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是否和房地产行业一样,没有未来了?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最近有训练营同学问:“感觉现在房地产行业不行了,没有未来了,银行业和房地产业息息相关,再加上现在政府大力支持股市发展,很多企业靠发股票融资,对银行融资的需求减少,是不是银行业也没有未来了?”

这是一位勤于思考的同学,有这疑问很正常。

首先,房地产业并不是完蛋了,没有未来了,而是以前高速发展的阶段过去了,房地产企业靠高负债规模狂飙突进的阶段过去了。

中国老百姓未来对住房还有一定需求,未来房地产业新增规模虽然比高速发展阶段时小,但仍然会有一定新增规模,房地产业仍然会保持一定规模。

房地产业对银行业有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

房地产业较差,进入下行周期,房价下跌,会对银行业产生一定拖累,但只要稳住,对于银行业的负面影响就没那么大。

银行业最终还是要靠大量的工商企业和老百姓,随经济发展而发展。

美国和欧洲的情况反映出,即便房地产市场高速发展的阶段过去,银行业仍然会继续发展,优秀的银行仍然会有挺大发展空间。

咱们再看第二个问题:股市发展会让一些企业在股市得到融资,对银行融资的需求减少,会不会导致银行业逐渐没落?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长期依靠三驾马车:投资、净出口和消费。其中,投资及出口的贡献较大。

过去30多年里,以基建、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为主的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旺盛,融资需求旺盛,也造就这期间商业银行以对公业务为主的业务结构,带来银行业的大发展。

这期间,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膨胀也带动了很多地方银行资产规模的高速增长。

制造业、基建和房地产业的大部分融资需求是间接融资需求,更适合从银行贷款发展。

这也是中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体系为主导的原因。

2012年以来,随着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由高速发展转入高质量发展,主要以投资驱动的模式告一段落,消费的贡献大幅上升。

经过多年的建设,铁路、高速公路等基建空间收窄,投资增速下了一个台阶,长期看,投资增速将进一步下滑,企业信贷需求将下一个台阶,对公信贷在银行信贷业务中的占比下降,对公业务、零售业务及其它业务的比重将逐渐变化。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互联网、高科技等产业崛起,这类公司更适合直接融资,也就是以证券市场为主的融资体系。

中国的股市,最近六七年来发展比较快,规模增速较高。

在国际上,一些欧洲国家,比如德国、日本,是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股市规模小。

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是以银行间接融资方式配置金融资源为基础的金融体系。

在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中,银行体系发达,企业外部资金来源主要通过间接融资也就是银行贷款。

英国、美国是股市主导型金融体系,股市是企业外部资金的主要来源。

我国制造业、基建和房地产业,虽然增速下降了,但是,还是至少会繁荣十几二十年。尤其是制造业,是中国的基本盘。

互联网、高科技等产业,未来会有大发展,但是,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不会像美国那样放弃制造业,制造业空心化,脏活累活全转到别国去,自己只干互联网、高科技、金融这些最高端的。

中国的互联网、高科技是“皇冠上的明珠”,离不开制造业、基建和房地产和的支撑。中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各行各业,尤其是制造业中,上市的企业只能是很小一部分,大部分企业包括大量中小型企业和小微企业,无法上市,主要靠银行体系融资,并且上市企业的部分融资需求,还是需要银行来满足。

所以,总体上来讲,我国股市未来会有大发展,但是,在未来十年二十年,我国很难发展到像美国那样股市主导型金融体系,可能发展到介于德国日本和美国之间,还是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但是股市比重大于德国和日本的股市比重。

所以中国的银行业并不会因为股市的发展而没落。

美国虽然是股市主导型金融体系,但是,银行业仍在金融体系中仍起着重要作用,有一批重要的大银行,美国的富国银行这样比较优秀的银行,仍然发展得挺好。

退一万步讲,即便中国发展成美国那样股市主导型金融体系,股市非常发达,银行业也并不会日渐衰微,银行业还是有会一批重要的大银行,其中优秀银行可能仍然有不错的发展空间。

从商业模式看,银行资产端是投向实体经济的贷款,负债端是存款,只要一个国家经济在发展,M2不断提升,银行的资产规模就会持续扩张,在息差平稳的条件下,银行是一个没有天花板的成长行业。

以美国为例,1984-2019年间,实际GDP增速在2-4%,35年名义GDP复合增速4.93%,在此期间,美国银行业的净利润复合增速达到了7.9%。

这至少说明,从长时间维度看,银行能够分享一国经济增长红利,成长性甚至优于经济整体。

其中优秀的银行,成长性会更高。

在过去几十年,巴菲特一直重仓银行股+消费股,并在富国银行等经典案例中获利颇丰。

总体上看,中国的银行业并不是一个行将就木、将要完蛋的夕阳行业,而是一个还有挺大发展潜力的行业,优秀银行发展空间还很大,天花板还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