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想未来

发布于: 雪球转发:20回复:24喜欢:50

本文语音版

昨天的评论区肉眼可见的悲观了起来。

我给其中一位读者留言说:连黑白这里的读者都有压力了,快到底了。

这到不是想恭维谁,一个是我比较喜欢写一些心态类的文章,而爱看这类文章的读者,大概率心态要好于普通人。

另一方面,黑白的读者大部分也都不是频繁换股的交易策略,长期持有的企业信任度更高,在波动中心态自然更稳。

另外当前还在认认真真看文章看书的人,不敢说是股市中认知最高的,但相对来说是认知和心态偏高的。

当下有点情绪低落很正常,人的情绪很难完全脱离环境的反馈。

举个例子今天看到上涨后的心情和想法,与昨天的心情和想法比,肯定是有一点细微的差别的。

我们要明白,自己所经历的,每个股民都在经历,不同的是,面对同样的逆境做出了不同选择,最后又有了不同的结果。

01

你所经历的,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

最近俩月大家的体验都差不多,8月至今下跌的企业是4000多家,除非是完全集中,又买到了少部分上涨的企业,否则体验大概率不太好。

这个过程是所有人都经历的,未来大概率也会一次次的经历。

如何度过逆境,可以说是投资中的必修课。

《战胜华尔街》一书中,彼得林奇说过这样一段话:你也许是世界上最厉害的财务分析专家或者股票估值专家,但是你遇见问题就没有信心,容易相信那些新闻报道的悲观预测,在股市恐慌中吓得慌乱抛出。毫无疑问这时卖出的价格往往是最低和最不划算的。

有朋友说了,A股和美股怎么比,A股当下银行危机、地产衰落,消费低迷、财政艰难,失业增多

正好书中有一段1990年美国的新闻标题总结,我们来回顾一下。

书中原文:

我收集了1990年秋季的一部分报刊,给各位读者重现一下当时的投资大众对于股市的态度有多么低迷,以下这些大字标题还算是比较乐观的:

“这次大裁员给专业人士打击沉重”——《华尔街日报》,10月4日

“你的工作还能保得住吗”——《新闻周刊》,11月25日

“艰难度日”——《纽约时报》,11月25日

房地产市场崩盘”——《新闻周刊》,10月1日

“高租金使年轻人无能力租房”——《商业周刊》,10月22日

房地产不景气严重打击房屋改建企业”——《商业周刊》,10月22日

房地产崩溃危及金融机构”——《美国新闻》,11月12日

“赤字预案提交国会结果难料,即使通过也难解决问题”——《华尔街日报》,10月1日

“不知美国经济还会衰退多久”——《华尔街日报》,12月3日

“消费者放眼未来只有失望”——《商业周刊》,12月10日

“美国还有竞争力吗”——《时代》周刊,10月29日

“你的银行能幸存下去吗”——《美国新闻》,12月12日

以上这些新闻,对标银行危机、地产衰落,消费低迷、财政艰难,失业增多,换个名字现在都能用。

雪上加霜的是,美国当时在海湾地区的沙漠中还有一场战争要打。当时的数据是,伊拉克军队人数在全世界排名第四,而且训练有素,他们蹲伏在加固的地下碉堡里,而这些碉堡隐藏在漫天的沙丘之中。

事后看这些好像都不是事,因为美股后来依然不断创新高。

但回到那一刻,人们无疑也在巨大的恐慌之中,也要经历各种信息负面的压力。

对战争的恐惧,对经济的悲观,让大家本来就十分悲观的未来预测,更是雪上加霜。

书中讲述了当时的一个场景:1991年1月15日,我们这些投资大师又聚到一起参加巴伦投资圆桌会议时,在我们“经济之花即将凋谢”为主题的讨论中,本来平时就忧心忡忡的朱洛夫比平时更为悲观沮丧。

有人预言道琼斯将会暴跌,暴跌到2000点,比1987年暴跌的最低水平更低,而迈克尔·普赖斯认为会大跌500点左右,马克·珀金斯甚至认为道琼斯将会暴跌到1600~1700点。

