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hone转发:43回复:43喜欢:4

这是一只能打仗的队伍!fighting!

$软通动力(SZ301236)$这是一只能打仗的队伍!figh这是一只能打仗的队伍!figh这是一只能打仗的队伍!figh

精彩讨论

趋势超盈2023-12-18 21:58

收购资产马上出结果,可以开始聊聊软通动力的估值了,我的观点:不包括收购资产以及未来资产整合预期和引入战投股东等等,软通动力目前市值应该在460到500亿区间,明显低估,还不包括鸿蒙、欧拉等未来的预期增长。理由:对比港市中国软件国际最高市值464亿,软通动力在创业板应该给于更高的市值,因为国内不缺流动性,缺的是有核心技术能力、门槛足够高的优质上市公司(稀缺性决定估值)。以后再说「软件定义一切、芯片适配、指令集」等等,先做个对比更直观。看图看图吧。

趋势超盈2023-12-24 18:44

$软通动力(SZ301236)$ 软通动力未来将形成“同方PC+鸿蒙OS+高斯向量数据库+盘古大模型、同方服务器+欧拉OS+高斯数据库、同方整机+华为云+MetaERP+智算中心”的软硬件一体化产品能力,实现从硬件算力到软件应用的产业闭环,进而打造华为“鲲鹏+昇腾+鸿蒙+欧拉+高斯+MetaERP+云服务”的全产业链能力和生态合作关系。接下来神秘战投股东入场,股权、资产重组完成后加快信创国产化和争夺AI时代智算产业高地,是不是跟HUAWEI车BU的股权调整一样的味道、相似的配方?

趋势超盈01-06 23:33

周末喝点小酒,开心😁一下。当然不乏聊聊做的生意,也聊聊股市,我还是一如既往的观点:股市不肯能关闭,目前之市场环境,投资两种标的可以赚钱,其一极其优秀,比如$软通动力(SZ301236)$ $常山北明(SZ000158)$ ,其二极其垃圾。。。这个我不参与,无举栗说明。极其优秀的公司又在最确定性的产业风口,市值按照未来三到五年甚至十年产业发展定价就完事。神马增持、减持,都是天道、都是循环,都是规律。如同人体,不循环是病体!买股票一定要看招股书,一定要看近三年的年度报告,别说话假大空让人感觉不是无知就是真坏。光大控股在软通动力从美股私有化退市,解除VIE结构,再到国内上市经历多长时间?至少6到8年。那个散户能持有6到8年??光大等一众国内机构赚钱也好,减持也好,是人家应该得到的回报!否则国内散户连参与软通动力的机会都没有!光大系以及国内众多机构他们做的产品就是软通动力这是上市公司,上市本身也是一种商品,为什么要道德绑架人家?散户这种既要又要还要的想法才是其就为韭菜的原因,只顾自己个儿,不顾别人!这叫极其自私。当然这些前提是公司极其优秀!

趋势超盈01-06 12:21

$软通动力(SZ301236)$ 了解一下:什么是指令集?什么是「业内首个具备跨指令集的操作系统SwanLinkOS」;什么是芯片适配?什么是「率先完成OpenHarmony操作系统基于X86架构的intel芯片在PC端的适配」;什么是「业内覆盖多芯片架构的发行版厂商」。以及「目前已累计为国内400+合作伙伴提供接入鸿蒙产品品类超过900款。此外,公司深入参与鸿蒙智联生态建设,以产品共建的方式已推动超16+家生态合作伙伴接入开源鸿蒙生态,超30+款开源鸿蒙产品已在矿山、电力、商显/园区、交通等多个领域成功商用。」,IT的底层技术是芯片、系统和数据库,海思新年发布「万象芯生」,软通在系统(鸿蒙、欧拉),高斯数据库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再了解一下:红帽公司,它出售 Linux 企业级支持和咨询服务,2019年被 IBM 以340亿美元的高价收购。
昨天发帖:先分清楚鸿蒙OS 与开源鸿蒙,EulerOS(欧拉服务器操作系统)与 OpenEuler开源,GaussDB和OpenGauss数据库,华为云 与 盘古大模型,麒麟、鲲鹏、昇腾等等系列芯片,再聊软通未来在智算算力和Ai PC方面的产业趋势,软通主要是输出基础能力,软件构架的基础系统能力,显性的是算力比如算力服务器和算力中心等,看软通智慧早已在140多个城市布局占位;AI PC是24年确定的产业趋势,可信信创先拉动再到C端。哎呦,还有战投入股。。。这是大事,未来如果HUAWEI开放全球和国内供应链给软通动力,那算力和PC产业不得起飞啊。。。

