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战记(15)在能力圈内加仓出马蜂窝

发布于: 修改于: Android转发:2回复:0喜欢:16

能力圈首要在于选择。

选择大于努力。

选择那些客观上比较容易理解,产品和商业模式简单的企业。

比如:吃喝的中药,白酒,油盐酱醋。

尽量避免那些科技,军工,连管理者或者行业专家都很难把握行业未来发展的行业。

第二个是知道能力圈边际。

相当于中国人说的知己知彼,知道企业也要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比如我期货只做农产品,股票只做中药,甚至是只做中药里面OTC品牌中药,毕竟容易也比较好接触。

出圈是很恐怖的,就是别人案板上的鱼肉。

比如农民,我赞同他们多用化肥多用农药,留自己吃的外,利润最大化。

因为这是他们唯一的能力圈,有优势的地方。

出了这个能力圈,无论他们在哪 都是案板上的鱼肉。

比如看病,比如进城买房。

任何人都是,无论什么职业。

我前段时间去4s店用维修卡修车就能感受得到,去了别人专业领域,消费者就是按板上的鱼肉。

一定要在自己的能力圈,自己的领域做事情,做到极致。

明白自己的能力范围边界,不出圈。

比如我们上杠杆,也是在超低历史极值情况下,越跌越加仓上杠杆。

何况我们还有源源不断的后备资金。

比如同仁堂的两个港股同仁堂科技同仁堂国药等。

目前同仁堂科技有四五个利好,研究透彻才是不断底部加仓成马蜂窝的底气。

估值方面就是看对手犯错,因为对手傻子越多越好。

另外资金优势,因为同仁堂科技剔除港股通,估值方面落后于同仁堂股份三倍,落后于同仁堂国药45%。

先不说ah股差,就看科技和国药两家,如果恢复港股通,科技估值应该高于国药。

如果你有港币资金,相当于等一两年恢复港股通同仁堂科技上应该起码有45%的套利空间。

没办法,国内买不了,你有港币资金就是优势,这45%溢价是白送给你的。

这个是估值面,如果港股通20%税费取消成功,ah应该相差更低,例如同仁堂40pe,港股同仁堂科技起码30pe,估值保守三倍利润。

业绩方面也要吃透。

公司产品如何,处于什么发展阶段。

估值只是单击,业绩也赚才是双击。

举个例子:华润医药同仁堂科技

在港股看着估值都很低。

但是背后完全不一样。

华润医未来只有估值这一击,业绩上较难。

华润医药构成上:东阿阿胶华润三九,江中制药等业绩上这几年都处于较高速增长的时候,未来增长有一定压力。

同仁堂科技则处于这几年业绩增长的平庸期,业绩上基数非常低,可以说业绩还因为某种原因停留在七八年前。利润未有释放叠加基础超低,未来爆发式增长确定性更强。

具备业绩上的第二击。

下面对同仁堂科技业绩方面展开:

同仁堂科技大体=50%安宫+50%普药,安宫牛黄丸销量最近几年都是没什么增长,一直靠提价支撑,总体净利润增速低于普药增速(报表可看出)

普药方面:同仁堂品种最全,价格相对较低。毛利润收到原材料中药材成本涨价。

2012-2019年毛利率平均在49%波动。

2020-2023毛利率降低到42%,扔在继续。

这也对应中药材价格指数:

