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冲刺——这次磐松给我交了底

发布于: 修改于:Android转发:0回复:14喜欢:0

这2年不少私募都抱怨行情差,募资难,加上年初的量化崩盘,让大部分投资者对量化也失去了信仰,主观就更别提了,只剩比惨。

但是还是有量化黑马逆袭者,成立2年来,规模一直噌噌噌的上涨,2年时间就到了75亿。

看下他们规模历程,23年5月10亿,23年7月20亿,23年8月30亿,24年2月40亿,24年3月50亿,24年4月60亿,最新规模已经到了75亿(中性7亿左右,指增和多空各占比一半),并且这个体量全部都是直销上的规模,没有代销。按照这个速度,突破百亿是指日可待。相信大家已经猜出我要说的是哪家管理人了吧。对,就是磐松资产。

这种上规模速度是不是羡慕嫉妒恨?并且他们还是低频,到容量上限还比较远。

在我印象里,这家也是被其他量化管理人问的最多的一家,问题从最开始的“为什么他们要那么低费率,他们靠什么存活”等,到后面“靠,他们低频业绩还挺稳,他们怎么做到的,他们规模怎么上这么快”等诸如此类。

从最开始靠极低费率吸引一批客户的关注到后面靠费率低叠加比较稳定的业绩收获很多客户,在这极度内卷的市场环境下,这种逆袭是不是可以引发一些思考?

带着这些疑问,我上周又去了他们公司现场,和他们投研进行了一场交流,总结一下自己的感受。

1,各个方面都在执行客户优先的理念

没有单独的自营产品,没有设置公司和员工份额,公司和员工的钱都是和客户进同样的产品,并且收同样的费率。这点其实还是比较吃惊的,因为公司的钱其实是可以申购0费率产品的,但是他们没有这么做。(可以甩开不少私募)

产品在公开渠道公开每日净值(甩开不少私募一条街)

一个月之前的四级估值表也可以及时提供给客户(又甩开不少私募两条街)

所有产品费率公开透明,所有产品用一个优化器,所有产品进行统一优化,公平对待每个产品。

做的这些都是打开量化投资对客户的不透明性,增加投资者对管理人的了解和信任以及粘性。

2,公司规划很清晰,一开始做的安排都是为以后上规模做准备。(最开始也做好了持续烧钱的准备,只是也没想到后面上规模很快,超出原定预期,在规模达到20亿的时候,实现了盈亏平衡。)

如果投研研究的策略只适用当下规模,而不支持以后上了规模用,那一开始就不会上。在参数的选择方面,优化器从最初就做好了能支撑百亿体量的参数设置。当下开发的功能和架构都是为以后百亿做准备。

投研之间所有数据库和文档传输都是留档保存,便于后面归责和传承给新的员工。新员工进来都是老员工手把手带新。这种规章制度在公司很小的时候就一直在用。

3,其他方面像:

融洽的内部氛围(每周都会有内部团建,打球,真人CS,德扑,KTV等,员工老板都会参与,家属和客户也可以参与,有专门的人负责这些后勤团建等事宜)

没有上下级关系,内部没有“某某总”的称呼、

压力大,现场就可以撸猫,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猫,现在已经有2只。让人羡慕的不要不要的。(这招叫留心大法)

产品布局很前沿,及时贴合市场需求,从最开始的多空,到后面杠杆指增,红利指增等。

至于到多大体量会停止募资,那首先策略层面,由于换手低,容量比较大,目前离容量上限还远。但是规模大了,产品数量多了,会影响优化速度。为了保证优化器的优化速度,策略团队在持续迭代,确保后续优化都能在15分钟以内完成。

上面是自己的一些个人感受,但是个人觉得核心还是低费率加上不错的业绩结合下的高性价比选择,从而在其他私募还在苦恼去哪里找客户募资时,他们规模已经悄无声息的快到百亿。

之前有些私募说,我是不会走降费这条路的。个人觉得不降费也可以,但是策略和业绩有没有特色的地方,以及可持续性怎么保证。

当下市场策略同质化这么严重,自己有没有特别的地方能吸引到客户,能让客户记住你,且在茫茫产品中选到你。这或许是很多小私募一直发展不前的症结。

当然,觉得自己策略有特点且不错的公司可以聊聊。#私募笔记# #交流讨论# #私募基金#

全部讨论

我更新一下已经百亿了。持续性慢慢观察吧,中国资本市场真没见过常胜将军,WB最典型。四级估值表我也看过了,大票占大头。经历过一轮完整大小盘风格极致切换,并且一直持续有超额我才比较敢下注。

请问市场上有类似磐松多空策略的产品吗?磐松的起投金额太高了,要500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