全部讨论

2023-11-17 19:08

$软通动力(SZ301236)$ 本次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的未来经营发展规划
近年来,公司基于对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趋势研判,加强公司全栈数字技术服务能力,构建信创战略和“软硬一体”战略,加速推动公司从以“能力+营销”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产品+营销+服务”的模式。本次收购是执行公司信创战略和“软硬一体”产品战略,实现公司向“产品+营销+服务”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战略举措,是公司发展信创业务的重要推动抓手。同时本次收购,将加强上市公司与北京信创产业链的整合,支持北京市信创产业的发展,加强与某通讯设备客户的进一步战略协同。本次收购完成后,标的公司将作为上市公司信创业务的核心业务,加速信创业务的高质量成长。未来,上市公司围绕“软硬一体”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致力于为客户创造价值。「信创产业持续深化,提振操作系统国产化需求。据艾瑞咨询预测,2027年我国信创市场将超过3000亿规模,2022—2027年CAGR达46.9%。」

2023-12-02 11:38

华为12月新重大事件 华为欧拉操作系统大会12月15-16日举行
华为官方消息,“操作系统大会&openEuler Summit 2023”将于2023年12月15-16日在北京举行。
华为欧拉服务器操作系统是华为公司研发的企业级Linux服务器操作系统。欧拉最开始在华为泰山服务器中使用,叫做EulerOS直到2020年1月华为正式开源,并更名为openEuler。openEuler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数字基础设施,将带动全球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全球的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软通动力(SZ301236)$ 7月25日,软通动力中标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2023-2024年省专公司操作系统迁移技术服务项目”。项目内容为中移(苏州)软件技术有限公司21万套服务器操作系统技术支撑服务。软通中标份额27.78%,位列5家中选企业第一。

