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节”为何物?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雪球星计划#    #文化自信#     #传承中国文化 #   

申明:本文与投资无关,不喜勿入。

今天翻出一篇自己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旧文,再细读,依然是心中意难平,再次分享,与诸君共勉。

借着这个机会,用我自己的方式讲述文化、传承与所谓气节的故事,也是对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胜利的致敬,感谢先辈们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才有了今天和平、安定的生活,致敬!

我想只要是中国人估计没有人不知道下面这首诗的: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没错,今天我准备讲讲这位中国历史上,在整个东亚、东南亚,甚至全球华人圈子都非常出名的一位大人物——文天祥。注意我是用“大人物”这样一个略显粗糙的词汇来形容他,而不是其他诸如“忠臣”这一类的形容词。因为他的身上流淌着中华民族历史上一直不曾丢失的东西,正是这些东西支撑着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没有这些东西,就像高楼没有骨架,思维没有灵魂,虽然存在,实为腐朽不堪,这就是所谓的“气节”。也许你看到这里会哂然一笑,甚至鄙视者众多,觉得这玩意儿又虚幻又与生活不搭边,无法捉摸,更没法解释。暂时我不去解释这些,从文天祥的少年时代开始吧,讲完他的一生大家或许就会稍微明白了一点,也会对所谓的“气节”与“传承”多少有些认同。

首先,文天祥这人长得很帅,这个优点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毕竟在能力差不多的情况下,人事部门还是愿意留下长得帅的同志。其次,他的文笔非常好,在二十岁的年纪就已经高中进士,而且是状元,想想本人二十岁才刚上本科,不得不说货比货都得扔,人比人嘛。据说在殿试的时候,面对皇帝与众位大臣的终极考核,不打草稿,直接写下一篇一万多字的锦绣文章,真神人也。好啦,既然有水平,还长得帅,看来不出名都困难了。从公元1256年他二十岁中状元开始,文天祥一直与朝中的比如贾似道这一类的所谓“佞臣”不大对付,反复折腾,到了公元1273年,年仅三十七岁的文天祥选择了退休,实在是忍受不了国家、朝中的乌烟瘴气。此时我们可以看到文天祥身上的第三个特质:宁折不弯,不愿苟同,忠直中有着执拗的性格。

实话实说,这一阶段的文天祥更多的是一些“愤青”的思维在作祟。毕竟身负大才,却屡屡不被重用,国家被贾似道这些人搞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自己想干点实事还被这些人反复收拾、挤兑,真是气得吐血,不如挂靴而去,不受这鸟气。这里得说说贾似道这人,客观来讲,这人没有历史书上写的那么坏,在正史中,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南宋的灭亡与他有直接关系,正是这家伙的不作为,或者说胡搞才导致南宋局势的加速糜烂,最终亡国。这样讲是没有道理的好不好,一个国家的灭亡怎么会与一个人有这么大关系呐,这也太看得起他了,又不是他自个儿把南宋卖了的,再说了,当时能力比较强的文天祥、李庭之等人都官职太小,撑不起大场面,唯有这位贾似道还能勉强执掌中枢,委曲求全罢了。世人把他作为佞臣、奸臣的原因不外乎有两个,第一,这家伙是皇贵妃的亲弟弟,都认为他是靠裙带关系上位的,这为文人士大夫所不齿,话说,人家是自己干上来的好不好,他出道的时候他姐姐都去世多年了,还靠啥关系啊。其次,这人喜欢耍蛐蛐,闲下来就找人斗蛐蛐玩儿,还写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蛐蛐的专著《促织经》,也算是文化贡献啦。话说回来,个人觉得玩儿蛐蛐真的没有什么大问题,明朝的一代英主明宣宗朱瞻基就喜欢玩儿这个,再说粗点,怎么滴也比嫖赌强吧。文人士大夫也看不惯这个,觉得这是玩物丧志,不思进取的表现,这里要讲贾似道是因为当时的文天祥就是这样看待贾似道的,奸臣,混蛋,啊呸,然而中央的大权都在贾似道手中,想想这些,文天祥只能无语了。

