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打工人的思维方式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2

周末聊聊与股票交易无关的话题。

午后与一位做量化的学长约了喝茶,选了临江的小茶馆。今天上海天气一般,但我俩吃着小点心,在露营椅上畅聊了2个小时。学长90后,独立做量化交易,白手起家,前两个月喜提临江大平层,属实让人佩服。他虽然ID孤独交易员,却是个乐于分享的人。我们聊了一些关于勤奋、思维方式、赚钱机会、套利、信息获取的话题,我有较多收获,也产生了对自身过往行为的反思。特此记录下。

1.要拥有对赚钱的极度渴望。

每个人都想有钱,但大多数人对赚钱的渴望是不足的。而是安于现状,对生活和工作缺乏更长期以及具体的思考。这里甚至都不是指躺平摆烂的人,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都是这样的。学生时代努力学习、实习,毕业找到不错的工作,努力打工升职,工作压榨了大部分的时间,下班后很累只想刷刷短视频、打打游戏来获取即时的多巴胺。因为学习、工作都很辛苦,所以我们会天然地觉得自己是勤奋的,也理应去休闲娱乐。按照这个路径,顺利的话也能过一个看似的体面生活吧,但阶层突破大概率是没戏了,人到中年,房贷、小孩教育、老人健康将你绑死,工作时刻担心被炒鱿鱼。简直动弹不得。

对于我等小镇青年而言,想要在北上广深这些城市真正“立足”,一定要尽早认清这个现实,光打工肯定是不行的。开悟越早越好。最好是本科(有大把时间探索、试错、积累经验)。想了想我认识的几位年纪轻轻就白手起家到资产过亿的朋友(均不是二代),无一不是在学生时代就开悟,因为焦虑所以极度渴望成功,进而不断拓展思路,最终找到了他们各自的大机会。带我入门短线的M哥(95后,已是龙虎榜常客)大一时,梦到自己一边开煎包摊一边做金融销售,醒来泪水打湿了枕头,于是发愤图强,当然那个时候他的目标是保研名校。再反观我的学生时代,虽然也焦虑也努力,但心态上坦白讲是有些安于现状的,当时觉得自己名校金融硕,至少走在主流且正确的路上。但主流=平均。求乎其上得乎其中,“觉得自己已经不错了,挺好的”这种心态是最害人的。

躺平就更不可取了,不要被什么阶级固化、年轻人没有机会了这些言论荼毒。这些话在社会学意义上可以作为一个观点,但对个人是不适用的,个人要永远保持对机会的渴望。学长举了个例子,即使在疫情后差到极致的线下业态,这两年也出了一个机会,能够做到30万投资,3个月回本,年赚百万。

2. 多跟人交流,最大可能增加获取信息的触点

除了自己深耕的主业,想要在其他领域找到赚钱/投资的机会,只能自己去跑去找去聊,“大哥赏识我,带我起飞”的故事只存在网文里。高质量的信息大多都是水下的,等到公众号或者XHS开始告诉你一种赚钱方法,大概率已经充分竞争了。

同行业的朋友同学,思维的一致性往往很强。尽量去多认识不同行业、背景的朋友,思路和眼界要打开。

3.永远对新事物保持敏感

对新事物保持开放积极的态度,不要有预设偏见。新土壤所有人同一起跑线,更加平等。初期阶段,很多人还没反应过来或者没研究明白,这时候努力的边际效益是很高的。中国聪明人这么多,一旦一个好的模式广泛传播开,一堆人涌入,就开始卷了。大多数新事物,提供赚大钱的窗口,往往就这么2-3年,短的只有几个月。历史上像淘宝、拼多多亚马逊出海、抖音等平台红利都是如此,先进者吃肉,后进者喝汤。最后进的人赚点辛苦钱甚至赔钱。这点我去年做北交所的感受也很深刻,11月份就跟很多朋友推荐做北交所,但大多数人对此都是抗拒的,觉得自己看不懂,或者北交所肯定是垃圾,算了放弃了,于是错过整整2个月的大行情(23年11月北交所的票平均翻倍涨幅)。

混乱是上升的阶梯,新事物往往规则不完善,官方的bug多,很容易提供套利的机会。

4.习惯去思考清楚事物的核心逻辑,并寻找其中的机会。

前面几点思维的改变。但落到实处,还是要基于逻辑,把事情搞懂,再寻找其中的机会。这里有两层,第一层是把事情搞清楚。这是在一场游戏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基本前提。以考研为例,研究清楚招聘院校的考察内容、出题风格、往年上岸考生的备考策略,制定自己的备考策略,这个是最基本的。

第二层则是建立一个套利的思维,说人话就是时刻想着我怎么能在这个事情上占便宜或者赚到钱。还是以考研为例,傻傻地去报那些所有人都知道,导致报录比特别差的院校专业,难度是很大的。通过研究和信息的收集,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专业,或者那些看起来不好别人都不想报,但实际还不错的院校专业,反而能够事半功倍。

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东西都充分竞争的,资本市场也不是完全有效的,这一思维必有用武之处。

5. 放弃杂毛的机会,放弃模棱两可的机会,做有规划,高质量的决策。无论是交易还是生活,都是如此。

以上观点必然片面,因为追求的本来就是那极端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