2023-11-24 19:58

GPU框架:从ROCm、Pytorch看生态壁垒原创 中信证券研究 2023-11-14
我们认为今后三年是国产GPU发展关键窗口期,生态建设至关重要。以ROCm为代表的生态实现了并行计算软件库的广覆盖,对主流AI框架如Pytorch等的完善支持都是生态建设的核心。优先推荐性能优良、软件库覆盖率高且能够持续迭代、已获得客户认可的公司如海光信息。昇腾NPU率先获得Pytorch原生支持,且研发资源强大,未来有望持续领先。建议关注华为昇腾整机合作伙伴。
▍国产GPU发展窗口期已至,生态构筑核心优势。
AI发展带动算力硬件需求,我们认为未来三年可能是国产GPU发展关键窗口期。目前国产算力硬件理论性能可接近国际主流,但软件生态是限制理论性能和开发者使用的重要因素。
▍CUDA:GPU生态先驱,AI时代基础设施。
CUDA是GPU生态的先驱,实现了GPU从图形硬件向算力硬件的转变。2006年CUDA推出后,开发者无需再通过图形API来调用GPU,而是可以直接操控GPU。CUDA在长期发展中逐步渗透了HPC与AI生态,2023年已经迭代到第12代API,具备了巨量软件组件,塑造了用户习惯,如今要将其取代需要巨量的时间和资源投入。以CUDA为模板,我们可以发现,其他算力芯片的生态要接近CUDA的地位,应当尽可能在(并行计算相关)软件库覆盖率以及AI框架支持度方面进行投入。
▍并行计算软件库覆盖度:以ROCm为例。
CUDA为用户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代价,一是需要承受英伟达硬件不低的成本,二是闭源的CUDA导致部分使用者面临供应不确定性。因此需要CUDA的低成本替代方案,目前AMD推出的ROCm软件平台未来有望替代CUDA。
ROCm出现前为何CUDA长期没有挑战者?OpenCL与硬件均有不足。OpenCL在2015年才添加C++支持,长期对高层软件库支持不足,而CUDA早在2013年就已经支持C/C++/Fortran/Python。硬件方面,AMD在2017年首次推出MI系列数据中心GPU,但与同期的NVIDIA V100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也不利于生态的形成。
ROCm为何能够成为生态转折点?2015年Boltzman计划推出以来,全新的软硬件平台解决了此前短板。硬件方面,全新CDNA架构与NVIDIA的架构各有优势;软件方面,重构的HIP平台也全面优于OpenCL。ROCm通过Hipify工具利用现有CUDA代码;软件库方面,经过5年建设,到2020年的ROCm4.0时代,已经初步实现AI与HPC领域基础库的全面支持;基础软硬件支持方面,现有的CDNA与RDNA系列架构得到较全面的支持,虚拟化支持也为数据中心云化部署创造了条件;性能方面,ROCm在良好优化下与CUDA并无性能差距。
ROCm的未来?用开源占据大生态。ROCm作为后发者,采用开源方式,聚集开发者力量是合理选择。目前ROCm生态中,除专为AMD硬件优化的AOCC编译器外,均为开源组件。我们认为未来ROCm与CUDA可能类似Python和MATLAB的发展路线,ROCm可能在部分大型统一生态领域获得认可,而CUDA在大量细分场景的优势有望持续。
▍AI框架支持:以昇腾为例,算法库+配套软件基建。
对AI芯片而言,通用并行运算库未必都能支持,对于AI框架的完善支持相对较为关键。其主要工作包括算子库与辅助软件库的适配,我们认为对于大型公司其适配耗时大致需3-5年。华为昇腾在国内AI框架适配进度较为领先,率先实现Pytorch NPU原生支持。我们认为较高的适配时间需求可能导致先发优势持续。
▍投资建议:
参考国际行业发展情况,长期市场份额可能逐步走向集中,因此并行计算生态建设进度领先的厂商有望扩大优势。优先推荐性能优良、生态完备(软件库覆盖率高且能够快速迭代)且已获得客户认可的公司。针对AI框架的软件生态适配也有望形成先发优势,有利于更快占据市场份额。目前国内AI芯片赛道,昇腾率先获得Pytorch原生支持,且研发资源强大,未来有望持续领先。

2023-11-26 18:58

长安汽车的股东们嗨了,恭喜发财💰,你们就应该发财💰。只要四季度聚焦HW产业链的投资者都能赚到钱,因为这条线不仅会带来业绩的表现,还有持续的事件保持情绪,长安汽车与HW的股权合作框架。$软通动力(SZ301236)$ 也埋伏了一手棋:根据标的公司经营情况择机引入外部投资者。巨头们都在为迎接超级产业趋势,在快速进行资产和股权的重组和调整。

2023-11-28 12:48

从手机到车机,智能终端的边界比想象更大
软通动力也看到了汽车领域尤其是智能汽车的全新机会。就如黄立所言:“伴随软件定义汽车、汽车4.0等概念的诞生,汽车领域正在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快速转型,这个行业的认知将逐渐被数字技术颠覆。”在这一过程中,车企需要解决很多问题,例如不同子系统之间数据如何通讯、AI算法与芯片怎样融入智能座舱、车企和第三方的服务如何交付、平台如何搭建乃至智能驾驶怎样实现等等。而要解决这些问题,软件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大。这些都是手机企业过去曾经遇到、现在已经很好解决的,同时也是软通动力全栈服务能力所包含的。并且,凭借在to B领域中的多年积累,软通动力对包括汽车在内的众多行业也有着更深刻的理解。所以,软通动力不仅有能力将自身的智能终端业务拓展至汽车领域,更有信心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因为从某些层面来看,汽车甚至飞机都已看成是一个“大号终端”。
作为全新的战略发展方向,软通动力智能终端正在积极备战。目前,软通动力在该领域的布局主要围绕三个方向展开:其一是智能汽车车载终端的研发,包括各类车载设备和以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为代表的汽车智能化和数字化领域;其二是基于物联网和5G通信能力提供车辆的智能网联服务,包括设备与设备、设备与云、设备与人之间的通讯和信息交互;其三则是在智能汽车与人的服务基础之上,为驾乘人员提供一站式的体验与服务,最终在驾乘人员和车企之间形成透明的、可视的交互体验,为选车、购车、生产、运输、使用、维修、置换等需求提供全生命周期、全流程的服务。

