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篇:民营医院可能的发展途径

发布于: 雪球转发:62回复:49喜欢:177

番外篇:民营医院可能的发展途径

最近一些偶然的机会关注到一些民营专科医院的发展,并以已有的爱尔眼科,通策医疗等成熟样本作为参照,对思路进行了一些整理。

本文长约5000字,按照以下结构展开:

第一部分 引子:通策医疗、爱尔眼科与美年健康

第二部分 系铃:为什么民营医院招不来好医生

第三部分 解铃:民营医院可能的发展路径


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从民营医院发展的瓶颈说起:

沙漏原理——沙漏最细的那一段,

是医生;

木桶效应——木桶最短的那一块,

还是医生。

缘起于各个专业科室对医生依赖程度的不同,才带来了接下来的一系列变化,我们以美年健康、爱尔眼科、通策医疗三家样本举例说明,作为本文的一个引子。



第一部分 引子:通策医疗、爱尔眼科与美年健康


首先论证一个说法:为什么说对医生的依赖程度上,通策医疗>爱尔眼科>美年健康?

我心想体检肯定对医生的依赖程度不高的,对漂亮的前台接待小姐姐依赖程度可能会高一些;那眼科和牙科呢,哪个更依赖医生?口说无凭,我们来看数据:

从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来看,美年健康和爱尔眼科处在同一水平,在30%左右,而通策医疗的人工成本占比陡增至55.76%,比起那两个小伙伴,不知高到哪里去了。从人工成本占比这个角度看,果然牙科还是需要老司机操刀,而体检和眼科,可能更多的是机器的功劳。

从人工成本占比这个数据看,美年健康和爱尔眼科对医生的依赖程度算是半斤八两,但实际情况可是未尽然,我们再来看下一组数据:

爱尔眼科的医护人员,人均工资要高出美年健康57%,人均达到近10万元水平,即眼科需要的医疗服务人才,层级还是比体检更高一些。而在通策医疗,人均可以挣到将近20万年薪,这还是被工资较低的护理人员平均过之后的结果,那些真正掌管一把牙椅的老司机们,工资更是不菲,已然属于高端医疗人才的范畴,不可多得。

对应的,对医生的依赖程度越低,对设备的依赖程度就越高,我们来看下一组数据:

我不知道该如何命名这样一个指标,暂且把它叫做“固定资产营业收入比”,即,每创造1份营业收入,需要几份固定资产做支撑。从指标来看,每创造10块钱的营业收入,美年健康和爱尔眼科,均需要3块钱左右的医疗设备做支撑,而通策不需要那么多,2块钱就够了。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通策医疗主要依赖医生,对设备的依赖程度相对低一些

综上所述:

1. 体检、牙科、齿科医疗人工成占比递增;

2. 体检、牙科、齿科医生人均工资递增;

3. 齿科对设备的依赖程度低于体检和眼科。

结论:对医生的依赖程度上,齿科>眼科>体检。

而由于齿科、眼科、体检对医生的依赖程度不同,带来了一系列有意思的事情,请看下图:

一、 净利率与对医生的依赖程度同向变动

具体而言,对医生依赖程度越低,竞争程度就越高,净利率就越低。这从一个侧面和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为什么通策医疗的净利率接近20%而美年健康的体检业务净利率只有不到10%。

而随着对医生的依赖程度逐渐提高,我们可以想象,心脑血管、肿瘤等等专科,净利率还可能不断提高,如果哪天我们能够看到宋冬雷的脑科医生集团进入公众资本市场,其数据可以公开,应该可以验证这样一个想法。

二、 对医生的依赖程度越低,资本介入越早,介入时机主要为科学技术推动的医疗设备改良更新。

从正面来说,对医生依赖程度没那么高的体检和眼科,资本市场均已催生出了市值700规模的上市公司,而对医生的依赖程度稍微高了那么一丢丢的通策医疗,市值还没突破200亿大关;进而,对医生依赖程度更高一些的耳鼻喉科,还没有一家公司登陆A股市场。

从反面来说,如果没有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安翰的胃镜胶囊、万东的MDR设备,美年健康也难以推出他们的3650体检套餐。如果不是屈光设备对近视的高度有效,超声乳化设备治疗白内障易如反掌,爱尔眼科也不会有如今的发展势头。

从本质上来说,医学设备的进步和发展,降低了医院对医生的依赖程度,使得原来需要医生来完成的事情,可以交给设备完成,进而资本才可以有所作为。仅仅有钱就能买来最先进的设备,仅仅有钱却请不来最顶级的医生。

为什么大家都知道宋冬雷老爷子赚钱赚到天昏地暗,而美年健康的体检业务却只能在10%左右的净利率摸爬滚打呢,因为核磁共振仪器就是再贵,花钱就能买到,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却难以撼动宋医生。

