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3

徐星投资——过高的市占率和产品渗透率实际上已经封杀了公司未来的增长空间

下述几类公司最易出现高估:1.产品的使用价值存疑;2.行业壁垒不高、竞争优势不显著、盈利模式不可控;3.公司增长动力已释放。这几类公司增长的结果,往往是带来更重的资产包袱、更大的财务风险。

(2)行业壁垒不高、竞争优势不显著、盈利模式不可控的公司

在行业景气或其行业渗透率从低到高的过程中,即使行业进入壁垒不高,业内的公司通常也都能维持一定的增长率,或取得较高的资本盈利能力(较高的 ROIC 或 ROE)。但这个时期一般不会太长,因为景气会带来更多资本进入,竞争很快就会到来。在未充分竞争的时期,公司的竞争优势因素难有表现或意义不大,而在竞争渐渐充分时,公司的竞争优势对增长的意义和作用才渐显。

上世纪 90 年代,电视机普及率刚刚从“凭票供应”中走出来,渗透率在普通居民家庭中快速提升。虽然产品紧俏,但行业的进入壁垒并不高,当时我国从世界各地引入了几十条电视机生产线,而四川长虹则借助领先的设计和大规模生产能力,取得中国电视机行业里最高的市场占有率,其股票也是1996-1997 年牛市上海股市中最著名的的绩优股。但是,当电视机的普及率提高后,公司的产品与其他厂家的产品并未有大的差别,公司为巩固和进一步扩大自身的市场地位,一度介入上、下游(与郑百文商场企业合作只能卖长虹电视机、买断上游的彩显管)试图限制和打击竞争对手。但是,这种行为并不能提高本身产品的竞争优势,再加上行业渗透率逐渐高企,公司庞大的生产规模反而成了“包袱”,公司从此一蹶不振,步入长期的衰退中。

实际上,在 1995 年熊市中,四川长虹就是沪市中 PE 最低的股票,已经初步反映了市场对之高业绩的谨慎。而当牛市来临,四川长虹股票一飞冲天后,该股的PE也一直未很高过(最高不超过 30 倍),普通投资人觉得以看似较低或适度的PE 去买入此股做长期“价值投资”,结果后来亏损累累。对行业进入壁垒不高、竞争优势不显著的公司,在其还保持较高增长率时买入这类股,往往是投资失败的开始。

近年来,新能源类股曾得到市场的追捧。但是一些新能源产品,仅仅是多种产品的集成,进入壁垒并不高。且其盈利能力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上游原材料供需状况、下游大客户强议价能力),盈利波动大、不可控,长期前景不确定。这类公司股票注定是大起大落,能形成长期成长趋势的公司很少。

(3)增长动力因素已充分释放的公司

很多投资人往往从过去公司的增长中取得对公司价值的信任。例如,对那些市占率很高或已经较为普及的产品类公司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青睐。但实际上,公司成长的主要途径就是产品市占率或渗透率的提升。过高的市占率和产品渗透率实际上已经封杀了公司未来的增长空间。当然,公司的增长还有另外的途径,即在核心产品技术平台上的产品线的扩展、提价、并购等,但这几类增长方式的经营风险相对较高。从公允角度,产品的高市占率、高渗透率下,公司的 PE 应较低(无论其近期的增长率有多高),而不是相反。此外,那些较为专一产品(很难形成技术平台孵化新产品)的公司、有降价趋势的工业品公司,当主产品的增长空间有限时,其 PE 就应较低。而靠并购增长的公司,投资人更应谨慎。

例如,格力电器自 2000 年以后的几年里,已逐渐成为中国空调市场市占率领先的公司。由于空调在当时中国市场的普及率并不高,因此公司在随后的十多年里保持了持续的增长。2015 年后,中国空调市场渗透率已较高,格力电器尽管品牌优势显著,但已失去进一步增长的空间。公司开始多元化尝试,试图进入手机、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等领域(或通过并购等方式),但基本都以失败告终。在二级市场上,从 2010 年后格力电器的 PE 就长期在低位徘徊了。尤其是近年来,尽管公司 PE 很低,但长期投资人以此低 PE 投资结果很差。为什么产品不同的公司,在相同的业绩、增长率下,其市场 PE 有很大的不同?这涉及到公司可增长的另外因素,就是其产品是否具备可拓展性,即产品是否形成了基础技术平台,可孵化新产品,丰富产品线。一些公司产品如专门的建材、设备、材料等,很难形成专门的技术平台,产品品类很难扩展,一旦其核心主产品市场空间的天花板渐显后,市场对这类公司股票的 PE 都打得很低。如东方雨虹、北新建材、海螺水泥……等,无论其阶段性增长率有多高,其 PE 都较低,这是市场理性定价的结果。

结语

企业可达的增长空间,才是决定公司PE 溢价的主要因素。一旦增长空间已能看到,投资人以“正常”或看似“偏低”的PE 持有这类股,实际上是买了已经高估的股票,长期投资都很难有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