不可否认的是A股投资可能要比其他市场更难,但无论在哪个市场,都会有一次次的悲观时刻,需要投资人有坚持的能力。

过去都易当下最难,正如彼得林奇所说:你无法从后视镜中看到未来。

作为投资者,我们永远无法逃避“恐慌”这两个字。

否则就只能在看似全民乐观,但估值最高的时候出手。那么意味着你其实在做一件比别人悲观时坚持,风险更大的事情。

02

先不想未来

这两年经常能收到一些倾诉焦虑的信息,大多是和投资压力有关,也有一些来自生活,还有一些是因为投资影响到了生活。

痛苦和焦虑源自哪里?

源自对现状的不接受,源自对当前状态的抗拒,而暂时又没有有效的改变方法。

大部分痛苦都因为,我不希望事情是这样的,但事情就是这样的。

我不希望股市下跌,但股市就是持续下跌。

我不希望有人讨厌我,但就是有人讨厌我。

于是内耗产生了,渐渐对所有事情失去兴趣,渐渐失去了快乐。

如何走出情绪内耗

我们先要知道,什么是内耗。

我看到过一句很精辟的总结:内耗就是把自己的能量更多的消耗在了心理的摩擦上。

内耗包括纠结、恐惧、担心、焦虑、迷茫等等负面情绪。

造成的结果就是,你一直在做精神消耗,实际上你什么都没做,也没改变什么,但你就是没了精力,没了精神,心情沉闷。

对于内耗的来源,网上有这样一段话:

言未出,结局以演千百遍。

身未动,心中已过万重山。

行未果,假想困难愁不展。

事已毕,过往仍在脑海间。

前段时间看到博主:嘉靖学长,一段对内耗的内容,结合我自身的看法给大家做个分享。

我们特别喜欢把想法落到过去或者未来上,对过去的事情无比内疚后悔遗憾,对未来的结果不断担忧。

作为投资人,我们最大的内耗来源之一就是担忧未来,既做了选择,暂时又无法看到答案,然后就开始不断内耗。

只要当天反馈不好,就会开始焦虑,是不是问题严重了,是不是不会再好了。

明明做的是一件长期的事,却很在意短期。

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

很多时候在股市,你了解的无效信息越多,反而可能越有害。

有些投资者,不那么在意短期,每天乐呵呵的,该干啥干啥,唯一做的就是在低估的阶段有闲钱就买点股票,没闲钱认认真真的跟踪好自己持仓企业的发展,反而是更好的选择。

对未来结果的恐惧焦虑这种内耗,实际上源于我们想的太多,做的太少。

解决这种内耗不难,就是去了解自己的持仓。

为啥会焦虑,因为你也不知道自己持有的企业啥价值,今天市场给了一个高价,你就高兴了,明天市场发疯了给了一个低价,你就焦虑了。

这个道理可能不难理解,很多时候是我们行动力不足。

解决办法就是,任何事先做起来,做着做着就简单了,今天就从第一行开始读财报,读到第一个卡壳的地方就停止,解决这个问题今天就结束。

最终卡壳的地方越来越少,了解的越来越多,自然会减少焦虑。

第二种焦虑,源于特别容易受他人的影响,别人说啥都觉的正确。

体现在投资上,悲观的时候,很容易跟着大众一起悲观,乐观的时候同理。

这么多人都看空,那一定是我看错了吧。

这么多人都悲观,经济一定要崩盘吧。

大家都是普通人,很多时候大部分人的网络发言,其实都有很大的情绪影响,然后又互相影响着情绪。

体现在生活中,特别在意外界的评价,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就能想上一整天给自己施加很多的压力,在思想上不断拉扯消耗,导致精神上异常疲惫。

他怎么还不回我消息,我是不是说错话了?

我跟他打招呼,他咋不笑呢,是不是讨厌我?

容易受他人影响因此带来内耗,如何解决呢?

