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中投资感悟——广度和深度,选择在一处勤奋还是勤奋的去选择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4

这篇和个股没有关系,是我自己对于投资方法的思考。入市3年多了,进展也一直比较慢,21年到23年的收益率并不太高。但是今年上半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有了不少感悟,和前几年相比也取得了还不错的收益,今年到现在79.14%。在这里记录一下。可能会往熟悉的制冷剂,正丹论坛里面发表,仅仅是我个人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长线投资不简单

什么是长线,持有一只股票一年以上还是五年以上还是甚至十年?以招商银行举例,从11年到21年如果一直持有招商银行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收益。但是如果从21年仍然持有到现在,那么从21年到24年这一段的收益率就相当平庸了。这个例子其实是后视镜,我在24年6月可以平平淡淡的这么分析,但是在11年的时候投资招商银行的投资人其实是忧心冲冲的,每天持有也会挣扎也会焦虑,并没有一个24年的声音穿越回去告诉11年的你,你会赚10倍,招商银行是十倍牛股。当然就算有人穿越告诉你,你大概率也不信[大笑]。长线投资其实非常难。

公司行业是在不断变化的,一锤子买入,长线持有,后续不分析不跟踪,这种做法是有问题的。我们是要追求效率的。当你买入亏损之后,尤其是大幅度亏损之后,你要思考买入的时机是否正确。三美股份的第一笔建仓我是在22年8月份,股价30左右。后来10月份跌倒了25,当时的我不以为然。自我安慰说我是长线投资,还陆续加仓了,这是种鸵鸟心态。看好制冷剂,并不代表在弄明白逻辑之后就要立刻买入。为了避免文章太长,关于制冷剂的反思后面单独撰文。

股市是连续开市的

在聊投资的时候,很多人会举一个例子,如果明天开始要去一个荒岛待N年(N>1),你会买入什么股票。然后有些人会选择茅台,电力超长逻辑股票等等。

这个例子背后讲述的投资理念本身没有问题,他告诉我们投资要看长远。

但是这个例子有个问题,他只是让我们在投资买入前研究清楚,然后买入。然而股市是连续开市的,天天开着,企业也每天在变化。每天也有很多买入的机会,也给你随时卖出的机会。过份的按照荒岛例子的做法,你绝对会错过英科,九安,联创还有今年的正丹这种暴涨的牛股。

在连续开市的股市,需要时刻保持对于新的机会的敏感性!

广度优先还是深度优先

我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计算机专业里面有一门课图论(有些在数据结构这门课里面)。对于图这种结构很重要的一个主题是遍历。遍历就有优先顺序。遍历算法有广度优先还是深度优先。

我们可以天天把所有用于投资研究的时间用在一个公司,或者一个行业。这样对于这个公司/行业的理解会很深入。雪球上很多这样的大V。

我们也可以天天广泛的了解各个公司/行业的题材,业绩预增等。

但是作为人类,我们没有办法既深度又做到广度。即我们无法对于所有公司,所有行业都深度了解。所以要减少研究的范围,对于明显过剩没有投资价值,不在景气周期的行业就没有必要研究了。就像现在整个锂电都已经是牛夫人不再是小甜甜,还去研究磷酸铁锂的制作工艺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人都是恋旧的,有时候只在一个熟悉的行业里面一直研究一直持股,只是盲目的偷懒待在舒适区而已。

积极的心态去拥抱新的行业,新的公司,新的逻辑是做好投资的关键,至少不能排斥。5000多公司,总有好的,总有基本面正在剧烈向好的行业和公司。

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炒股就像打地鼠游戏。你要做的是打中更多次的地鼠。地鼠冒出来表示一波上涨,每只地鼠什么时候冒出来不知道。所以你的选择是盯着一个洞口还是放眼全局?

如何看待企业的“期权”

在雪球很多人把行业/企业未来的一个预期比喻成“期权”,可以是一个产能装置的落地,可能是正在研发中的一款可能的爆款产品,也可能是一个预期中将要落地的政策、概念。

比如之前正在审批中的阿托品眼药水——兴齐眼药

比如现在正在建造光伏胶膜POE产能——鼎际得

比如正在商业化中的复合集流体——宝明,东威等

比如快要落成产能的河南鹤壁HDI——美瑞新材

等等,等等。上面提到的有些期权(制冷剂,阿托品)已经落地,有些进度缓慢不及当时的预期(复合集流体)。

在21年中国加入基加利修正案之后,制冷剂政策也是这个行业的一个“期权”。

这么大的市场很多期权在不断的产生,有很多在不断的落地,也有很多在落空。这里的重点在于三点:

1,如何挖掘知道更多的期权,这需要对市场的敏感性,参考上面提到的广度优先。

2,分析期权的是否要参与(确定性),分析期权的收益(标的弹性)。

3,分析期权参与的时间,择时。

内容已经不短了,先写到这里吧。也感谢你能一直看到这里。这是我第一次写投资思维,投资方法论这类的文章。

投资路上共同进步!

$三美股份(SH603379)$ $正丹股份(SZ300641)$

全部讨论

06-20 21:42

第一条,多看财经网站,多了解政策,多看看信得过大v文章,第二条,看行业是否处于景气期初期,行业里哪些企业产能最多或者未来增长最快,不同的产能或者价格下找到哪些企业业绩弹性最大。第三条,择时。择时其实不是择什么时间买入,而是紧跟主力或者市场合力动作而相应做出买入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