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读财报指南(八):财报造假手法分析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6

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欺诈。既然知道资本市场的造假不可避免,我们就要学一些防身功夫,要了解造假的路径、高发区域,以及手法,并且能在财报中,看出造假留下的痕迹。

我们投资者不是内部人士,没办法接触到原始凭证,单凭财务数据,是很难精确确认到底有没有造假的。但没关系,我们能够做到“疑罪从有”,只要有疑点的,统统排除掉就行了。

造假的目的和路径基本上是这样的:美化财报,可以带来股票的价格提升,提升以后就增发新股,获得更多现金入袋,然后信用等级会再次上升,就能获得更多融资、借贷,接下来可以继续美化财报。

虽然理论上来说,这样搞回来的资金,如果能合理利用,也是可以循环持续的。但问题是,有能力合理利用资金的人,一开始就没必要欺骗了。

造假高发区,集中在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也有一部分。主要手法有:美化利润、虚增资产、虚增收入、调节收入和费用、美化经营现金流等等。接下来,我们就这几个高发区,分两期来深入聊聊财报造假这件事。

本期分析财报造假的主要手法,下一期我们讲讲如何在财报中看出造假的蛛丝马迹。财报造假的手法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美化收入。

收入是利润的源头,所以美化收入,是美化利润的主要手段。虚构收入分为两种,大多数会选择虚增收入,少数会选择虚减收入。 虚减收入一般主要是为了平滑增长曲线,赚钱多的时候先把收入藏起来一部分,等到赚钱少的时候再填回去,希望达到的效果是,看起来每一年都在稳步增长,而不是大起大落。也有虚减收入是为了给股东个人输送利益。虚增收入,主要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赚钱,好让更多人来购买自己的股票。

虚构收入有多种做法,比如,借助一次性行为夸大收入、提前确认收入、虚增成交金额、将非营业性交易确认为收入、利益输出把利润流到体外等等。

我们来举例说明八个常见手法。

1、虚增资产再回流:先虚增资产,转到体外,然后再回流,可以虚增收入。比如可以这样做,某个上市企业,陆续以注册和购买的方式,成立了几十家可以在背后操控的空壳企业,用来和上市公司做交易对手,虚假交易。其中一家空壳公司甲,以100元每亩的价格,收购1.22万亩林地,总价122万,然后再按照9000元每亩的价格卖给上市公司,总价约1.1亿元。这样一来,上市公司的资产就虚增了1.1亿元。然后甲公司再将收到的钱,分别以各种名目转给空壳公司乙和丙,乙和丙用这个资金,再花1个亿去向上市公司购买商品,这样上市公司就形成了1个亿的虚增收入。

2、老铁客户帮忙倒流水:半真半假的虚增成交金额。让关系比较铁的客户,配合在下单给上市公司时,提升单价和数量。当然了,也会给客户相应的配合费用。然后上市公司再通过预付款、在建工程等名目,以采购款和年终返利等方式,把客户虚增的出资返还给客户。

3、挂羊头卖狗肉:通过虚假合同,把一些政府补贴款,伪装成客户采购款项,流入企业,这样就可以把非营业收入,变成主营业务收入,美化收入结构。

4、小舅子关联交易:一家上市公司,让小舅子的企业,包销上市公司的某种产品,把产品价格放得很低,本来卖5块钱的,3块钱卖给小舅子,用这种方式把利润留在小舅子的企业。需要的时候,也可以反过来操作,把体外的小舅子企业的利润,通过高价拿货走账,把利润留在上市公司,做高上市公司账面的利润。

5、吃里扒外:把卖掉某个部门,或者某些资产所得的钱,伪装成营业收入。可以将本来价值100万的业务部门或资产,40万就卖给了张三。然后多出来的60万差价,张三再用来购买上市公司的主营产品或服务,这样就可以虚增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

6、败家收购:跟上一条的手法类似,只不过资产的买卖反过来。张三公司的业务部门或资产本来只值40万,上市公司花了100万跟张三买过来。然后多给张三的60万,张三再拿来高价向上市公司购买产品或服务,也可以虚增上市公司的收入。

