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回信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你昨天提到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很乐意借此机会说说我的想法。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东方文化讲究定性,西方文化讲究定量。中医和西医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但是,目前的经济学是西方占主流,还没有形成东方经济学。我们常说西方经济学中数学很重要,我想这是主要原因。但是定量不能下结论,不能指导行动,所以西方经常在定量的基础上,人为来定性。比如,信用评级,比如,对通货膨胀严重程度的划分,对政府债务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的划分,达到标准就进入下一个层级,定量是基础,定性是结论。这一点,我国已经接受了。
股市当然是经济的晴雨伞,这是股市的天然职能。至于你提到治理,我认为并不矛盾。治理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理论中经济与政治是不分家的,所谓政治经济学。没有无政治的经济,也没有无经济的政治。资本市场作为高度敏感的交易平台,是对未来政治经济预期的集中体现。
企业估值的方法有很多,但从根本上来讲,有一个原理是得到公认的,那就是,企业的价值是其未来现金流量的净现值,也就是未来所有的能预期到的现金流量,以合理的折现率,折到今天的价值。
分子是未来的现金流量。这里包含的内容非常多,一个基期现金流量,一个是增长速度。最难估计的是增长速度,偏偏它的准确性对结果的影响特别大。如果以国家作为经济体的单位的话,我想收入增长幅度可以用GDP增幅来代表,但是利润的增幅或者现金的增幅没有合适的参照,用GDP的增速也许是最贴近的选项。
分母是(1+折现率)的n次方,由于是幂级的形式,折现率的变动对结果的影响十分巨大。折现率的影响因素非常多,它的简单组成是无风险收益率+风险溢价。无风险收益率常常用长期国债收益率代替,代表了一国长期的政治经济稳定和发展预期。风险溢价,则包含了繁杂的内容,比如,通货膨胀,比如风险偏好,比如短期的政治经济形势,财政货币政策等。
所谓戴维斯双击就是对这个公式的诠释。经济处于下滑时期,分子减小,同时人们更加谨慎,风险偏好降低,分母加大,其结果是企业估值大幅下降。上升繁荣时期正好相反,一方面分子变大,另一方面人们倾向于乐观,风险偏好提升,分母减小,结果是企业估值大幅提升。
我们现在经常做两种比较,也就是横向比和纵向比。横向比,主要是跟美国比,为什么2008年后,美股一直上涨,不断创新高,而中股还在底部徘徊;纵向比,主要跟2007年比,为什么经济发展了13年,指数还是拦腰砍。
美股是世界上最成熟的资本市场。一方面,其经济体量大而稳定,对分子有着良好而稳定的预期;另一方面,市场主体以大型机构为主,法制健全,相对更加理性,也就是分母变化不大。所以08年危机之后,股市一直伴随经济上行,看不到头———除非其经济出现拐点。或者说,美股分母稳定,主要由分子决定价值,因此对经济增长贴的更近。
中股则不同。分子分母都在急剧变化。很多人常常说,中国股市不是经济晴雨伞,那是只看到了分子,认为分子的变动和价值的变动没有同步,就得出市场无效的结论。其实中股市场非常有效,因为分母的变动也直接体现在了估值之中。可以说,中国的历次行情均不是由分子直接发动的,均是由分母发动的。1999、2007、2015,包括这次,都是如此,其实这里面最大的因素是风险偏好的变化,也就是所谓信心。而中国股市未来发展的目标,显然是美股,也就是,企业价值靠的是业绩增长来驱动,而不是风险偏好的提升来驱动————风险偏好是一种情绪,喜怒无常,所以造成股市暴涨暴跌(而一些政策,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会影响风险偏好)。而且风险偏好还有一个特征,虽然他会波动,但他的中枢并不会变动太大。也就是说,风险偏好短期会波动,但是长期会均衡,一切因风险偏好引发的暴涨暴跌,最后都会回到原来的轨道。价值决定价格。
我们看中股28年,实际上是保持了一个良好的上升状态,这一点,主要指数的年线图上有非常直观的表达,所有指数的十年均线和二十年均线均保持着上升的形态。这一点,正是由于时间熨平了分母的变动,反映了分子——中国经济28年的增长。所以我对中股保持长期乐观。
但中股现在面临新的困难,即分子也出问题了,也就是经济新常态。从过去十年10%以上的增幅,逐步下滑到6%,而且还在下滑周期中。因此,市场的估值出现下滑,股市在底部徘徊,就在情理之中。如果说过去可以维持一个偏高的市盈率,那么现在的平衡市盈率显然就要低得多。从这个角度来讲,市场是高度有效的,目前没有见底,因为经济的底部还没有出现的迹象。同时也说明,所谓的蓝筹股行情并没有良好的基础,因为传统经济已经一蹶不振了(以老五朵金花为代表的)。新经济的行情是有依据的,代表着中国的未来。但可惜,最好的新经济公司不在A股。前些年炒苹果概念,现在炒特斯拉概念,这也是很无奈。
就此而言,本次行情是情绪化的脉冲行情,分子和分母都不支持。分子不好,这应该没有疑问了;分母也不支持,目前的政策是救灾政策,不会持续。一月份的社融大家误读了,其实这是个标准的积极财政、稳健货币的政策———社融的增加,主要来源于专项债券,M2的增幅较上月还降了0.3%。在CPI即将破6的时候,这是唯一正确的选项。本次风险偏好的提升属于自娱自乐型,并没有得到政策的明确支持,这是区别于之前的几次行情的。蒙眼狂奔,摔倒是必然的。有人用精尽人亡这个词,很恶毒,但恐怕也难免。
去年这时候,LD亲自号召我们来捡钱,我积极响应,结果没捡到钱,被薅了羊毛。不如我们继续关注新三板改革带来的政策红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