在投资上你要学会相信自己,看了一些人物传记你会发现,大多数人的成功都是在一件事没被普遍认可的时候,面对种种困难,咬着牙坚持过来的。

他们没有相信大多数人的判断一定是对的,而是相信自己。

在人际关系中你要懂得,至少把你和别人放在平等的位置,不要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从你的心底里远离所有消耗你的人,喜欢对你评头论足,打压你一切想法的所谓的朋友,凡尔赛的同事。

他们在对待你们的关系上是自私的,从未为你考虑,那么你何必为不考虑你的人焦虑,大部分人只是你人生的过客。

内耗的第三个来源,就是擅长比较

在投资中,中国几亿股民,哪怕最差的行情,每天也有一些大涨的股票。

而互联网时代比较容易看到别人的信息。

一比较就陷入无限的焦虑中,想知道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不断地尝试,不断的找方法,最后发现反而失去了自己擅长的。

实际上,没有一个方法能适应股市的所有阶段,某个阶段好的人大多也有自己需要忍受的时候。

另一方面A股几亿股民,就算每天瞎买也有幸运儿,如果你站在兑奖大厅门口,每天都会看见有人不劳而获,这不意味着你就可以复制。

在生活中,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人,肯定比二三十年之前的生活水平提升了,但是为什么很多人的幸福感却下降了呢?

其实这个原因不难理解,因为现在我们更容易比较了,以前你可能连几十公里以外的另一个村子都不知道是啥样,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大家都是种地、吃饭,只要整体一天比一天好,大家都是开心的。

而现在互联网时代,更容易见识到别人的生活,刷一刷手机你就可以看到天南地北,世界各地。

各种密集的信息,增加了你的欲望,却没有提升你的能力。

因此自己还没有茅草屋,但是我已经看不上茅草屋了。

别人偶尔买到一个涨停股,你就觉得应该天天抓涨停,视频上看到别人开豪车,你就开始想如何一夜暴富。

眼高手低的结果必然是让我们陷入无限的焦虑。

不忧虑未发生的未来,不过度放大别人的意见,不执着于和他人比较,内耗自然就消失了。

如果你担忧未来,除了得到情绪内耗,什么也得不到。

如果你执着于和别人比较,永远都有比你现状更好的人。

如果你想让所有人都喜欢,那一定活得很委屈,你得去满足所有人的愿望,所有人的期待。

所以被人讨厌,才说明你活出了你自己。

如拜伦·凯蒂说的一句话:永远不会有人理解你,认识到这点就是自由。

把你内在的弱者程序更换成强者程序,因为大和小是相对的。

你认为自己小了,别人和困难就自然而然变大了。

而你的能量变大了,他们自然就变小了。

曾国藩总结的16字箴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物来顺应,对已经发生的事不必惊慌逃避,只是发泄情绪和逃避责任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问题不会因为我们逃避就不存在,也不会因为我们悲观的情绪而消失。遇见问题我们就勇敢的解决问题。

无论问题是谁造成的,解决问题的只能是自己。

未来不迎,对于未来的事情,变化莫测,如果你已经决定做一件事,并且尽全力做了准备,也对各种可能的结果做好了应对,就不要过度杞人忧天给自己制造压力。

时间用于感受当下,一定好过于你不断担忧,未来才有答案的事,我们就保持耐心等待结果。

当时不杂,专注永远是成事的前提,对于投资更是这样,每天有一个新想法,意味着你对每个想法付出的思考时间都很短暂,那么判断准确率,和逆境时的自信感都会很低,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做好符合自己能力圈的事情。

既过不恋,投资是一件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确的事,犯下了一些错误,这是很正常的,不用过度纠结。某一刻发现过去的选择有瑕疵,也是很正常的,不能让过去的选择成为当下决策的牵绊。

03

生活细碎,万物成诗

虽然黑白自己投资,也写点投资类的文章,但我并不认为投资就一定是人生的必选项。

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除非这件事影响到你的生存问题,你必须做。

否则判断这件事要不要做的标准只有一个。

这件事在滋养你,还是在伤害你。

快快乐乐的生活有一点闲钱投资,因为投资又养成了阅读的习惯,生活中多了一份期待,认知上不断提升,这是一个很好的状态。

但是这件事让你每天煎熬,甚至暴躁,把不良的情绪带给家人,哪怕他可能有较大的回报,我认为也不值得做。

纳瓦尔说过一个幸福公式:幸福=健康+财富+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我看来就是,我的健康,我的钱,以及我内心的平静。

