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2014!江浙中小房企赶潮赴港上市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历史总是不断轮回。今年的房地产行业行情与2014年前后有诸多相似之处。

吴波 | 发自上海

不管是迫于形势还是主动拥抱,年内已有近8家房企启动了赴港上市。这成为了今年地产行业较为突出的现象之一。

9月,继江苏房企银城国际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后,浙江房企德信中国控股(以下简称“德信中国”)也做出了相同动作。

历史总是不断轮回。今年的房地产行业行情与2012–2014年有诸多相似之处。

宏观上,楼市整体低迷,美元走强,银根收紧,降价潮开始蔓延;大中型房企加强风险管控,中小房企资金链危机加剧。

在洗牌中,有房企如三胞集团、中弘股份因资金短缺而未能稳住身位,但也有房企逆势借助国际平台融资。

这像极了2014年的重演。彼时也是中小房企扎堆赴港上市的阶段。仅2014年,就有阳光100、亿达中国、大连海昌控股、深圳力高地产、深圳绿景集团等数十家房地产企业,通过借壳、发行新股等不同形式登陆香港资本市场。

而2018年同样是中小房企密集上市的一年。尽管楼市行情下行,房企估值普遍偏低,但这仍然不能阻挡中小房企上市的动作。

今年以来,在德信之前,正荣地产、弘阳地产、万创国际、大发地产、美的置业、银城国际也先后在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或许,对于德信等一众中小房企而言,在目前的大环境下,都有同种心态——暂不论融资多与少、估值高与低,先上车再说。

01

长三角及二线城市成扩张首选

今年扎堆上市的房企中,多为华东的区域型房企。比如,弘阳与银城为江苏房企;大发及德信为浙江房企;他们都提出了从走出现有区域扩大布局的目标。

德信1995年起家于浙江省湖州市,其董事长胡一平成立德信地产,在湖州德清,开发首个房地产项目中房花园,后于2005年将总部搬至杭州。

德信创始人胡一平

截至目前,德信形成了地产、物业、长租公寓、健康、科技等业务布局。不过此次上市资产包中,仅包括地产业务。

在第三方机构克而瑞的榜单上,2017年德信销售额为265.1亿元,在房企百强之列,位居69名;根据招股书,德信2015年、2016年、2017年及2018年上半年,四个时间维度内对应的销售收入分别为56.9亿、69.8亿、65.5亿、24.7亿。

浙江省经济发展较为均衡,这一点也反映在了楼市上。这几年省内不管二线、三线还是四线,房地产市场行情都一片大好。因而,很多企业在浙江区域不断做大做强。而这也支撑了浙江本土企业的发展。

德信超过200亿的销售额,绝大部分也来源于浙江区域。招股书数据显示,德信土地储备共计636.2万平方米,其中545.4万平方米位于浙江省,占比约86%。至2018年六月底,德信仅进入十余个城市,但在其拥有的101个项目中,杭州、温州、湖州占比最大,近60个。

在今年这批谋求港股上市的中小房企中,区域型房企占据多数。且这些区域型房企走出固有区域布局全国的意向明显。

比如江苏房企银城,目前仅布局在南京、无锡、苏州、杭州、徐州及镇江等城市,短期计划是2019年进入长三角区域其它城市。

弘阳在招股书披露的具体细节是,其将实施「1+3+X」(即长三角,华中、华南、西南以及其他地区)全国化布局。计划在武汉、天津、重庆、成都、郑州、长沙等节点型城市设立附属公司。如今弘阳的城市布局迅速铺开。至今年7月弘阳已将城市扩充至26个。

德信亦如是。在目前高强度依赖于浙江的基础上,也选择布局长三角范围,拓展重点二线城市。德信目前已进入杭州、温州、湖州、金华、徐州、宁波、衢州、台州、南京、丽水、常州、合肥、上饶及九江等城市,未来计划进入上海、苏州、无锡、南通等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德信布局重点二线城市意向明显。招股书显示,德信已制定全国扩张政策,未来计划在武汉、郑州、长沙等增长潜力巨大的全国各中心城市布局。自2018年7月1日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德信耗资14.9亿获得杭州和武汉2个项目。

02

财务指标待优化:低毛利 高负债

在对股权架构和资产做了几次大调整后,德信目前形成了创始人胡一平、胡一平之子胡诗豪及创智三方共同持股的股权架构

上市主体德信分别由德欣、德源、创智持股84%、10%、6%;其中德欣由胡一平持股92%,胡诗豪持股8%;德源由胡一平100%持股。

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德信于招股书披露股权架构时,特意提及“德源持有的10%股权日后可能用于股份激励计划。”这也就不难理解,德信为何单独设计一个由胡一平100%持股的主体德源。

德信股权架构

目前胡一平之子胡诗豪已进入德信董事会。今年8月14日他获任为德信中国非执行董事,主要负责就财务事务提供建议。这位地产二代,今年仅23岁。

胡氏父子执掌下的德信,至今年6月底总资产为389.9亿元。而2015年这个数字仅为148.7亿元。这两年德信开始加大布局力度。和弘阳、银城等企业一样,为追求规模发展,德信需要引入更多资金投入,从而负债率高企不下且呈上升趋势。

招股书显示,德信的总流动负债随着总资产增加而增加。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6月底,德信的总流动负债分别为137.2亿、159.4亿元、271.9亿元、338.1亿元。
  
与之对应的净资产负债率,也呈现出相似上扬路径。在2015-2017年三年间,分别高达278.7%、 435.2%、275.7%。尽管这项指标,在2018年6月底有所下降,但仍有192.6%之高。

银行和其他借款是德信物业开发资金的重要来源。截至2015年、2016年及2017年12月31日以及2018年6月30日,德信尚未偿还的即期和非即期银行及其他借款分别为人民币45.632亿、81.226亿、101.357亿及112.114亿。其中,一年内要还偿还的借款54.3亿元,两年内偿还的借款40.6亿。

在债务结构中,除了银行贷款,信托和资管也是其资金主要来源。至今年6月底,德信共有12项信托融资,6项资产管理融资。信托融资规模达42.7亿元,资管类融资规模16.9亿元,这两项融资总额约59.7亿元,超过借款总额一半。

从目前德信负债率及融资渠道而言,赴港上市成为其融资方面的重要补给。特别是在目前银根收紧的状况,首期募资可为其缓解一定资金压力,后期也可通过发债等方式补血。

不过,就目前的融资环境而言,融资成本或许暂时不能有较大改善。德信于招股书中披露的资本化利息占销售成本,在2015年底、2016年底、2017年底及2018年6月底分别为9.4% 、8.6% 、7.5% 及7.9%,属于行业中等偏上水平。

除去土地成本、建筑成本、资本化利息、税费等附加费,在上述四个时间维度内,毛利分别为5.921亿、9.083亿、15.327亿及8.246亿,毛利率在2017年才有所改善,分别为10.4%、13.0%、23.4%及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