为什么不能呢,我们来论证下一个问题:为什么民营医院招不来好医生。



第二部分 系铃:为什么民营医院招不来好医生


一、 让我们从医生的需求开始说起

有追求的医生,有四大需求:医、教、研、钱。

具体来说:

医:由于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必须保持医生的门诊量与手术量,使医生保持熟练,如果样本量达不到,技艺生疏,再好的医生手艺也会废了。

病人量,是一个好医生的最基本、最底层的需求。

由于民营医院初期病人量较少,无法吸引好医生,没有好医生,又不能吸引更多的病人,形成恶性循环。

这个结怎么解,详见下文分析。

教:保持医生的教学职能,可以使得每一个病人样本发挥最大的效用,又能保持人才梯队建设,且“教”和“研”通常融为一体,相互促进,不可分割。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追求“小富即安”医生本身对此并不看重,很多走出体制的医生,首先妥协的就是放弃了“教”与“研”的需求。这些“小富即安”,不追求医学事业精进,转而专心挣钱的医生,成为了如今民营医院中层医生的主力军。

研:医生的科研需求,并以前端科研带动对医生名望、业界影响力、行业知名度的提升。

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顶级的学术期刊、医学委员会,不仅要看医生的水平,还要看医生所在的这座医院的水平。由于“看和尚,先看庙”的实际情况,使得民营医院发展前期很难满足医生的此类需求。

这个结怎么解,详见下文分析。

钱:就是钱,红彤彤的毛爷爷。

值得注意的是,与公立三甲医院相比,民营医院不仅可以提供钱,还可以提供性价比更高的钱。同样的辛苦带来更多的钱,或者同样的钱更少的辛苦,是医生走出体制的微小动力中,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但是医生的级别越高,钱对其吸引力越低,通常对于有名望的专家大医,把“医、教、研”三项需求满足好,赚钱是顺便的事。

综上所述:“医、教、研”是水龙头,“钱”是水龙头里出来的水。民营医院由资本助力,可以提供现成的水,可是好医生为了来民营医院取水,就得把自己的水龙头关上,舍本逐末,慢慢的水也就没有了。这是民营医院无法招到好医生的根本性困局。


二、 民营医院的医生从哪里来

首先,医生不好招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培养周期慢,顶级医生的供给量极少。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首先上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人从读大学到成为主任医师,就是行业人俗称的“正高”,一路顺风顺水也要18-20年的时间,稍有不顺利,得到“正高”职称也将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实为难得。

而就民营医院的现状而言,这些医疗人才主要来自四个途径:

1. 三十功名尘与土,只想回家养老噜

民营医院与其提前搞好关系,还是能争取到一些退休的老专家们来定点执业,这些人已经功成名就,对“医、教、研”没什么太大的需求。

离家近还能有个事干不无聊;

不太忙还能照顾孙子美滋滋。

这才是他们最大的需求,民营医院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钱又给得足,准确地切入了这一点。

2. 我怎么就这么倒霉

此类人医疗水准上佳,但是公立医院优秀者众多而晋升名额有限轮不到自己,愤恨之中冷不丁搞坏了人际关系,难以维持想换个环境。或自认为由于倒霉而出了小型医疗事故,履历上被打上了戳记,在原单位不好翻身,遂走为上计。

3. 爷不伺候了

此类人感叹公立医院关系横行水太深,自己没有关系爬不上去,于是想换个环境;或者感慨医生劳动强度大,收入与付出不成比例,想寻求更快的变现渠道;亦或是觉得医院的制度原因造成医患关系不睦,以为换个环境就会有所改善的。横过来竖过去,走了,爷不伺候了。

4. 刚刚毕业,老虎、老鼠,傻傻分不清楚

此类人或是刚刚毕业思想新潮想要去民营医院一展身手,亦或是根本就没考上公立医院。

综上所述,由于民营医院难以很好的满足“医、教、研”三项需求,在公立医院,特别是在公立三甲医院顺风顺水、如鱼得水的优秀医生,很难有动力全职到民营医院去,此为现在民营医院人才来源的真实现状。

三、 政策?我们来说说政策

医疗服务改革的政策,真真的出了一大箩筐,名字也是越来越长的,不信大家看图:

逐年推出的医疗服务相关政策,有没有真正帮到民营医院,我觉得效果很难说。

你问我支持不支持,我说支持。

几乎所有的政策都可以概况为上面这么一句话。政策是大环境、大氛围、是培养基。公立医院由于体制原因,很难自己革自己的命,对应的,发出的政策上很难有什么实际的甜头被民营医院吃到。民营医院要发展,还是要靠自己撸起袖子干。政策不吹逆风,也难吹东风。