2023-11-15 19:27

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余承东在现场透露,截至今年8月,鸿蒙生态的设备数量已超过7亿台,开发者数量超过220万,成为全球第三大手机操作系统。值得关注的是,华为鸿蒙生态的目标不止是手机,也并非一个单纯替代安卓的操作系统,而是一个囊括所有开发者、能够自由穿梭在智慧屏、可穿戴设备甚至汽车等终端平台,这个想象空间是非常巨大的。余承东表示,华为未来三年还将斥资百亿,夯实鸿蒙生态。

2023-12-27 19:58

$软通动力(SZ301236)$ 极少有芯片厂商能凭一己之力解决这些问题,英伟达的AI芯片生态(CUDA,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统一计算架构)系统,基于软件栈达到支持AI框架的目的,相应的应用程序便可由此进行开发扩展,健全的软硬件生态帮助他们占据了市场龙头地位。2022年高通也发布了AI Stack,通过统一、跨平台的AI软件栈,支持厂商和开发者在对单一产品完成软件模型后,直接扩展至其它品类中,“一次开发,多终端使用”。

01-04 16:14

不仅如此。$软通动力(SZ301236)$
人工智能成为新型城市基础设施,AI算力成为城市公共资源,智慧城市将真正成为能感知、会思考、可成长的“智能体”,智慧城市的治理模式、产业模式、服务模式,以及发展理念,更将实现没有天花板的突破。
以武汉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为例,2020年12月28日开始建设,仅仅耗时6个月,2021年5月31日,便正式竣工。该中心算力达到100000000000000000,别数了,这是每秒十亿亿计算。而且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一经投用就已满负荷工作,迅速孵化出智能遥感与多模态大模型等,一批有影响力的重大科研成果。
这就是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价值,也将是软通智慧潜在的运营服务价值模式。此前软通智慧已完成在170余座城市的战略布局,此后其将把智慧城市运营商、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运营商两个角色合二为一。

