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地产还是不如买资源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2

周五地产政策刷屏,实在太超预期,而且力度也堪称史上最强。聊几句我的看法吧。

对于地产救市,只能说中国还是太依赖尿壶了。如果不是2016年那波PSL+涨价去库,何至于现在如此艰难。如果那时候就开始整治互联网乱象,发力科技兴国,现在光刻机和大模型搞不好已经出来了。

所以这次政府购买+降息降首付去库,到底会不会造成死灰复燃,还得拭目以待。

我个人觉得政府购买是件道德风险很大的事情。什么价格买?为什么要买A公司的不买B公司的?在租售比那么低的房价背景下,国有资产收益率如何平衡?虽然有再贷款,也有政治任务,但真要有人签字负责,总觉得漏洞百出。我要是领导,如果没有白纸黑字的文件给我免责,这种字是万万不敢签的。但如果什么都免责了,那不是风险更大了么?

所以,会不会产生另个一可能:“得先让豪绅出钱,带着百姓捐钱。豪绅捐了,百姓才跟着捐。钱到手后,豪绅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三七分账。”——出自《让子弹飞》汤师爷。

至于产业链受益环节,前端开工端的水泥、钢铁、工程公司、设计公司应该是最弱的,因为政策都是奔着社融和去库,前端拿地要等后端销售畅通了才会复苏。

中间环节的地产公司是否受益呢?客观讲流动性风险大大降低了。无论是万科的海外债还是港股的反映看,地产公司信用修复很明显,资金认为违约概率降低。

但这不代表地产公司可以提升估值。因为长远看,地产已经不算是成长行业,估值也不可能回到过去。顶多就是超跌,然后反弹。而不同地产公司资产构成也不同,哪些更受益还很难评判。在港股和哀股反弹一周的情况下,如果明天再高开,反而是个卖点而不是买点。

地产后周期理论上受益。比如建材、家居、家具、家电、中介、物业等。不过要等实际销量数据上去了才有意义。家电受益出口,上涨空间已经不大。其他方向可以考虑。

不过我觉得这波地产刺激政策,出发点应该是消除系统性风险,或者说阻断悲观预期。因此,当房企手上的库存能销出去的时候,应收账款、资产减值、债务处理链条才会顺畅。那与此相关的银行、保险、建筑央企、应收账款较高的建材企业才是真正受益政策的环节。

如果碰巧地产开启一波小阳春,土地也卖得出去了,房地产行业重回正轨,那最上游的资源才是终极受益者。其中包括了钢铁、化工、有色。

所以,从我的持仓和年度策略来讲,短期内地产作为题材性的机会我就不参与了。如果很快地产销量数据开始爆量,社融也大幅改善,那题材行情就会转为成长行情,机会有很多。而我目前偏重资源的持仓,理论上既可以享受到美元滞涨带来流动性溢价,又可以享受地产和经济复苏预期的红利,具有很高的性价比。

上周出海链条开始回落,主要因素是地产和低空吸引了大量资金转移。但从炒作节奏看,出海的爆发是因为一季度季报超预期,而出海企业股价的新高,也是在季报后发酵的。所以,只要二季报不出现证伪,出海方向大部分股票就应该保持这种成长性的预期,回调就是机会。

从周五公布的工业增加值和社零数据综合看,社零低于预期但工业增加值超预期,说明内需弱外需强,进一步验证了出海逻辑。

上周的欧洲经济数据也出现复苏,随着补库持续和航运价格的上涨,补库旺季可能会提前到来。总体而言,出海虽然高频数据不多,但我坚定的相信这种趋势是可持续的。如果要做中长线投资仍然是首选之一。

资源股的风险点主要是10月的美国大选。如果特朗普为代表的共和党上台,削减赤字、停止俄乌战争应该是必备政策,届时黄金等大宗肯定要跌的。出海的风险点是二季报。如果5-6月出海股涨的太好,季报落地很可能会被砸。

目前有很多出海相关的股票与一些高红利股票都在分红除权了,分红过后会引起部分资金撤离,所以短期内出海和红利可能都有回调压力,注意节奏。

大盘指数如果没有周五政策刺激,其实一直在进行技术调整,看不出什么时候回结束。这种调整破3100是有可能的。但会不会像去年那种一跌就是几个月,搞出大的风险,我觉得不会。但有了地产刺激后,三驾马车忽然活过来两架——出口+地产,这样经济衰退的概率就很小了,股市自然不会创新低。

因此,至少未来2-3个月的范围内,我仍然坚定看好股市。

全部讨论

05-20 09:39

大猪宏观还是那么强

05-20 06:35

这么多年了,股市的涨跌什么时候和经济的增长和衰退挂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