举个例子,有一个细节想和大家聊一聊,有一次,一个民营专科医院在自己的推介材料中说:有好多好多很牛X的医生来我们这里多点执业的,都是谁呢,资料上显示有黄医生、段医生、武医生……名字都给省去了,诶纳了闷儿了,这是好事啊,干嘛要锦衣夜行,把名字给隐去呢。

究其原因,多点执业,按照规定要到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去备案的,嘿嘿嘿嘿,原东家公立医院不同意你去备案,那多点执业这条路就很难走的通啦,这些医生平时去民营医院走个穴飞个单,当然隐姓埋名闷声发大财才是标准正确姿势。

第三部分 解铃:民营医院可能的发展路径

铃铛是医生给系上的,当然,还要由医生来解开它。以下是我所理解的,民营医院可能的发展途径,闲言少述,上图:

A. 学科带头人

B. 著名专家

C. 主任医师(正高)

D. 副主任医师(副高)

E. 主治医师

F. 住院医师

第一步,由A/B/C开创,创始人本人即作为高端人才储备。此时,不但在人才结构中,保持“金字塔尖上有个人”的状态,完成高屋建瓴,而且高端人才作为创始人,其稳定性得到基本保障。

第二步,从D/E/F起家,聚焦专科,看常见病,以服务补技术的不足。市场上E/F的供应量还是挺足的,再加上少量的D,在看常见病方面,这些医生和一流专家并没有消费者可以感知的差距。技术不够,服务来凑,还是能吸引一部分消费人群。

第三步,吸引B/C/D等高端人才多点执业,同时保持高服务质量。这需要民营医院创始人有一些行业内的资源积累,提前布局。当民营医院稳稳地立足于看常见病之后,要向复杂病症挺进,吸引多点执业的高端人才是一种稳健的选择,高薪硬挖往往是双输的下策,。

这些优秀的医生,在三甲医院挂个号可能只需20多块,一上午要看好几十个病人,来也匆匆去请冲冲;而到民营医院,一个号500块,一上午只需要看几个病人,保证了很长的首诊时间,对患者来说,也是提供了一种差异化的选择,是有意义的。

第四步,看好细分领域常见病,提升服务口碑,做超预期,带动客流增长。这个阶段需要长时间的品牌口碑沉淀,其中,做超预期非常重要,超预期是什么,就是顾客本来只期望得到1个,你给了他3个,他激动得手舞足蹈逢人便说。对,逢人便说,这口碑就算是做成了。

比如,一家曾经调研过的民营专科医院,给每个进诊室的病人一个沙漏,20分钟后沙子才能漏完,就是最少20分钟的首诊时间。其实,这个沙漏是个很鸡贼的小玩意儿,医生完全可以只是告诉你有20分钟,而不给你任何东西,但是,有了这个沙漏,人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的天这哪是来看病,简直是一种大保健被上钟的即视感有没有。

这些,我理解为民营医院的灵活性,可以在服务细节上无休止地创新,给消费者无休止的贴心与满意度,使之超过他们本身的预期,让他们心里微微一乐,拿起手机发了一条朋友圈。

第五步,标准化、连锁化、突破地域限制。这一步,是民营医院一个咸鱼翻身的一步,也是最困难的一步,是通策医疗、爱尔眼科们正在经历的一步。一旦突破地域限制,将带来病人样本量的极大扩展,到这个时候,医生的四项基本需求中,“医”的需求也就能够很好的满足了,而突破地域的高样本量将带来规模效应,为学术科研带来价值。

此时此刻,民营医院已不再生存在公立三甲的阴影之家,竟然有了超越公立三甲的特殊能力。

举个例子,干眼症,这种怪病是一种又痛苦又难缠又难以根治的讨厌鬼。也许有个课题,在研究天气和温湿度对干眼症的影响,此时,公立三甲医院中,可能广州和哈尔滨的两家三甲医院每年会举办一次学术交流会,互通有无。而爱尔眼科,作为一家民营专科医院,其黑龙江和广东的病例资料可以实现实时共通。这些不同地域的差异化数据,在民营医院的体系内,由于商业利益的驱使,被挖掘出了更高的综合价值。

第六步,样本量不断提升,吸引B/C/D加入。此时,民营医院已经可以满足“医”与“钱”的需求,而随着样本数据的积累,也会在学术界被重视与被尊重,进而获得话语权,来满足“教”与“研”的需求,进而吸引更多的B/C/D加入。

到这一步,民营医院结束了漫长的跪着生存的悲惨局面,开始变得自信,从容,风度翩翩。

第七步,以更高效率的机制,更灵活的激励,带动前端科研,形成良性循环。此时,是以比较优势而言,其机制更为灵活有效,如果能够带动前端科研,形成良性循环,万古长青,是我理解的民营专科医院的一个理想状态了。

