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十年,答不出自己的电商题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1喜欢:2


从“知乎好物”带货走向“知乎知物”自营,知乎与抖音和快手上线自营电商的逻辑一致,都不甘心做一个引流平台。

但知乎商业化的城墙却如此薄弱,以至于 9.9 元的卫生纸就能让它直接破防,后者进一步放大了知乎做电商的内里矛盾——

它应该卖货给谁,它又能卖货给谁?


出品:『 万境新声 』工作室

《商业新语》栏目组

作者:金楠

编辑:胡飞


近日,与“知识”有关的两个大 IP,分别在主业之外收获了更多关注。

·  11 月 7 日,俞敏洪在直播时表示,新东方未来计划成立一个大型的农业平台,将会和几百位老师通过直播带货帮助农产品销售,支持乡村振兴事业。

                           

·  同为双十一前夕,有媒体曝光,知乎 App 首页信息流推送“双11知友福利站”活动,排在秒杀专区第一位的,是一款售价 9.9 元的 12 卷装的本色纸巾,牌子则是一个十分不出名的小品牌。

有趣的是,相比较大部分网友对新东方的转型尝试给予的正面评价,知乎此举却引发了小范围的群嘲。

这并不难理解——在“双减”政策的高压下,俞敏洪的做法至少传递出了一些“不抛弃不放弃”的悲壮与自强,人们会天然地产生“哀其不幸”的共情。

但知乎卖纸的性质却大不相同,这种在一般电商平台上多用于首单纳新的白牌纸品,不仅体现出知乎的“饥不择食”,也充满了自毁根基的短视,只能让人“怒其不争”了。

网友们不禁追忆起,那处于最好年华里的知乎。


十年知乎,大浪淘沙

2020年疫情爆发,全社会上网时长大幅增加,加速了“宅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现实生活开始大规模向虚拟世界前移,促使其成为了现实世界的平行世界,潜移默化的丰富着元宇宙的概念。

2010 年,知乎正式推出。创立之初。知乎实行封闭邀请制,前 200 名用户都是互联网圈的领军人物和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包括李开复、王兴、王小川、徐小平和马化腾——在周源的自传中,他将这 200 位种子用户描述为“无法忍受当时互联网上糟糕和不负责任的精神食粮的开拓者”。

他们为知乎贡献了最初的 8000 个问题与 2 万个回答,也在一开始就给知乎立住了“专业”与“精英”的初始形象。


那是知乎的黄金年代,到处都充斥着知识的闪光。

那一年,“人在美国,刚下飞机。”也还不是一句戏谑的话。

2012 年末,知乎团队明显感到邀请制的局限性,称“就像是一个人口基数停止增长的城市”,次年 3 月,知乎正式向公众开放注册,一年时间里,用户数量从 40 万飙升至 400 万。伴随着大量用户涌入,知乎最早的 200 名用户却逐渐噤声,偶尔一次上线或提问,还会引起犹如考古现场一般的围观。

也是自此开始,知乎主动与被动兼具,开始撕下自己“小而美”的面纱,转向一个面对大众用户的知识问答社区。

虽然知乎仍努力维护社区品质,但站在上帝视角,大量普通用户乃至机构的加入,无疑是对知乎“专业”与“精英”形象的大规模稀释。

连带着也被冲淡的,还有各行各业宝贵的真知灼见。

渐渐地,专业的问答退居幕后,体验式的问答占据主流。“XX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如何评价XX日发生的XXX”等流派日渐兴起,前者像是新版的在线故事会;后者则变成了许多机构号搬运新闻的好去处,典型的案例就是每年的苹果发布会,下方清一色的,都是图文直播。

除此之外,传统营销号也纷纷进驻知乎,它们惯用复述式的官方辞令,去抢占相关话题的“山头”。


当各种抖机灵的回答收获千万点赞,当媒体机构的搬运转载消磨了用户耐心之后,真正具有价值内容的光芒被逐渐遮盖,“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在知乎被进一步放大。

真正的知识既没有了沉淀的空间,也显得与平台欢快的氛围格格不入,昔日思想的碰撞也逐渐消声,取而代之的只有情绪的宣泄。

于是乎,近几年,大V们多次组团逃离知乎——2016 年,内容创业的风口来临,罗振宇率先推出知识服务APP“得到”和付费问答平台“分答”,吸引部分知乎头部大V加盟;2017 年 8 月底,今日头条旗下悟空问答,一口气签下 300 余名知乎大V,引发行业轰动;2018 年年初,微博问答上线,知乎大V集体出逃的戏码再度上演。

知乎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


知识变现,难上加难

2020年疫情爆发,全社会上网时长大幅增加,加速了“宅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现实生活开始大规模向虚拟世界前移,促使其成为了现实世界的平行世界,潜移默化的丰富着元宇宙的概念。

对知乎来说,不让自己桎梏于知识这一个层面,转而去拥抱更加有趣和多元的内容,无疑是让自己成长壮大的重要路径,也是挖潜商业价值的最佳途径。

但与此同时,知乎又不能、也不愿意放弃自己高质量信息的标签,因为这是知乎的初心,也是知乎最能拿得出手的故事。

既想当又想立,这也是知乎常常陷入争议的关键。

这种割裂感还体现在知乎自己人的身上。2018 年,知乎的联合创始人张亮在知乎的一条想法上写道:“有个朋友说他们公司的HR哭着说不敢再招知乎大V了,华而不实且心态不好。这方面我相当赞同。”引发争议。