01-02 22:44

余承东发全员信:2024是鸿蒙关键一年 2024-01-02 新年第一天全员信原文:
不经黑夜,不到黎明,通向胜利的路,绝不是一帆风顺的。过去几年,面对一轮又一轮的制裁打压,顽强的终端将士没有浪费这一场危机的机会,反而迸发出了更大的能量,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学会开逆风船。在公司及各兄弟部门的鼎力支持下,我们同心聚力,越战越勇,突出了重围,捍卫了铁军的荣光。
没有等出来的未来,只有闯出来的明天。2023年8月,先锋计划启动,Mate60系列、Mate X5跨山越海而来,卫星通话、灵犀通信、昆仑玻璃、华为影像XMAGE等成为消费者钟爱的核心卖点;WATCH GT 4上市三个月全球发货量突破250万台,平板全球累计发货量超1亿台;接入鸿蒙的设备数量超过7亿台,原生鸿蒙生态迎来开局之年,头部互联网应用纷纷加入,掀起了鸿蒙千帆起的开发热潮;成功推出全新高端品牌ULTIMATE DESIGN非凡大师,讲述“不是天生非凡,而是敢于非凡”的品牌故事;
智选车逆风翻盘、绝地反击,问界新M7上市两个半月大定突破10万台;全屋智能作为新产业,实现全年贡献利润转正;高端耳机和智慧屏获得很高的用户满意度;海外市场持续聚焦,经营大幅改善,高端品牌心智也得到显著提升。
“天地间任我展翅高飞,谁说那是天真的预言。”
9月25日的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当我们的同事、花粉和合作伙伴站在台上,举起手机点亮闪光灯,高唱《光辉岁月》时,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心中充满感动和感恩。感恩每一位敬业可爱的终端员工、默默支持的华为家属、拼死相救的兄弟部门同事、协力同行的合作伙伴,感恩每一位帮助过我们的人。
在2020年的开发者大会上,我们说:没有人能够熄灭满天星光,我们始终坚信,希望的星星之火,可以燎成熊熊的胜利之光。极端困难的这几年,亿万消费者和我们一路同行,为我们点亮了星星之火,激励着我们前行。他们之中,有的为了等待我们,坚持几年不换手机,在先锋计划发布后,第一时间排着长队去门店支持我们;有的自发向身边人推荐华为+8、+N的产品;有的化身最强客服,帮亲朋好友解决使用华为产品遇到的问题。这些热爱汇聚在一起,给了我们巨大的信心和底气,支撑着我们携手全球渠道、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共同迈过寒冬,迎来了春暖花开。
终端一直是一支敢于创新、敢于胜利的铁军。十年来引领了很多个行业第一,推出了许多领先的产品和技术。
未来十年,我们仍然要坚持智慧全场景战略,敢于取舍,坚持产业聚焦、产品聚焦、特性聚焦,为消费者打造有竞争力的、极致体验的产品和服务。
我们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从根技术上突破,通过软硬芯云垂直整合,AI能力的构建和应用,基于统一底座,围绕个人智能化、办公智能化、出行智能化、全屋智能化四大场景,用王者产品和全场景极致体验服务用户。手机要聚焦六大核心功能,做强长板,做到世界领先;+8产业要提升产品力和品牌价值,与手机紧密联动,打造爆款,围绕核心刚需场景构建协作互通的极致体验,PC要解决关键技术和生态问题,抓住机会,迅速上量,扩大规模;智选车业务利用华为多年的技术积累和管理能力,帮助车企造好车、卖好车,建立鸿蒙智行生态联盟,实现商业成功。
我们基于未来趋势构建能力,优化零售运营模式和作战组织,建立线上、线下协同的渠道和零售体系,帮助有能力、有潜质的零售商和渠道商做大做强,一起“多打粮食”。中国区要抓住机会,开启全面战略反攻,手机继续扩大规模,融合产品全面领先,新业务跨越式发展。海外要面向未来做好准备,寻求突围,重点国家在稳健增长的基础上,持续建设高端的品牌心智。
2024年是原生鸿蒙的关键一年,$软通动力(SZ301236)$ 我们要加快推进各类鸿蒙原生应用的开发,集中打赢技术底座和三方生态两大最艰巨的战斗,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鸿蒙将为消费者提供高端精致、简单易用、极致流畅、纯净安全的体验;通过操作系统层面的整合,关键能力底层化、通用能力全局化,推动中国产业高质量发展。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性因素。打造一支有大局观、有信念、有纪律、有强大学习能力、有系统性思维、作风硬朗、能打硬仗胜仗的干部队伍,为全面战略反攻做好准备。干部如猛虎下山,带领团队克服困难向前冲,面对业务的不断变化和挑战,不为困难找理由,只为成功找方法,持续夯实经营意识,提升经营能力,强化商业结果导向。
全体终端员工要保持清醒、戒骄戒躁,继续聚焦本职工作,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扎扎实实做好产品和服务。守住品德和作风底线,诚实守信,合规经营,不在新征程上掉队。自信可以改变未来。终端团队是有理想、有追求的,始终敢于做别人想不到的事、能想到但做不到的事,甚至是不敢想的事,敢于创新引领行业发展。这几年的磨炼,更加证明了我们是一支经得起考验、能打硬仗的铁军。
终端十年2C转型,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又在经历A国多轮制裁的极端困难后,顽强地活了下来。如今终于重返赛道,那些打不死我们的,只会让我们更强大!新起点,再出发,构建强大的鸿蒙生态,拉动中国电子工业崛起,胸怀王者气,奋勇拼搏,开启终端未来大发展的新十年!

2023-11-26 11:51

华为昇腾计算业务总裁张迪煊为软通动力副总裁谢睿正式授牌,双方将携手推出软通训推一体化平台,共同推动多模态大模型产业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