这其中,健康最重要,这是一切的根基,人生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

内心的平静其次,内心平静才能感受快乐,内心平静不是得到了多少,而是能够自洽。

对于金钱,你的欲望合理,容易满足,你很容易快乐。

大部分能求稳的人,其实都源自于欲望低,没什么强大的欲望刺激他去铤而走险,

对于人际关系,我一向的观点,谁能给你带来最多的平静,谁就应该得到你最多的时间。没有谁值得你放弃自己去迎合他。

身体健康,内心平静,做到前两者你就很幸福了。

最后我认为才是金钱,够吃够喝足以,再往上小富,富,暴富,一个是要等机遇,一个也要懂得随缘,一旦把钱作为执念,人就很难快乐。

人无贪念便总有馈赠,满心期待必有所失。

我有个球友岁数比较大了,大多数时候在体育馆,中青年和老年球友是不在一起玩的,因为运动强度差很多。

但是这个球友是个例外,大家都很喜欢他。

首先他性格乐观待人随和,和每个人都说说笑笑,谁都不喜欢传递负能量的人。

其次他家庭和睦,每次来打球都有老伴陪着,早晨她陪老伴散步跳广场舞,晚上老伴陪她打球娱乐,一旦有比赛全家出动,女儿、女婿外孙都来给他加油。

球友里,有企业的大老板,有政府的公务员,但到了一个阶段,你会发现你不再羡慕人家的财富,你会羡慕家人的和睦。

人生不是走到什么高度,做出什么大成就才可以,喜欢看天空,散步,看风景的人生也很好。

对待人际关系和金钱欲望,不必有执念。

执念这东西,一旦你放下,你会发现你并没失去什么,只是少了束缚。

腰缠万贯并不一定就快乐,平平淡淡,也不一定痛苦。

看花怎么开、看水怎么流,太阳怎么升起、夕阳何时落下,经历有趣的事遇见难忘的人。

有意义的并不是结果 而是我们度过的无可替代的时间。

永远到不了山顶也罢,但一定要快乐和真诚。

自由、自在,自洽,就是最好的状态。

愿你岁月无波澜,敬你勇敢面悲欢。

周末愉快,周天见。

@今日话题

精彩讨论

飞花逐月2023-09-25 14:12

各种密集的信息,增加了你的欲望,却没有提升你的能力。
因此自己还没有茅草屋,但是我已经看不上茅草屋了

全部讨论

2023-11-06 10:23

黑白文字功底深、思想层次高

2023-09-26 19:24

行稳致远,是我看过投资类写的最接地气的一本。

2023-09-25 14:12

各种密集的信息,增加了你的欲望,却没有提升你的能力。
因此自己还没有茅草屋,但是我已经看不上茅草屋了

2023-09-25 14:50

原文摘录:
内耗的来源
言未出,结局以演千百遍。
身未动,心中已过万重山。
行未果,假想困难愁不展。
事已毕,过往仍在脑海间
曾国藩总结的16字箴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2023-09-25 22:23

多好的状态啊,大赞

2023-09-25 15:26

感谢分享,书中自有黄金屋真是应了这句古话

2023-12-06 22:53

写的相当好,触及大部分人内心深处的实质,感触颇深,我就是这样的人,读了之后受益良多,常读可以改善自己的精神内耗状态。

2023-10-18 16:47

那几句应该称为内耗的状态,我在前几年的时间里就是处于那种状态当中。后来关注了黑白老师,对于我走出那种状态获得了很多帮助。

2023-10-18 16:42

关于内耗的解读和解决方法深有所感!

2023-09-27 10:39

刚看完行稳致远,虽说是价值投资书籍,在我看来更是讲人生哲理,很好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