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2回复:21喜欢:22
原帖已被作者删除

精彩讨论

长风-12023-09-11 21:34

#雪球星计划#
沃森生物应该是医药公司里面争议最大的公司。
一方面在疫苗行业轰轰烈烈,另一方面管理层的诸多行为,确实让人看不懂。
为此,投资者在电话会议里面直接这样问:
“你们当投资者是傻子吗?不怕因果报应吗?”
管理层给出的回答是这样的:
“你可以质疑我们的能力,但不能质疑我们的人品。”
创始人李云春曾在一次采访中这样说:
“非常遗憾,项目推出来没有得到一些投资人的理解,一方面是我们的沟通交流不到位,另一方面我们作为企业经营者本身,公司的中长期利益和投资人在短期利益上有一定的分歧和冲突。”
从这些话语中能看出来,投资者和企业管理层冲突很大,这其实是一个很不好的信号。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对于企业来说,当然是各方面利益一致、目标一致、行动一致才会发展得更好。
有人抱怨说做沃森生物的股东,必须要有一颗强大的心脏才行。
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怎么就造成这么大的对立呢?
一、公司沃森生物的来历并不简单,创始人叫“李云春”另外还有三位核心人物“陈尔佳、刘俊辉和黄镇”。
李云春1962年出生,云南昆明人,毕业于昆明医学院,专业是预防医学,真是干了一辈子的预防。
毕业之后分配到“昆明所”工作,包括六大生物所之内的众多研究所,为我国医药行业,培养出了大量人才。
现在上市企业里面的生物公司,很多创始人就是都出自各地生物研究所。
李云春就是在昆明所认识了陈尔佳。
在工作五年后,参加了一个研修班,叫“大学后医学生物制品研修班”。
这个研修班简直是人才济济,虽然只举办了一届,虽然只有28个人,但是几乎后来在生物领域都有一番大作为。
三年研修班,相当于读了一个研究生,毕业之后,李云春开始琢磨“赚钱”之道。
方式很简单,每个周末,他就背着几箱疫苗,跑到外地去卖,也就是那个时候的“苗贩子”,跑一趟就能赚4000左右。
九十年代的四千,算是非常高的收入了。
后来干脆就成立公司正式创业,1999年创立“润生药业”。
没过多久,为了事业进一步扩大,2001年,拉着陈尔佳等人,重新创立了“沃森生物”。
这个名字来历,有点意思。
美国有一位生物科学家,叫“詹姆斯·杜威·沃森”,曾经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被称为“DNA之父”。
这个发现非常伟大,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一起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三大科学发现。
这显然是生物学界的一座高峰,所以沃森生物就用了这个人的名字。
公司刚成立没多久,是没有生产实力的,于是和当时的上市公司“云大科技”合作。
2002年,云大科技花了122万,买下沃森生物45%的股权,刚成立的公司瞬间易主。
而且为了直接接手生产基地,又花了5千万买下“大连汉信”。
也就是沃森生物负责研发,大连汉信负责生产,产品就是乙肝疫苗。
随后产生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结局,云大科技随后陷入连年亏损,随后被退市。
大连汉信同样陷入亏损,最后导致资不抵债。
沃森生物却跑出来了,如何做到的,非常神秘,至今外界不得而知。
另外从产品上来看,我们都知道沃森最开始靠肝炎疫苗起步。
甲肝疫苗是昆明所研发出来的,乙肝疫苗是沃森自己研发的。
昆明所的研发实力确实强大,仅仅只用了3年时间,在2001年就研发出甲肝灭活疫苗(Vero细胞),不过前期的铺垫工作做得很足。
这在行业里面已经算是不可思议的速度了,因为正常情况研发一款新疫苗需要5年以上,一般都是10年左右。
因为研发周期基本上就要5年,然后临床需要3~5年。
沃森生物强大到8年研发出9款疫苗,简直是神了。
不过昆明所的原所长“郭仁”,成为了沃森的首席科学家。
当然这是后话,在此之前,沃森从股东云大科技手里回购了全部45%的股份,花了200万。
然后立马又发生了很神奇的一幕,既然大连汉信垮了,只能自己建生产基地。
于是想和昆明合作,希望贷款批地。
不过合作没谈成,转而找到玉溪,最后谈成了。
玉溪花了1000万买下沃森20%的股权。
随后就在玉溪建了一个百多亩的生产基地,从这里开始,脑膜炎疫苗成为公司主角。
公司的几款疫苗销量都非常好,所以2010年,公司上市,并且受到热捧。
上市当天股价就被推上了158元的高峰,破了创业板最高股价的纪录。
上市之后股权结构比较分散,李云春持股也不是特别高。
上图是2010年的年报截图。
李云春是大股东,持股比例15%。
不过后来一直减持,而且是超大幅度的减持,到现在只剩1.69%的股权。
而且整个公司都没有持股超过5%的股东,非常分散,没有名义上的实控人。
二股东刘俊辉很有来头,曾经是智飞生物创始人“蒋仁生”的同事。
两个人在创业前,都在成都一家疫苗公司工作,蒋仁生做销售,刘俊辉做技术。
后来他们就一起创办了“智飞生物”。
不过由于理念不同,销售出身的蒋仁生想做代理,技术出身的刘俊辉想自己研发,所以分道扬镳。
刘俊辉就带着技术团队,与李云春一起创办了“沃森生物”。
刘俊辉同样也在一直减持,不过比李云春好一点,如今还有3.38%的股权。
识图:
招商国证生物医药指数招商国证生物医药指数C
但是刘俊辉一边减持,却一边投资“康泰生物”。
