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投资总结(1)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2019年是我投资生涯的里程碑,这件事情即使说出来,也只有我一个人知道。

转折点在于我在八月偶然读到一本书《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然后我写下了这样一段读书笔记:

“入市几年,小米是我灵光一现意识到的第一个让我真正想要长期持有的公司。今天已经跟公司申报,不出意外的话下周我就将成为一名小股东。我还没有来得及系统梳理一下投资小米的思路,但这种感觉如此的对,应该不会错。这家公司,小米;那个人,雷军;这个价格,九块;这些产品,米家。这是真正检验我投资理论的时候。小米对我来说完全就是那句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然后我又下了一番功夫,在11月初写了一篇《小米的投资逻辑》,发在了雪球和公众号上,我小小公众号的阅读量当然不值一提,但在雪球上收获了29w阅读和一百多条回复,其中一些高质量回复——既有支持也有质疑——又给了我新的视角,让我把问题考虑得更全面了。

发现小米后我开始形成自己的研究方法,但在此之前,先说说我之前是怎样研究一家公司的。

1、读年报。这是巴菲特的谆谆教诲,我当然会遵循。我主要读公司业务概要、管理层经营分析和财务报表及附注部分。业务概要和管理层讨论部分是为了了解公司业务情况,比较容易懂,而为了读懂财报,我阅读了《巴菲特教你读财报》(作者玛丽·巴菲特)、《手把手教你读财报》(作者唐朝)等书,阅读了一些财务分析的公众号文章,也考过了CPA会计、财管等科目。像现在很多雪球上的文章一样,我也试着分析一家公司的毛利率、净利率、三费占比,用杜邦分析拆解分析ROE、ROA,但是很遗憾,我下了不少的功夫,甚至如某人建议的尝试抄写三张表(虽然我从没抄完过),却从未从公司财报中获取到令我醍醐灌顶的信息,甚至眼前一亮的都没有。大多数时候,我只是茫然面对着很长的财务数据,数一数到底是亿还是十亿。我困惑于一个问题:巴菲特到底能从这里面读到什么呢?还有吉姆罗杰斯(他曾经说过:如果你能通篇阅读公司财报,你将超过华尔街98%的人;如果你能把财报的附注和脚注也读完,你将超过华尔街所有的人),他们到底能读出什么深刻的信息呢?我读不出来,是不是因为我的财务功底还是不到位呢?

直到有一天我读到杰克韦尔奇《商业的本质》,他说阅读财务数据其实很简单,方法就是四个字:对比分析。分析对象主要是关键指标(各种比率),纵向分析自身的变化,横向对比同行的数据,通过对比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变?为什么跟同行有差异?)并寻求问题的答案,从而便能了解公司。很简单,甚至是很常见的方法不是吗?可是为什么我之前没有意识到呢?至于我前面列举到的两本专门教人读财报的书,我都没有看到这么重要的方法论提示,可能是因为关注的重点不同吧。

韦尔奇给我的另一个启示在于:我逐渐明白了读财报的目的在于了解企业,而读财报只是手段之一。其实巴菲特和罗杰斯之所以强调读财报,也是想说通过这种方式去了解企业,而并非为了读财报而读财报。在读财报的曲折小径埋头摸索了那么久,终于意识到目的地在哪里,而一旦意识到了目的地,通往目的地的道路就并非只此一条了,这就是生活中豁然开朗的时刻。之后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了解企业的方法,后面再表。

宕开说一句,唐朝的《手把手教你读财报》在雪球上名气很大,讲的也很详细,而且在扉页上还有一句话“财报是用来排除企业的”,颇给人启迪。唐朝确实是懂财报的人,他说这句“财报是用来排除企业的”是因为他认识到了读财报的不足:可以用来排雷,却难以用来挑选优秀的公司。但他还是强调了读财报的价值和必要性。到了我这里,读财报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了,当然我还是会看公司的ROE、净利率、毛利率等关键指标,但如果我写一本《手把手教你读财报》,大概10页就可以写完,而唐朝整整写了两本书。

对此我想到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方。我们知道照相机发明以后,画家的实际作用就基本没有了,于是出现了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但毕加索的画再抽象,他终究还是在画画,而杜尚走得更远,他虽然也有过绘画的创作,最后却干起了给蒙娜丽莎画胡子和挂起小便池的艺术,换句话说,他已经不再画画了。所以在这里,在对财报的态度上,我把唐朝比作毕加索,而把我自己比作杜尚。其实对财报重要性的淡化,段永平也曾经提及,他亦是我的指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