以上是个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及思路,冗长之至。如果你已经看到了这里,请接收我发自内心的感谢,谢谢你。

也希望能留下你不同的声音,除谬勘误,以正不足。

$美年健康(SZ002044)$ 

$通策医疗(SH600763)$ 

$爱尔眼科(SZ300015)$ 

@今日话题 

精彩讨论

锻一刀2018-05-22 11:58

分析的不错,我也写点与楼主讨论。
关于对医生的需求,我的看法是因为专业细分不同造成的。口腔的设备普遍是比眼科的手术设备便宜的,口腔科医生个人单独执业门槛比较低的,比如洗牙,比如补牙,而眼科手术对环境设备以及人员配套要求会相对高一些,比如无菌手术室,比如麻醉。也就是说,口腔医生可以买一些基础设备,开自己的诊所做简单的诊疗养活自己,但是哪怕一个顶级的眼科医生,有检查可以做诊断,离开了设备就做不了手术治疗,反过来没有高水平医生,只有设备没水平也做不了手术,比如眼底手术就不是说是个人就能做。所以眼科医生在薪酬上并不会有议价能力,口腔科医生则需要高薪吸引。我认为人力成本不能作为对人才水平需求的评价标准。对这两个上市公司来说,通策的董事长有提到他们是想做医生集团,对医生的收入是由倾斜的,而爱尔还是保留了公立医院的科室制度,收入大约向公立医院看齐,而公立医院的薪资我们知道普遍是低性价比的。
关于医教研,我的看法跟楼主也不一样。楼主说的状态医教研全面发展,感觉更像是坐而论道的理想化状态,三者相辅相成良性循环。目前的现状是一线临床医生的工作量可以完全占据他们全部时间精力,教和研都是作为任务完成的,并不是一个医生的需求。我去过几次眼科的学会论坛,都是分享病例或者治疗方案什么的,只有一个在美国工作的台湾医生是分享了一些他实验室的学术研究成果。医生们也是人,精力都是有限的。教和研确实能提高医生的水平,但是这是医院层面考虑的角度,培养梯队,学科建设,而不是临床医生。从医生角度真正能吸引医生的,是钱啊,就是你说的性价比高的钱,冲着高收入去,医这一点也才会显得同样重要了。我认为医和钱重要,而教和研并没有那么重要,同楼主的分歧就在于对教和研的认识,第一,医疗水平的提高并不只能从教和研中得到,医疗技术的提高可以通过交流培训和专业机构的付费培训完成,是可以和教研分开的。第二,医院或者说医疗体系里需要的是更多的是能够做医疗的临床医生,并不需要每个医生都是追求医学事业不断前进的研究型人才。所以,长期来看教和研的发展是必须的,是医院护城河的核心,但是就像前面说的那是医院层面需求,和医生需求还是的分开看。
最后说点楼主没提到,民营专科医院有很多公立医院没有的优势,但最大瓶颈我认为是专科。综合性医院的护城河是最强的,就是强在其他科室的支撑。比如我知道的真实案例,某眼科专科医院出现过病人手术中并发症,如果是综合医院就可以马上叫相关科室的医生来支援手术,但是专科医院只能选择马上转院,可惜病人在途中没撑到综合医院就去世了。比如一些专项检查,因为检查频次并不高,但是遇到某病症必须要做,专科医院由于设备太贵没有采购,只能让病人去综合医院做检查,拿着结果再回来继续治疗。所以,如果只是单一疾病,专科医院可以顺利解决,一旦涉及到多种疾病,专科医院就无能力了。当然,专科医院的空间还有很大,目前并没有碰到这个瓶颈,不过长期来说,这会是个很大的问题。
一点思考,共讨论。

蜗行五十年2018-05-21 21:32

分析医生工资的时候,可能要考虑通策的医院都在沿海,爱尔的主要在内地,算上地区差异,医生工资差距可能没有统计的那么大!

全部讨论

2018-05-22 12:40

上个月还和一个台湾朋友聊起这个话题,他让我去台湾看看,千万别看山水和市政建设,没大陆的漂亮,去看看医院和银行,真的好。大陆为什么这些行业都不向台湾投资人开放?

2018-05-22 10:45

条理清晰

2018-05-22 09:41

民营医院比较多的,还有产科医院和男女科,不过连锁比较少

2018-05-22 08:16

存档

2018-05-22 07:44

好文,医生需要满足医教研钱

2018-05-22 06:39

分析的真好

2018-05-21 23:36

写的非常不错,一口气看完了,希望继续谢谢美年,因为最近也在关注这只股票,谢谢

2018-05-21 22:31

值得一看

2018-05-21 22:13

这个蛮值得看的,医生医院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