比如2020年,大手笔买入康泰生物的非公开发行股票。
上图是那一年公告的名单截图。
要知道康泰生物也是做疫苗的,也就是一家公司的创始人,也是最大股东,不断减持自己公司的股份,去买竞争对手的股权,不知道刘总是怎么想的,反正有点不太好理解。
还有股东陈尔佳和刘红岩,都是当时的核心创始人之一,现在都已经不在10大股东之列了。
不过第四大股东杨更和陈尔佳是夫妻关系。
这一系列股权演变曾经有一段轰轰烈烈的宫斗历史,不是本文的重点,就不说了。
陈尔佳和刘红岩包括沃森生物首席科学家郭仁,都出自昆明所。
还有一位重要人物叫“黄镇”,也是最开始的十大股东之一。
外界可能对这位不熟悉,在沃森生物内部,黄镇被称为“黄药师”,是公司的副董事长,工资比李云春还高。
黄镇有大将风范,沃森生物里面,能够常规理解的,就只有他了。
黄药师的出身比其他管理层都要好,沃森绝大部分核心人员都是出自昆明所,但是昆明所可不是六大所之一。
昆明所最开始成立的时候,其实是为了专门研究脊髓灰质炎。
而黄镇就来自六大所里面的成都所,而且工作了20年,技术沉淀非常深。
当时沃森生物研发“十三价肺炎疫苗”的时候,还没有成功,而国外该疫苗的专利在我国获批了,意味着即便研发出来,也不能生产,因为侵权。
为了赶时间,争取在尘埃落定之前,把产品研发出来。
黄镇带着技术团队,夜以继日的研究,并且为了说服所有人,居然把自己的股权拿来担保,如果失败,沃森没有损失,黄镇则一无所有。
后来一次采访的时候,黄镇说:“由中国来打破进口产品长达10年的全球垄断,我为祖国感到自豪。”
不但因为为祖国自豪,还应该感谢祖国。
2019年的最后一天,我记得很清楚,因为我都替他松了口气。
沃森生物的十三价肺炎疫苗,终于获批了。
这可是我国第一家,全球第二家研发出该疫苗的公司,非常了不起,不愧为黄药师。
二、神操作如果说创始团队的减持操作让人感到十分迷惑,那么公司的并购行为,则是让人感到万分迷惑。
具有代表性的是这三起:河北大安的收购和转让,嘉和生物的收购和转让,上海泽润的收购和转让。
从上一句话,就能看出让人迷惑的一个点,为什么这么频繁的买入和卖出?
企业收购的目的只有两个,要么是壮大自己的实力,要么是买断竞争对手。
所以一般来说,对于自己买回来的重要公司,不会轻易卖掉。
这也是引起市场争议和不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我们来看看具体都是如何操作的。
1、河北大安
2012年,沃森生物花了5.3亿,收购河北大安55%的股权,第二年又花了3.4亿,收购该公司35%的股权,总持股达到90%。
河北大安是一家做血液制品的公司,可能大家都不熟悉,因为市场巨头是天坛生物上海莱士华兰生物这些。
沃森生物收购的时候,说公司战略目标是打造“疫苗+血液制品+单抗”的生物生态系统。
河北大安的体量其实非常小,重点是公司经营并不是很好,不但有亏损的状况,而且已经资不抵债。
他的主要产品人血白蛋白,处于“待批复”状态,其他产品也是等待批准生产阶段。
但是河北大安是河北省当时唯一一家经过批准建立采浆站的公司,资质是没问题的。
产品其实也没关系,众多收购行为都是产生在被收购方出问题的时候,否则也没有机会收购。
沃森生物有信心接收后扭转这个局势,这个是正常的。
不过有个细节问题,在收购之前,河北大安短时间内就进行了大量股权转让。
当时有“方向药业、成都镇泰投资和成都煌基商贸”这三家公司参与,重点是转让价格非常低,估值才仅仅2千万。
再回过头去看沃森生物的收购价格,难免让人唏嘘!
而且迷惑很快再次降临,收购后才仅仅过了一年,2014年沃森生物又把河北大安46%的股权卖给了一个叫“杜江涛”的人,价格是6.35亿。
对于这笔交易公司的说法是降低血液制品投入,加强新疫苗的研发。
这个说法没有问题,收购的时候太乐观,及时回归主业,这个理由说得过去。
所以在2016年,再次把河北大安31.65%的股权,卖给了杜江涛,价格是4.53亿。
这两次总卖出近78%的股权,总回款10.88亿。
相比于当时花了8.7亿买下90%的股权,这笔投资是赚的。
这样看起来好像没问题没问题。
但是,沃森生物和杜江涛的这笔交易,是有条件的。
条件就是沃森给了一份承诺,答应协助“杜江涛”让河北大安在2017年到2019年这三年内,血浆采集量达到150~250吨之间。
如果没有达到这么目标,沃森需要赔偿,抵押物是沃森持有剩下的河北大安股权,赔完即止。
乍一看,还以为是沃森对河北大安这家公司十分有信心。
可结局让人唏嘘,2017年,河北大安就没有完成任务。
再加上计提应收款和资产减值等等,导致当年沃森生物亏损5.8亿。
这还没完,2018年,河北大安再次没完成任务,接着赔,而且这次赔偿,把沃森持有的河北大安股权,全都赔完了。
2019年,还是没完成,不过抵押物已经没有了,所以不赔了。
从此之后,沃森生物退出血液制品行业。
这项投资,看起来有点怪怪的,但是河北大安表现不好,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我们除了表示理解和遗憾,也不好怎么说。
2、嘉和生物
前面说了,沃森生物的战略目标是打造“疫苗+血液制品+单抗”的生态圈。
血液制品已经退出,接下来就是单抗。
2013年的年底,沃森生物花了近3亿,收购嘉和生物63.6%的股权。
2015年,再次以0.85亿收购8.4%的股权,合计持股72%
嘉和生物是一家生物制药公司,主要做单克隆抗体和Fc-融合蛋白药物,符合沃森的选择方向。
不过与河北大安不同,沃森生物在收购嘉和生物后,又转让减持了一部分。
不过依然持有52.5%的股权,具有控制权。
但是2018年,“HH CT”又买下了嘉和生物50%的股权,沃森持股只剩13.59%。
这次转让后,嘉和生物不再合并报表。