第二年,元军三路进攻南宋,风雨飘摇中的朝廷已经四处告急,无奈之下,宋度宗发布昭告,命令全国军民上京勤王,拿到诏书的文天祥泣不成声,发誓毁家纾难也要誓死抗元。此时的文天祥在江西赣州附近,而京城杭州已经覆灭在即。虽然在几天之内就有数万草莽之众聚在他身边,但是这些人毕竟没受过正规训练,基本属乌合之众。很多人劝他,不要折腾了,面对元朝的大军,无异于螳臂当车,毫无意义。文天祥大概是这样来回答的:“事实,你我都清楚,国家糜烂已经事不可为,但是,朝廷恩遇百姓三百多年,而今局势危急,征集天下兵马勤王,却没有一人响应,我为此深感惭愧,所以不自量力,要以身殉国,希望天下忠义之士听到我的事迹之后有所奋进”。不得不说,文天祥想错了,其实与他有一样想法的人还有很多、很多,而不是无一人护卫京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道之所存,气节之所在罢了,这需要勇气,更需要一颗仁心,而不是挂在口头说说而已。这就是气节的第一个特质:只为道义,万千苦难,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心境

接下来的一两年,文天祥在浙江一带转战,基本都是败多胜少,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从不退缩。到了公元1276年的时候,南宋宣布投降,这是官方的消息,但是很多大臣是不认的,继续举兵抗击,与明末清初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这时期的元军是相当犀利的,作为冷兵器时代攻击力最强大的军队之一,南宋的残余势力实在是没有任何能力抗衡,文天祥苦心孤诣照看着小朝廷,边打边退,一直退到了广东的潮汕地区,就在今天汕尾一个叫做五坡岭的地方,文天祥的队伍被打散,自杀不成而被俘,而故事则刚刚开始。

文天祥被押解到了元军统帅张弘范的住处,张弘范对他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没有任何虐待或者羞辱的地方,但是也让他写信劝说还在海上抵抗的张世杰投降,文天祥就此写下了我上文讲到的那首流传千古的诗:《过零丁洋》。那时候潮汕地区外面的中国南海都叫做零丁洋,所以有此一说。张弘范看到这首诗不但没有生气,还好好的保存下来了,表示要留给子孙后代,文化传承的正能量都是值得学习、铭记的,与政治、阵营无关。

这里得先简单介绍一下张弘范这个人。首先,这人是一个汉人,然而,灭亡南宋的前线总指挥也一直是他。这个人全家很早都投靠了蒙古人,是汝阳王张柔的第九子,受封淮阳王,文蹈武略,是元世祖忽必烈极为器重的大臣之一,出身河北大族,饱读诗书,尊重文化,却也是蒙古人灭金国、南宋的急先锋,身上性格之复杂,处事之圆滑世故在中华历史上也是出了名儿的,以后详细讲述他的故事,侧面再叙述所谓“气节”的含义。

那时候从广东到元大都北京是没有高铁的,整整走了八天,快马加鞭才到达京城,这途中,文天祥除了喝水,基本没吃东西,想把自己饿死,但是没有成功。到了北京之后,忽必烈非常想要引为己用,这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文天祥确实是才华横溢,能文能武,是个大才,忽必烈也是惜才之人,杀了觉得可惜,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如果文天祥归降了,那么元朝在江南的统治会轻松很多,最难啃的文天祥,最有气节的文天祥如果都投降了,那么其他很多还在观望的人就没有心理障碍了。

但是,忽必烈注定失望了,不论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劝说,不论是高官厚禄还是其他的世袭恩宠,文天祥都无动于衷,只求速死。讲到这里,很多人会有不理解,觉得可以留有用之躯再为老百姓做贡献嘛,也许这个说法也是站得住脚的,但是求仁得仁并不是一两句话讲的清楚的。最后,无奈之下,忽必烈尊重了他的选择,文天祥面朝南方(祖国的方向)就义,以身殉国,以死报国,死得其所,这一年是公元1283年,终年四十七岁。

