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框架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1

在二级市场的投资中,公司的价格被分为三种:交易价格、合理价格、入手价格。交易价格就是交易时间内,盘面上不停变化的数字;而合理价格是指基于自己的判断、评估,给出公司的实际价值;最后,投资者对比交易价格和合理价格,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入手价格。

交易价格反映的是当前市场对公司的估值。当估值合理或者是便宜时,投资人就会获得比较高的安全边际。

公司的合理价格,也就是内在价值,是企业未来生命周期里的利润总和贴现到今天的价值。短期择股可以去揣测市场会选择什么,可能存在价值驱动或概念驱动,但长期来看,公司都要靠业绩说话。

总而言之,内在价值有几个特点:第一,带有强烈的主观判断,因为对公司未来利润的判断是主观的;第二,内在价值是动态变化的,因为企业经营会不断发生变化。

入手价格,取决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风险偏好高的人,在价格和估值基本相当的时候就会考虑买入,但风险偏好低的人,只有价格大幅度低于估值的时候才会动手。

一般来说,估值可以分为相对估值和绝对估值。在股市中,相对估值往往用PE(市盈率)、PB(市净率)、PS(市销率)等指标衡量,是实践中最常用的估值方法。但其也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即假设了“市场估值永远是合理的”。如果市场整体被严重高估或者严重低估,那么我们对公司的估值结果也会跟着被高估或者低估。

与相对估值不同,绝对估值更注重公司自身。绝对估值常用DCF(Discounted Cash Flow,现金流贴现模型)估值法,这是一种将企业未来盈利的现金流,折现为当前公司内在价值的方法。这是最本质的估值方法,但复杂性超越了绝大部分投资者的能力圈。

回到投资本身,是不是市场价格低于内在价值就可以买,市场价格高于内在价值就要卖呢?这就要涉及高估值的归因分析。造成股价高估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优秀公司的估值溢价、新股上市、市场风格、资金抱团等。

对于那些成长性好,稳定性好的公司,虽然他们的估值水平略高,但每年业绩的稳定增长,可以逐步消化高估值,最后年复一年积累下来,复利可能产生10倍涨幅。对于这类公司,我们可以用时间换空间去等待。

当然,最大的投资机会来自市场对某个维度的“误判”。比如在2014年,大家觉得贵州茅台格力电器虽然竞争力卓越,估值也很便宜,但它们的“赛道”并不好,增长已经遇到瓶颈。不过事实证明,这样的判断是不对的,他们的增长远远超出大家的预期。追求这种“完美本垒打”,投资者要有超越市场一致预期的前瞻判断能力。

我们很容易扣动扳机出击,追涨杀跌,不断犯错。这时候,应该学会克制,减少出击次数,在股票市场中,多观察多思考。

在实在没有好的机会的时候,仓位不要太重,留一点余地。当然,平时多研究多积累,把好公司的股票池拓宽,有个三五十家,这样的话,就能够大概率地选出符合好赛道、好公司、好价格的投资标的。

资金抱团也是导致高估的原因之一。2018-2021年,中美贸易摩擦,疫情暴发等黑天鹅相继出现,在宏观环境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整个市场开始追逐稳定的、确定性强的行业和公司,形成了集体性的资金抱团。比如贵州茅台等核心资产的一路上涨,出现泡沫,这是一种风格高估。而去年,在ChatGPT算力的带动下,中际旭创浪潮信息等人工智能概念股都在短期创下了惊人的涨幅,这些公司并没有太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利润率也比较平庸,这就是一次较为典型的概念炒作。

最后一种是科技浪潮带来的高估。这种“高估”主要集中在科创板,我们认为,导致科创板估值高的原因有二:其一是中国正处于创新驱动,科技驱动的转型期,所以大家认为科创板有前景;其二是绝大部分公司都质地优良,企业家很有冲劲,愿意有所作为。

当下的A股,整体估值并不贵,但如果把一些金融地产和周期股拿掉,估值也并不便宜,整个A股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那么做价值投资是不是就简单地选低估值就可以了呢?当然不是,因为可能存在价值陷阱,这类公司一开始估值很低,后来发现未来的盈利不断走下坡路,市盈率会越来越高。

所以,如何避免价值陷阱呢?我们应该去找那些长期发展和长期逻辑没有被破坏,但短期受到一些意外的因素影响,估值下杀的股票。

最后,我们做一个总结。好股票=好赛道+好公司+好价格。但在我们日常的投资当中,要完全符合这3个标准很难,要完全满足这3个标准的股票几乎不存在 我们要客观的做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