2014-2019中药材价格指数在1000-1200波动。

2020-2024中药材价格指数在1200-2400波动。

中药材价格上涨降低了同仁堂这种全品种中药企业毛利率。

另外安宫原材料从2019年提价后的40万一公斤长到2024年160万一公斤,且安宫牛黄丸仍未提价。

目前同仁堂科技的现状就是:经营成本历史之最。

中药材原材料成本历史上最高,压力最大。

目前的股价包含这极低的情趣,估值历史最低。

目前的股价也包含在目前极低的净利润和历史最大的成本压力。

这就是双悲催。

估值最低,业绩最差,利润最差,经营成本最高,压力最大。

但反而是投资的好时候。

因为物极必反。

同仁堂将迎来利润释放周期。

几个方面说明为什么!太多投资同仁堂的需要我。

他们都说投资中药,我的文章还是要看看的。

①提价预期:因为成本压力过大叠加中成药本来就是通胀提价的惯例。

同仁堂已经在陆续对中成药提价,包括重磅产品安宫牛黄丸仍未兑现提价。

②中药材成本端降价。未来中药材一定是降价的。因为目前中药材端是暴利,和前几年养猪一样,药农和囤货贸易商都赚发了,都在积极扩种,由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部分中药材需要2-3年产新,目前中药材已经高位运行2021-2024四年时间,离价格崩盘越来越近。

价格涨跌轮回是宇宙规律,有暴利后面必然有烂市,就像有大牛市后面必然有大熊市,中药材历史上最惊人的涨幅和最持久的高位横盘必然极大刺激中药材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扩种,未来的烂市价格和周期必然是旷世奇有的,就像前几年历史最高的猪价后面引发最长的烂市猪周期,和2013年三七暴利的价格引发后面十多年的烂市,包括到现在还一蹶不振。

这就是竖有多高横有多长!

未来1-3年,同仁堂中成药的陆续提价完毕和原材料价格的必然崩盘,会给同仁堂注入前所未有的双从利润。

别急,还有第三重利润,这就是每年老龄化自然的用药增量,婴儿潮这波老人量特大叠加中青年身体亚健康提前保健也给同仁堂带来增量。

一个这批中老年人比70岁之前那批老人更加有钱和健康消费观意愿更强,他们根本不是一类人,这波高质量退休老人非常优质。

另外就是不夸张的说现在三四十岁的人身体状况不少还不如我们五六十岁的父辈,他们都在前提进入养生状态。

说完了估值利好,业绩利好,再说说汇率利好。

港币跟随美元,美元加息下半年必然结束。

为啥?

外资银行客户经理天天发朋友圈,港币,美元定期存款利息都5%左右。

这种不可能长久!

另外回顾美国五六十年七八次加息,时间上基本上几个月到两三年,而这次应该是从2021年3月加息。

时间上也快到极限,加上下半年美大选,大选之前必然降息惯例刺激经济来拉选品。

总总情况,美元加息必然结束,港币也必然降息,刺激港股拉升。

不说别的,目前哥港股券商融资利息都在5-8个点,谁受得了,之前都是两三个点就不错了。

在接着的利好就是政策上的,取消港股通20%红利税。

港股估值低大部分就是这个税,取消了的话,都是同股同权,同仁堂科技同仁堂股份不可能存在一个10pe,一个40pe的离奇情况。

不说别的,如果取消红利税和纳入港股通,国内资金可买,我愿意在最高25pe买入科技,何况我还是个低估值派。

这光估值修复,同仁堂科技有两三倍空间。

叠加业绩三重推动,未来2-3年2倍保底。

3x2=6倍,起码的5倍利润。

有粉子就会想,大佬你有点做梦和吹牛逼了吧?

回顾同仁堂科技上市24年历史,跌破净资产的2001年和2008年,这次是第三次。

前面两次,第一次后面几年涨幅11倍左右。

第二次后面几年22倍左右涨幅。

这是第三次,保守五六倍,过分吗?

其实他们本质都是一样的,极低的估值基础上又是极低的业绩利润基数。

然后未来戴维斯双击了,背后本质。

其实完全一样!

最后我想说的是:同仁堂最优质的资产在同仁堂科技

同仁堂科技不仅仅是有集团政策优势,独家剂型产品等优先选择权,而是同仁堂科技很纯的中药企业,他没有医药商业部分,但是又享受母公司同仁堂股份的商业渠道。

是完美的小而美,是小市值超品牌的唯一。

这种,市场上已经不存在了。

小而美才能得超额倍数的大收益,真正的超大基因,超小苗子。


$同仁堂(SH600085)$ $同仁堂国药(03613)$ $同仁堂科技(0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