张亮的潜台词可能是知乎变了味儿,不再是以前专业而精英的社区。但在网友们眼里,张亮和其它知乎管理层,恰恰正是知乎走到今天——表面上是赛道寡头,但 MAU 至今没有破亿、商业化进展缓慢、各方面求而不得的罪魁祸首。

特别是商业化,堪称知乎永久的痛。在此之前,知乎追过知识付费的风口。然而,这个看上去知乎最近水楼台的切入口,并没有托举起知乎的商业化之路,反倒是各种类型的故事,成为了知乎卖的最好的知识付费商品——根据 2021 年 1 月知乎官网的统计,以奇闻和言情为主要题材的故事专栏占据了盐选专栏热度 Top100 的 87% 份额。



它们常常以一个回答的面目出现,又总在离高潮最近的时候终结,取而代之的是付费解锁的链接,用户掏钱购买剩余的篇幅和读完的爽感,完事后,却只剩对“知识“一词全新的理解。


知乎还曾追随微博,上线自己的原生广告系统,但受限于图文社区的框架,在知乎上打广告,无非就是开屏、搜索与信息流三个渠道,相比起快手、抖音而言天然地差出不止一个量级;而与同为图文信息流为主的微博相比,知乎又输在了消遣性上,人们看微博可能就图一乐,有广告也不至于影响观感,但没人喜欢在知识的海洋里,看到满是商业的鱼群。

“知+”算是一个合格的创举,后者作为知乎内容商业化解决方案的主力,支持回答与文章两种形式投放,并能根据用户兴趣、关注话题、内容话题匹配等进行分发,打破了传统的品牌提问+大V软文的方式,变为 帮助有内容生产能力的企业寻找选题、生产更具用户价值的好内容;同时也为缺乏内容生产能力的企业匹配创作者和优质内容。

举个例子,在你以“洗衣机”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滚筒式洗衣机与波轮式洗衣机”哪个更好?而在该回答下方,会有品牌从科普的角度为你进行解答,并捎带着介绍自己产品的哪些优势,进而实现一次“有干货”的广告投放。


“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根据知乎财报显示,2021 年 Q2,内容商业化解决方案业务以 2.074 亿元的营收,取代会员业务,成为知乎营收的第二大来源。

但“知+”的问题在于,这种高质量的内容很难大规模的投放,同时也很难规模化产出。特别是后者,一个专业的问答,需要广告主从图到文都深度参与才能保证质量,但“知+”上的内容,却只适用于知乎,甚至只适用于一个问答,而不能用于其它渠道,更何况,也不是所有广告主都能匹配上真正实用的问答。

于是,电商业务,就成为了知乎商业化的另一个重要抓手。


自营电商,难以独立

2019 年,知乎推出“知乎好物”,开启带货之旅。后者类似于淘宝客,创作者可以在回答中插入商品链接,只要用户下单购买,创作者就能收获佣金。

今年7月,知乎正式上线自有消费品牌“知乎知物”,开始销售文创周边以及挂耳咖啡等热门产品。刚刚过去的双十一,知乎上线“知友福利站”,其中有秒杀专区、跟着买、知友热议、有奖挑战等栏目——那卷售价9.9元的卫生纸,正是出现在秒杀专区之中。


从带货走向自营,知乎与抖音和快手上线自营电商的逻辑一致,都不甘心做一个引流平台。而为了避免自己沦为淘宝和京东的“管道“,自营电商是摆在知乎面前的必由之路。


但同样是做自营电商,知乎却显得扭扭捏捏,不仅体现在自营电商上线的悄无声息,更主要的是,在本次“知友福利站”中,各种品类的SKU加在一起竟然还不到 500 个,最稀缺的手机与电脑品类更是只有 12 款可选,最终只能靠 9.9 元的纸巾而出圈,颇有种 “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感觉。

这背后,其实藏着知乎做自营电商难以绕过的门槛,就是它到底该向哪一类人群卖货。

向高质量信息的创作者与读者吗?不好意思,他们不仅是最不受消费主义洗脑的那部分人群,同时出于对生活品质的考究,9.9 元的白牌卫生纸也不在他们的购物清单之列。

向数量更为庞大的普通用户吗?虽然他们对于各种秒杀与福利尤其敏感,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同样不会对 9.9 元的卫生纸报以垂青,拼多多、淘特、京喜,每一家都有更便宜的选择。

所以,9.9 元卫生纸之所以会引起群嘲,主要是在于它摆在在知乎自营电商列表的最前端,却无法触动,甚至会反向劝退能够看到这款商品的每一群人。

十年多来,知乎不断进化,从最初对标硅谷的问答社区 Quora 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问答式在线社区,以及国内前五大综合在线内容社区之一。它仍然是中国最好的知识分享平台,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知乎商业化的城墙却如此薄弱,以至于 9.9 元的卫生纸就能让它直接破防——空有做自营电商的土壤,但知乎既没有“人“,也没有”货”,这才是知乎电商最大的问题。

*以上配图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知删除。

全部讨论

2021-11-17 06:07

行銷,撲天蓋地的作法各個平台都行,知乎流量夠大,也是可以;但是細水長流就是知乎的優勢了。廠商如果對自己的品質有信心,想要長長久久經營好一個品牌,那麼長尾效應特別強的知乎,確實是一個難得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