7、互换利益剥离亏损:上市公司把经营亏损打包归于某一个业务部门,再把这个部门高价卖给张三,这样就可以掩盖亏损,美化上市公司当期利润。然后再通过借款、担保、项目合作、并购等各种方式,把钱返还给张三。

8、先上车后买票:把还没开始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提前确认收入。也就是在买家还没明确承担付款义务时,就先确认收入。还有就是,还没完成验收,或工程进度还没达到时,就提前确认收入。这样做也是为了美化当期收入。

第二类、美化费用。

利润等于收入减去费用。所以除了收入,调节费用也能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由于调节费用限制较多,可调整的空间、幅度都有限,没有调节收入那么大开大合,相对没那么大胆。

虚减费用,可以将本期费用推迟至未来,掩盖成本或亏损。

虚增费用,可以注销资产或存货、大额计提减值损失、将经常性费用归入一次性费用计提等。

具体来说有以下七种。

1、将本期费用推至未来,可以延长折旧年限,也可以对已形成的应收坏账不做计提。

2、把一些支出费用资本化,说成是投资。

3、不对跌价、过期的存货提取减值损失。

4、推迟在建工程转固定资产,然后将日常费用计入在建工程。

5、少计费用:少计财务费用、少计销售费用、少计管理费用、少计原材料费用。

6、利用财务技巧,将公司经营和资产夸大恶化,比如可以大额注销资产或存货,这样可以减低未来折旧,美化未来利润。

7、大额计提应收账款,未来再伪装成收入转回来。

虚减费用,一般来说是为了让账面上的利润更高,财报更好看。虚增费用的目的,多是为了平滑利润增长曲线,美化未来的利润。也有可能是新管理层在耍小花招。

在管理层换届更替,或者被并购后,有些新管理层,会故意用虚增费用的手段,在账面上把企业利润做差,造成前任能力不足的表象。然后再来个“困境反转”,以对比彰显自己的经营能力。

第三类、美化现金流。

资本市场比较重视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这个指标,所以上市公司操纵现金流的目的,一般都是美化经营活动现金流。

美化经营现金流,可以虚增经营活动现金流入,也可以虚减经营活动现金流出。还可以通过一次性手段调节经营活动现金流。

虚增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手法有四种:

1、收购企业,腾挪应收账款。比如收购企业的时候,在收购完成前,有意让收购对象先付清应付款,并让它的客户暂缓付款,以此来制造它的应收款。这样一来,收购完成后,再让应收款打进来,就能变成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

2、出售资产,腾挪应收账款。上市公司在出售子公司或业务部门时,先把子公司或部门的应收账款剥离出来,保留在母公司里。这样等到应收款收回时,就可以产生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

3、投资现金流入,伪装成经营现金流入。比如,上市公司把自己的子公司或业务部门,总价值1个亿,2000万卖给张三。张三先一笔付个2000万。剩下的8000万差额,未来以购买上市公司产品或者服务的现金流打进来,就可以把上市公司的投资活动现金流入,转化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入。

4、投资现金流出,换经营现金流入。提前和其他公司勾兑好,互换贸易。你买我的产品,我买你的设备。买入设备的时候,是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卖出产品的时候,就可以产生经营活动现金流入。

虚减经营活动现金流出手法有两种:

1、改变归类。将某些经营现金支出,归入投资活动或筹资活动现金支出,虚减经营活动现金流出。例如可以说成是,购买影视版权,融资租赁设备等。

2、经营现金流出,伪装成筹资现金流出。比如,不用现金采购,用承兑汇票采购,减少当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并在承兑汇票到期兑付时,记录为债务偿还,归入筹资活动现金流出。

一次性手段调节经营活动现金流手法有三种:

1、通过银行做应收款保理业务,打折把应收款卖给银行,换得现金,带来经营活动现金流入。

2、给客户高额折扣,刺激客户提前付款采购,增加当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入。

3、拖欠供应商货款,减少当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出。

财报造假手法的分析,到这里就结束了。对我们投资者来说,更关心的是,我如何能够从财报里看出来有没有造假。下一期,我们就将分析如何辨别财报造假的痕迹。欢迎大家继续关注。

#财报# #财务报表分析 # #财报造假#

全部讨论

05-20 10:02

额,光说了财务造假的可能,解决的方法要自己摸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