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无风雨也无晴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0

快过年了,借着当下市场,说点亲身感触。

2019年7月的时候,第一次为公司申购某达后来的爆款基金,当时只要1000w,就能让的那位经理跑过来现场路演。完全没想到,所申购的那只产品短短一年多,规模暴涨30倍。经理本人更是千亿破圈,家喻户晓。

2020年底的时候,与某头部刚管上产品的新一代经理交谈甚欢,当时他的盘子只有4e。回去后,就按4%的比例直接顶格申购。但也没想到,不到一年时间,2021年Q4这位新人的管理规模就翻了50倍,也成为那年大热的人物。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比较幸运,我们这两次都是在经理如日中天之时,心怀感恩地默默离场。

而最近这次量化基金的崩盘是这几年的第三次。简单复盘一下:某元基金是最先在这个策略上吃螃蟹的。但2021年之前,都还不温不火。结果有两件事触发了流量效应:一是2021年3月8日,万得微盘股指数正式推出,机构找到解释收益来源的抓手。二是2022年初,赛道型基金的覆灭,让机构开始降低收益预期寻找高夏普。

所以2023年,公募量化领域重复的就是类似2020和2021发生的事情。资金需求端快速涌入,渠道出去不谈量化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这与微盘股指数也形成自我强化式的正反馈。同时,策略供给端也出现一批争相效仿者,如某金和某成。说句公道话,从技术难度上,微盘量化策略还是比赛道型要难不少的,加上黑箱效应,导致这种beta并不容易被识别。于是这些经理们,在寒冷的市场中反而得到簇拥。

结果就是现在看到的这样。而且结束的过程,远比参与者主要为基民的赛道类基金更惨烈。因为负债端建立在稳定低回撤预期下的风控,对高波动的承受能力更低,而对于基金经理来说,这种负债端因预期扭转导致的突发式信心崩塌,无异于灾难。

因此我一直觉得,捕捉趋势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洞察趋势中的自我加强效应,无论是在宏观、行业或公司的层面,还是在金融市场本身的层面,抑或是二者的叠加。利用各维度数据去识别这种效应,并理解它的极限所在,要比按计算器盯着静态估值更能保命。

有意思的是,2022年冠军经理的管理规模居然并没有呈现上述现象。这也许是所谓“红利”策略目前还能持续的其中一个原因?

忽然想起臧天朔一首老歌的其中一句歌词:如果你有新的彼岸,请你离开我...

市场中的很多事情,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全部讨论

02-08 14:31

如果他有新的彼岸,我就离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