到了2019年,沃森生物又把剩下的嘉和生物股权,全部卖给了HH CT。
单纯看这个交易过程,是不是很正常?
但是问题出在HH CT这家公司身上。
清空嘉和生物的股权后,李云春居然担任了“JH BP”这家公司的董事。
而JH BP正好又是HH CT的母公司。
再而且,JH BP又是“上海沃嘉”这家公司的孙公司。
再再而且,上海沃嘉又是沃森生物的子公司。
这一轮复杂关系弄下来,也就是沃森生物嘉和生物卖给了自己的“曾孙公司”。
上图是当时的公告,意思是这一轮并购操作,目的是为了让嘉和生物在境外上市。
因为JHBP (CY)是上海沃嘉在开曼设立的境外公司。
2020年嘉和生物-B,在港交所上市。
不过投资者好像并不买账。
股价截止到9月11日,跌到了1.3元。
这次重组的操作过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身影,就是“高瓴资本”。
理论上李云春是没有这个资本运作实力的,也没有这个天赋。
所以很多时候我在想,李云春是不是被高瓴给骗了?
沃森生物立足于昆明所,和成都所关系也很好,公司其实是有实力的。
所有很多人说,沃森生物的“千亿市值”,就毁在这些眼花缭乱的资本操作上。
千亿市值不敢说,潜力确实有,这也是我跟踪了很久的原因。
但是资本的逐利性是注定不会陪伴公司成长的,只会用特殊手段,短时间内让自己利益最大化。
风险确实不小,可能血亏,但是一旦成功,收益会翻很多倍。
那么高瓴资本是不是盯上了沃森这个猎物,以及背后那13万股东口袋里的钱?
因为除了操盘嘉和生物,下面要说的上海泽润,高瓴也是核心参与者。
3、上海泽润
上海润泽2003年成立,主要做重组疫苗,主要产品就是大名鼎鼎的“HPV疫苗”。
到现在为止,九价HPV疫苗依然一针难求,价格很贵。
上海润泽主要研发二价HPV和九价HPV,诱惑力瞬间拉满。
2013年,沃森生物以2.65亿的价格,买下上海润泽40.6%的股权。
随后再次增资,直到拿下50.7%的股权,成为控股子公司。
这笔收购怎么看怎么都是正确的。
因为HPV疫苗确实已经火到了非常高的程度
时间倒回到2020年,这年4月,上海润泽二价HPV完成Ⅲ期临床,预计2021年上市。
九价HPV也启动临床。
但是根据李云春的说法,他并不满意这个进度。
所以在2020年的年底,准备再次卖掉这个子公司。
识图:
生物科技LOF
如上图所示,证监局和我们有着同样的疑问,发来了问询函。
在2020年的半年报里面,公司还说“现已拥有了13 价肺炎结合疫苗和 HPV 疫苗两大全球销售额最大的重磅疫苗储备品种”。
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卖掉?
沃森生物找的两个接盘方,分别是“淄博韵泽和永修观由”。
这两个公司肯定都很陌生,名字也很拗口。
但是如果再加一层关系,就不一样了。
淄博韵泽是西安泰明的子公司,西安泰明和泰格医药是兄弟公司,同属于母公司杭州泰格。
同时,永修观由也是杭州泰格的子公司。
也就是“泰格”是接盘方。
李云春为此也给出了解释,他说“之前上海润泽的二价HPV和九价HPV在国内属于第一梯队,但是现在二价HPV已经落后于万泰生物,九价HPV也即将落后,进度没达到预期,而且公司准备集中尽力研发新冠疫苗,所以主动出售上海润泽。
关于新冠疫苗后来也没能达预期,这个是后话,跟这个事情没关系。
但是上海润泽的二价HPV是已经获批的,虽然落后与万泰生物,到那时这么大一个市场,难道容纳不下两家HPV疫苗企业吗?
2023年3月24日,沃森生物二价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正式获批,成为国产第二款二价HPV疫苗。
如果没有出售这档子事,上面这条信息,是多大的利好。
要知道这种疫苗是全球大单品,现在正在使劲研究的企业不在少数。
你倒好,都已经成功了,还要卖掉。
也难怪投资者怨气这么大。
很多人关注交易价格问题,怀疑贱卖。
其实我没关心这个,这不是贱不贱卖的问题,是应不应该卖的问题。
当然,可能是迫于市场压力,沃森最后放弃了这项交易。
可是,有些东西,在心理上很微妙,沃森在恢复信任这条路上,未来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
三、总结沃森生物的基因和条件我觉得是没问题的。
包括昆明所大量人员进入公司,这并没有问题,在企业平台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对于创始人李云春,我也愿意抱着善意的态度,我始终觉得他不是一个操作资本的人。
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那些嗜血的资本,才有机可乘。
对于大股东刘俊辉,我是失望的,他可能忘记了当年为什么和蒋仁生分道扬镳。
他嫌弃智飞生物的代理路线,为什么不在沃森生物把研发轰轰烈烈给带起来?
当然,可能他也无能为力,或者他觉得资本更好玩吧。
还是那句话,沃森生物的研发没有问题,产品也很有优势,13价肺炎疫苗和HPV疫苗,放在全球都是大单品。
这样的企业,只要管理层踏踏实实努力去做,5年,10年,或者多少年之后,是可以有辉煌成就的。
希望公司未来少收几封证监会的问询函,希望少发布几条资本运作公告!
我做了下面这张《A股核心资产研究汇总》表,里面精选了上百家优质的龙头公司,并附数万字的分析方法。
所有分析过的公司都会在上面这个表里更新数据。
一起探索企业基本面的研究,收获必然巨大。
小拇指,发财手点个赞......
#疫苗# #医药# $沃森生物(SZ300142)$ $万泰生物(SH603392)$ $康泰生物(SZ300601)$ @今日话题

