种低级趣味怎么能和德高望重的复旦教授联系起来呢?难道是大数据觉得我看鬼畜视频浪费时间,怕我就此沉迷其中无法自拔,所以赶紧推送些有知识有文化的视频来拯救我于水火?不管怎样,因为王德峰教授深入浅出和幽默风趣的讲解让我对王阳明的哲学理论有了比较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从而对儒家思想也没那么抵触了。也许这就是“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遇到了恰当的儒学吧”。当然还有个原因,陆王心学和孔孟传统儒学确实也不太一样,我愿称前者为儒家pro或儒家plus。至于具体差别,我这个刚看到“门”并且远未入门的门外汉也不敢在这里班门弄斧、帕前咏日。(即帕瓦罗蒂面前唱《我的太阳》)

      可我还是对自己在B站刷到这条视频感到无比好奇,有没有一种可能是我曾经多次点过十三香口味的小龙虾外卖。而十三香的创始人王守义和王阳明他老人家的名字看起来就很像一家人。因为阳明先生他姓王名守仁,B站会不会认为守仁和守义我都会感兴趣。就像曹操有个族弟叫曹子孝(曹仁),然后另一个族弟就叫曹子廉(曹洪)。或者用大家更容易理解的例子:令路线令方针令政策令计划,他们是一家人。

      无论如何,感谢哔哩哔哩。待我他日开通港股交易,必定买入股票以示支持。(纯属情怀,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