在狱中的时候,文天祥写下了另外一曲名作《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阴房阗鬼火,春院闭天黑。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英勇就义之后,其妻子在为其收殓尸体的时候,在其衣物里面发现了其“衣带诏”,这就是另外一首流传千古的名句: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这段话成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成为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就此,文天祥成为中华名族气节的代名词,成为精神图腾之一。在他被俘的第二年,公元1279年,在广东新会附近的崖山爆发了元朝与南宋的最后一战:崖山海战。此战的结果就是陆秀夫抱着南宋最后的小皇帝跳海自杀,南宋君臣约十万之众不愿投降,集体跳海自杀,讲到这里,我不知道如何去描述他们的这种行为,我将在下一节简单描述自己的一点看法,就此,从康王赵构公元1127年南渡临安府建立南宋到崖山之战彻底结束,南宋一共延续152年,在中华历史上也算是非常不错了。

文天祥他不是一个纯粹的文人,因为他还是政治人物,他也不是纯粹的政治人物,因为他还带兵打战,实际上他的身上汇集了中国传统文人所有的特征:天赋异禀而才华横溢,略带愚忠却感天动地,有一种令人心悸的执拗,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也不死心的执着。

就像他在自己的衣带诏中说描述的那样: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每每读到这里的时候,我都会感慨自己读书太少,既是感叹自己无法用恰当的语言来描述,也是叹息自己还远远未能明了读书的真谛。这样的人是任何人与任何事都无法威胁的,任何威胁他的人都会感到自惭形秽,所以不论是灭掉南宋的主将张弘范还是元朝的建立者忽必烈都不约而同的选择尊重他:以死明志,以身殉国。

正是他身上这样的文化气质一直滋养着中华民族,这就是我们的信仰,也许您不相信我们也有像宗教一样的信仰,可是它是事实实在在存在的,像基因一样代代相传,有人告诉我崖山之后再无中华,再无文化,我只能说这是以偏慨全,断章取义。任何文化的传承与民族的延续都不是狭隘的保持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条条框框中,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只有如此才能与时俱进,不断进步。任何占领中原的少数民族最终都被中华文化同化了,这正说明了文化力量的强大,更说明其先进性一直是不容置疑。

中华文化在历史上却也被搞断过几次:

第一次是“焚书坑儒”

第二次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三次是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第四次就是南宋的灭亡

第五次是“XXX”

实际上,你会看到,文化只能被部分的割裂却永远剪不断,南宋灭亡到抗日战争爆发已经过去了几百年,你会看到在民族危亡之时,在亡国灭种的存亡危机之日,几乎所有有血性的中华儿女都能迸发出文天祥一般的执拗,宁死不屈,血战到底。从屈原、苏武到文天祥再到抗战时期的张自忠、李家钰、杨靖宇等等,正如蒋中正先生在全民族抗战时讲到的一样“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也许他只是一名小贩,平时都不敢和人红脸;也许他只是一名弱不禁风的教师,三尺讲台,笔墨为生,从未提刀杀人,号声一起,义无反顾,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例子不需要再举,贩夫走卒也好,天潢贵胄也罢,莫不流淌着中华儿女的血液,氤氲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因子,前赴后继,终究取得抗战的胜利,这就是传承,这就是气节;坚持正义,在敌人面前永不屈服,“朝闻道,夕死可矣”是气节的源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英雄生死路,却是壮游时”,亦是气节的升华。中华民族世代滋养、弘扬、传承的气节和信念,是数千年来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弱而复强、衰而复兴的脊梁。

今日,重温这些,是为了更好的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我们有责任、有能力去守护这来之不易的一切。也许我们现在确实沉寂了,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除了经济利益还是经济利益,但是我相信我们伟大民族的能量,我相信我们文化的韧度,我坚信气节会再次在文化中生根发芽,我相信大家有对金钱不再那么狂热的时候,任何民族与国家都一样,在衣食无忧的时代,精神的缺失愈发凸显,人们会慢慢重视文化并重拾经典、重拾传承、重拾气节,非常高兴我已经看到了这样的进步,祖国在前进,你我在前进,共勉!

$腾讯控股(00700)$    $贵州茅台(SH600519)$    $中国平安(SH6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