股海战略2023-09-12 09:10

就是想方设法挖空上市公司资产!

和平至远2023-09-12 00:53

大安当时拥有一张河北卫生厅的批文,同意在省内设立十六家单采浆站,这是主要的估值要素。在评估报告里面,固定资产只有两点几个亿,可以将主要估值来源理解为设立十六家单采浆站的无形资产。后来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又发生的变化,优先审批血站保障医疗用血,同一县区不得同时设立单采浆站和血站。河北卫生厅的批文,效力就大打折扣。相类似的资产估值,可以参考派林生物并购派斯科资产案例。十家已经获批正式运营的单采浆站估值31.7亿元。十六家单采浆站,当然不能等同于已经正式运营的单采浆站。但是两者的逻辑,除了有时间和成本的因素之外,还应该考虑这个批文的稀缺性和价值变现的因素。另外还有一件事情不在公告上显示,当时沃森挖来一位行业领军人物派去河北负责大安的工作,不幸因故离世。大安这个项目,缺了天时地利人和,失败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以事后的结果来推测管理层在里边有各种苟且之事,这不太合理。大安并购前的各种转让,只不过是一个程序罢了,基准日之前的事情不能算在沃森的头上,关建是那张批文的或有价值。

太二资本2023-09-11 21:48

最爱听故事了,沃森水很深。怀疑李宇春和泰格狼狈为奸

全部讨论

2023-09-11 21:34

#雪球星计划#
沃森生物应该是医药公司里面争议最大的公司。
一方面在疫苗行业轰轰烈烈,另一方面管理层的诸多行为,确实让人看不懂。
为此,投资者在电话会议里面直接这样问:
“你们当投资者是傻子吗?不怕因果报应吗?”
管理层给出的回答是这样的:
“你可以质疑我们的能力,但不能质疑我们的人品。”
创始人李云春曾在一次采访中这样说:
“非常遗憾,项目推出来没有得到一些投资人的理解,一方面是我们的沟通交流不到位,另一方面我们作为企业经营者本身,公司的中长期利益和投资人在短期利益上有一定的分歧和冲突。”
从这些话语中能看出来,投资者和企业管理层冲突很大,这其实是一个很不好的信号。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对于企业来说,当然是各方面利益一致、目标一致、行动一致才会发展得更好。
有人抱怨说做沃森生物的股东,必须要有一颗强大的心脏才行。
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怎么就造成这么大的对立呢?
一、公司沃森生物的来历并不简单,创始人叫“李云春”另外还有三位核心人物“陈尔佳、刘俊辉和黄镇”。
李云春1962年出生,云南昆明人,毕业于昆明医学院,专业是预防医学,真是干了一辈子的预防。
毕业之后分配到“昆明所”工作,包括六大生物所之内的众多研究所,为我国医药行业,培养出了大量人才。
现在上市企业里面的生物公司,很多创始人就是都出自各地生物研究所。
李云春就是在昆明所认识了陈尔佳。
在工作五年后,参加了一个研修班,叫“大学后医学生物制品研修班”。
这个研修班简直是人才济济,虽然只举办了一届,虽然只有28个人,但是几乎后来在生物领域都有一番大作为。
三年研修班,相当于读了一个研究生,毕业之后,李云春开始琢磨“赚钱”之道。
方式很简单,每个周末,他就背着几箱疫苗,跑到外地去卖,也就是那个时候的“苗贩子”,跑一趟就能赚4000左右。
九十年代的四千,算是非常高的收入了。
后来干脆就成立公司正式创业,1999年创立“润生药业”。
没过多久,为了事业进一步扩大,2001年,拉着陈尔佳等人,重新创立了“沃森生物”。
这个名字来历,有点意思。
美国有一位生物科学家,叫“詹姆斯·杜威·沃森”,曾经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被称为“DNA之父”。
这个发现非常伟大,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一起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三大科学发现。
这显然是生物学界的一座高峰,所以沃森生物就用了这个人的名字。
公司刚成立没多久,是没有生产实力的,于是和当时的上市公司“云大科技”合作。
2002年,云大科技花了122万,买下沃森生物45%的股权,刚成立的公司瞬间易主。
而且为了直接接手生产基地,又花了5千万买下“大连汉信”。
也就是沃森生物负责研发,大连汉信负责生产,产品就是乙肝疫苗。
随后产生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结局,云大科技随后陷入连年亏损,随后被退市。
大连汉信同样陷入亏损,最后导致资不抵债。
沃森生物却跑出来了,如何做到的,非常神秘,至今外界不得而知。
另外从产品上来看,我们都知道沃森最开始靠肝炎疫苗起步。
甲肝疫苗是昆明所研发出来的,乙肝疫苗是沃森自己研发的。
昆明所的研发实力确实强大,仅仅只用了3年时间,在2001年就研发出甲肝灭活疫苗(Vero细胞),不过前期的铺垫工作做得很足。
这在行业里面已经算是不可思议的速度了,因为正常情况研发一款新疫苗需要5年以上,一般都是10年左右。
因为研发周期基本上就要5年,然后临床需要3~5年。
沃森生物强大到8年研发出9款疫苗,简直是神了。
不过昆明所的原所长“郭仁”,成为了沃森的首席科学家。
当然这是后话,在此之前,沃森从股东云大科技手里回购了全部45%的股份,花了200万。
然后立马又发生了很神奇的一幕,既然大连汉信垮了,只能自己建生产基地。
于是想和昆明合作,希望贷款批地。
不过合作没谈成,转而找到玉溪,最后谈成了。
玉溪花了1000万买下沃森20%的股权。
随后就在玉溪建了一个百多亩的生产基地,从这里开始,脑膜炎疫苗成为公司主角。
公司的几款疫苗销量都非常好,所以2010年,公司上市,并且受到热捧。
上市当天股价就被推上了158元的高峰,破了创业板最高股价的纪录。
上市之后股权结构比较分散,李云春持股也不是特别高。
上图是2010年的年报截图。
李云春是大股东,持股比例15%。
不过后来一直减持,而且是超大幅度的减持,到现在只剩1.69%的股权。
而且整个公司都没有持股超过5%的股东,非常分散,没有名义上的实控人。
二股东刘俊辉很有来头,曾经是智飞生物创始人“蒋仁生”的同事。
两个人在创业前,都在成都一家疫苗公司工作,蒋仁生做销售,刘俊辉做技术。
后来他们就一起创办了“智飞生物”。
不过由于理念不同,销售出身的蒋仁生想做代理,技术出身的刘俊辉想自己研发,所以分道扬镳。
刘俊辉就带着技术团队,与李云春一起创办了“沃森生物”。
刘俊辉同样也在一直减持,不过比李云春好一点,如今还有3.38%的股权。
识图:
招商国证生物医药指数招商国证生物医药指数C
但是刘俊辉一边减持,却一边投资“康泰生物”。
比如2020年,大手笔买入康泰生物的非公开发行股票。
上图是那一年公告的名单截图。
要知道康泰生物也是做疫苗的,也就是一家公司的创始人,也是最大股东,不断减持自己公司的股份,去买竞争对手的股权,不知道刘总是怎么想的,反正有点不太好理解。
还有股东陈尔佳和刘红岩,都是当时的核心创始人之一,现在都已经不在10大股东之列了。
不过第四大股东杨更和陈尔佳是夫妻关系。
这一系列股权演变曾经有一段轰轰烈烈的宫斗历史,不是本文的重点,就不说了。
陈尔佳和刘红岩包括沃森生物首席科学家郭仁,都出自昆明所。
还有一位重要人物叫“黄镇”,也是最开始的十大股东之一。
外界可能对这位不熟悉,在沃森生物内部,黄镇被称为“黄药师”,是公司的副董事长,工资比李云春还高。
黄镇有大将风范,沃森生物里面,能够常规理解的,就只有他了。
黄药师的出身比其他管理层都要好,沃森绝大部分核心人员都是出自昆明所,但是昆明所可不是六大所之一。
昆明所最开始成立的时候,其实是为了专门研究脊髓灰质炎。
而黄镇就来自六大所里面的成都所,而且工作了20年,技术沉淀非常深。
当时沃森生物研发“十三价肺炎疫苗”的时候,还没有成功,而国外该疫苗的专利在我国获批了,意味着即便研发出来,也不能生产,因为侵权。
为了赶时间,争取在尘埃落定之前,把产品研发出来。
黄镇带着技术团队,夜以继日的研究,并且为了说服所有人,居然把自己的股权拿来担保,如果失败,沃森没有损失,黄镇则一无所有。
后来一次采访的时候,黄镇说:“由中国来打破进口产品长达10年的全球垄断,我为祖国感到自豪。”
不但因为为祖国自豪,还应该感谢祖国。
2019年的最后一天,我记得很清楚,因为我都替他松了口气。
沃森生物的十三价肺炎疫苗,终于获批了。
这可是我国第一家,全球第二家研发出该疫苗的公司,非常了不起,不愧为黄药师。
二、神操作如果说创始团队的减持操作让人感到十分迷惑,那么公司的并购行为,则是让人感到万分迷惑。
具有代表性的是这三起:河北大安的收购和转让,嘉和生物的收购和转让,上海泽润的收购和转让。
从上一句话,就能看出让人迷惑的一个点,为什么这么频繁的买入和卖出?
企业收购的目的只有两个,要么是壮大自己的实力,要么是买断竞争对手。
所以一般来说,对于自己买回来的重要公司,不会轻易卖掉。
这也是引起市场争议和不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我们来看看具体都是如何操作的。
1、河北大安
2012年,沃森生物花了5.3亿,收购河北大安55%的股权,第二年又花了3.4亿,收购该公司35%的股权,总持股达到90%。
河北大安是一家做血液制品的公司,可能大家都不熟悉,因为市场巨头是天坛生物上海莱士华兰生物这些。
沃森生物收购的时候,说公司战略目标是打造“疫苗+血液制品+单抗”的生物生态系统。
河北大安的体量其实非常小,重点是公司经营并不是很好,不但有亏损的状况,而且已经资不抵债。
他的主要产品人血白蛋白,处于“待批复”状态,其他产品也是等待批准生产阶段。
但是河北大安是河北省当时唯一一家经过批准建立采浆站的公司,资质是没问题的。
产品其实也没关系,众多收购行为都是产生在被收购方出问题的时候,否则也没有机会收购。
沃森生物有信心接收后扭转这个局势,这个是正常的。
不过有个细节问题,在收购之前,河北大安短时间内就进行了大量股权转让。
当时有“方向药业、成都镇泰投资和成都煌基商贸”这三家公司参与,重点是转让价格非常低,估值才仅仅2千万。
再回过头去看沃森生物的收购价格,难免让人唏嘘!
而且迷惑很快再次降临,收购后才仅仅过了一年,2014年沃森生物又把河北大安46%的股权卖给了一个叫“杜江涛”的人,价格是6.35亿。
对于这笔交易公司的说法是降低血液制品投入,加强新疫苗的研发。
这个说法没有问题,收购的时候太乐观,及时回归主业,这个理由说得过去。
所以在2016年,再次把河北大安31.65%的股权,卖给了杜江涛,价格是4.53亿。
这两次总卖出近78%的股权,总回款10.88亿。
相比于当时花了8.7亿买下90%的股权,这笔投资是赚的。
这样看起来好像没问题没问题。
但是,沃森生物和杜江涛的这笔交易,是有条件的。
条件就是沃森给了一份承诺,答应协助“杜江涛”让河北大安在2017年到2019年这三年内,血浆采集量达到150~250吨之间。
如果没有达到这么目标,沃森需要赔偿,抵押物是沃森持有剩下的河北大安股权,赔完即止。
乍一看,还以为是沃森对河北大安这家公司十分有信心。
可结局让人唏嘘,2017年,河北大安就没有完成任务。
再加上计提应收款和资产减值等等,导致当年沃森生物亏损5.8亿。
这还没完,2018年,河北大安再次没完成任务,接着赔,而且这次赔偿,把沃森持有的河北大安股权,全都赔完了。
2019年,还是没完成,不过抵押物已经没有了,所以不赔了。
从此之后,沃森生物退出血液制品行业。
这项投资,看起来有点怪怪的,但是河北大安表现不好,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我们除了表示理解和遗憾,也不好怎么说。
2、嘉和生物
前面说了,沃森生物的战略目标是打造“疫苗+血液制品+单抗”的生态圈。
血液制品已经退出,接下来就是单抗。
2013年的年底,沃森生物花了近3亿,收购嘉和生物63.6%的股权。
2015年,再次以0.85亿收购8.4%的股权,合计持股72%
嘉和生物是一家生物制药公司,主要做单克隆抗体和Fc-融合蛋白药物,符合沃森的选择方向。
不过与河北大安不同,沃森生物在收购嘉和生物后,又转让减持了一部分。
不过依然持有52.5%的股权,具有控制权。
但是2018年,“HH CT”又买下了嘉和生物50%的股权,沃森持股只剩13.59%。
这次转让后,嘉和生物不再合并报表。
到了2019年,沃森生物又把剩下的嘉和生物股权,全部卖给了HH CT。
单纯看这个交易过程,是不是很正常?
但是问题出在HH CT这家公司身上。
清空嘉和生物的股权后,李云春居然担任了“JH BP”这家公司的董事。
而JH BP正好又是HH CT的母公司。
再而且,JH BP又是“上海沃嘉”这家公司的孙公司。
再再而且,上海沃嘉又是沃森生物的子公司。
这一轮复杂关系弄下来,也就是沃森生物嘉和生物卖给了自己的“曾孙公司”。
上图是当时的公告,意思是这一轮并购操作,目的是为了让嘉和生物在境外上市。
因为JHBP (CY)是上海沃嘉在开曼设立的境外公司。
2020年嘉和生物-B,在港交所上市。
不过投资者好像并不买账。
股价截止到9月11日,跌到了1.3元。
这次重组的操作过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身影,就是“高瓴资本”。
理论上李云春是没有这个资本运作实力的,也没有这个天赋。
所以很多时候我在想,李云春是不是被高瓴给骗了?
沃森生物立足于昆明所,和成都所关系也很好,公司其实是有实力的。
所有很多人说,沃森生物的“千亿市值”,就毁在这些眼花缭乱的资本操作上。
千亿市值不敢说,潜力确实有,这也是我跟踪了很久的原因。
但是资本的逐利性是注定不会陪伴公司成长的,只会用特殊手段,短时间内让自己利益最大化。
风险确实不小,可能血亏,但是一旦成功,收益会翻很多倍。
那么高瓴资本是不是盯上了沃森这个猎物,以及背后那13万股东口袋里的钱?
因为除了操盘嘉和生物,下面要说的上海泽润,高瓴也是核心参与者。
3、上海泽润
上海润泽2003年成立,主要做重组疫苗,主要产品就是大名鼎鼎的“HPV疫苗”。
到现在为止,九价HPV疫苗依然一针难求,价格很贵。
上海润泽主要研发二价HPV和九价HPV,诱惑力瞬间拉满。
2013年,沃森生物以2.65亿的价格,买下上海润泽40.6%的股权。
随后再次增资,直到拿下50.7%的股权,成为控股子公司。
这笔收购怎么看怎么都是正确的。
因为HPV疫苗确实已经火到了非常高的程度
时间倒回到2020年,这年4月,上海润泽二价HPV完成Ⅲ期临床,预计2021年上市。
九价HPV也启动临床。
但是根据李云春的说法,他并不满意这个进度。
所以在2020年的年底,准备再次卖掉这个子公司。
识图:
生物科技LOF
如上图所示,证监局和我们有着同样的疑问,发来了问询函。
在2020年的半年报里面,公司还说“现已拥有了13 价肺炎结合疫苗和 HPV 疫苗两大全球销售额最大的重磅疫苗储备品种”。
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卖掉?
沃森生物找的两个接盘方,分别是“淄博韵泽和永修观由”。
这两个公司肯定都很陌生,名字也很拗口。
但是如果再加一层关系,就不一样了。
淄博韵泽是西安泰明的子公司,西安泰明和泰格医药是兄弟公司,同属于母公司杭州泰格。
同时,永修观由也是杭州泰格的子公司。
也就是“泰格”是接盘方。
李云春为此也给出了解释,他说“之前上海润泽的二价HPV和九价HPV在国内属于第一梯队,但是现在二价HPV已经落后于万泰生物,九价HPV也即将落后,进度没达到预期,而且公司准备集中尽力研发新冠疫苗,所以主动出售上海润泽。
关于新冠疫苗后来也没能达预期,这个是后话,跟这个事情没关系。
但是上海润泽的二价HPV是已经获批的,虽然落后与万泰生物,到那时这么大一个市场,难道容纳不下两家HPV疫苗企业吗?
2023年3月24日,沃森生物二价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正式获批,成为国产第二款二价HPV疫苗。
如果没有出售这档子事,上面这条信息,是多大的利好。
要知道这种疫苗是全球大单品,现在正在使劲研究的企业不在少数。
你倒好,都已经成功了,还要卖掉。
也难怪投资者怨气这么大。
很多人关注交易价格问题,怀疑贱卖。
其实我没关心这个,这不是贱不贱卖的问题,是应不应该卖的问题。
当然,可能是迫于市场压力,沃森最后放弃了这项交易。
可是,有些东西,在心理上很微妙,沃森在恢复信任这条路上,未来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
三、总结沃森生物的基因和条件我觉得是没问题的。
包括昆明所大量人员进入公司,这并没有问题,在企业平台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对于创始人李云春,我也愿意抱着善意的态度,我始终觉得他不是一个操作资本的人。
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那些嗜血的资本,才有机可乘。
对于大股东刘俊辉,我是失望的,他可能忘记了当年为什么和蒋仁生分道扬镳。
他嫌弃智飞生物的代理路线,为什么不在沃森生物把研发轰轰烈烈给带起来?
当然,可能他也无能为力,或者他觉得资本更好玩吧。
还是那句话,沃森生物的研发没有问题,产品也很有优势,13价肺炎疫苗和HPV疫苗,放在全球都是大单品。
这样的企业,只要管理层踏踏实实努力去做,5年,10年,或者多少年之后,是可以有辉煌成就的。
希望公司未来少收几封证监会的问询函,希望少发布几条资本运作公告!
我做了下面这张《A股核心资产研究汇总》表,里面精选了上百家优质的龙头公司,并附数万字的分析方法。
所有分析过的公司都会在上面这个表里更新数据。
一起探索企业基本面的研究,收获必然巨大。
小拇指,发财手点个赞......
#疫苗# #医药# $沃森生物(SZ300142)$ $万泰生物(SH603392)$ $康泰生物(SZ300601)$ @今日话题

2023-09-12 09:10

就是想方设法挖空上市公司资产!

2023-09-12 00:53

大安当时拥有一张河北卫生厅的批文,同意在省内设立十六家单采浆站,这是主要的估值要素。在评估报告里面,固定资产只有两点几个亿,可以将主要估值来源理解为设立十六家单采浆站的无形资产。后来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又发生的变化,优先审批血站保障医疗用血,同一县区不得同时设立单采浆站和血站。河北卫生厅的批文,效力就大打折扣。相类似的资产估值,可以参考派林生物并购派斯科资产案例。十家已经获批正式运营的单采浆站估值31.7亿元。十六家单采浆站,当然不能等同于已经正式运营的单采浆站。但是两者的逻辑,除了有时间和成本的因素之外,还应该考虑这个批文的稀缺性和价值变现的因素。另外还有一件事情不在公告上显示,当时沃森挖来一位行业领军人物派去河北负责大安的工作,不幸因故离世。大安这个项目,缺了天时地利人和,失败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以事后的结果来推测管理层在里边有各种苟且之事,这不太合理。大安并购前的各种转让,只不过是一个程序罢了,基准日之前的事情不能算在沃森的头上,关建是那张批文的或有价值。

2023-09-11 21:48

最爱听故事了,沃森水很深。怀疑李宇春和泰格狼狈为奸

2023-09-12 07:43

现在看卖二价的决策不完全是错的,错在价格低了

2023-09-12 00:56

我乐意给你点赞👍能有这个心态去研究沃森的人,现在已经很少了。有问号是合理的,但是带着否定立场或者负面情绪就无助于接近真相。这公司的故事太多,慢慢研究

2023-09-11 21:34

沃森2价获批是2022年,亲,不是2023

2023-09-12 09:32

刚研发研发成功的疫苗项目就准备贱卖掉,这种管理层是不可信的,说再多也只能证明某些人心虚了

2023-09-12 08:45

泰格在背后,沃森出面,是不是再收点润泽,艾博,蓝鹊这些新面孔。

2023-09-12 07:42

公司不错,管理层拉胯,又菜又爱玩的类型…短时间内这些创始人管理层全换了,想象的空间才能更大,看看国内那些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成立的民营企业哪个不是,或者他们退居二线,让专业的经理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