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的巧手让湘西古老的竹编、年画、蜡染和挑花技艺变得越来越“国潮”?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本文部分节选自《重走大师路——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百年变迁》人物篇

原标题:湘西人家的“家常手艺”这里是一群会寻快乐的正直善良乡下人,有捕鱼的,打猎的,有船上水手和编制竹缆工人。若我的估计不错,那个坐在我身旁,伸出两只手向火,中指节有个放光顶针的,肯定还是一位乡村里的成衣人。

——沈从文《箱子岩》

湘西人在向外来人介绍自己家乡时常挂在嘴边一句话:“湘西美, 美在沈从文的书里、黄永玉的画里、宋祖英的歌里。”的确,湘西的美丰富而立体。


他们住在吊脚楼上,走在青石板铺的小路上,平日里采土生土长的竹子编成器具,也做成土纸、印上年画,他们纺纱织布,用苗绣、花带、挑花装点衣裳,满戴苗银••••••竹乡的希望在背篓里

▲湘西凤凰县西北的腊尔山高原台地,是湘西苗族的主要聚居地,禾库镇又地处腊尔山台地的腹心地带。这里人人都背着苗家小背篓去赶集。摄影/ 张谨

沈从文笔下常有湘西竹林的身影,在水边,湘西人常常手握竹缆, 将生活的苦楚拼搏成为希望和火热。

据统计,全国各省竹林分布面积排名中,湖南位居第四。如今走到湘西街头,仍可见许多妇人的背上离不开的竹编背篓,放着家中的孩童、市场上采买的食材,和家中种植的柑橘。湘西竹篓巧夺天工,细能穿针的竹蔑在手中飞舞着,紧密编排之后再涂上一层当地桐油熬制的光漆,就能实现竹篓打水、防腐防虫的效果。这样的防水竹篓出自湘西永顺县北部的万坪镇,这个镇子制作竹编有三百年的历史,又名“竹编镇”,胡廷贤就是众多蔑匠中的一位。

胡廷贤家境贫寒,十五六岁就辍学拜师学做竹编。出门做活时,师傅只会带上手艺最好的一两个徒弟,前往雇主家吃住一两个月,为雇主完成一套农具,或女儿出嫁时的全部嫁妆。以往的蔑匠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些迷信,认为在雇主家做活期间,如若遇见雇主家的女人生孩子,就会一整年走霉运。师傅使用秘法避免这些事情发生,作法使用专门的咒语和符号,还要忌口——“但凡地上跑的和天上飞的,只要长有五只爪子的动物都不能吃”。除此之外,师徒在外交流时还会专门用一套外人听不懂的密语。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镇上的蔑匠多达两三万人。大家制作的花篮在合作社的组织下,除了供应台湾地区,还出口到日本、东南亚各国。70年代末出口走了下坡路,许多人纷纷改行制作晒席、簸箕、竹筐一类的农具。

▲竹编美,竹编的制作过程也是一场美的历程。摄影/ 尹忠

90年代旅游热潮出现。为了揽客,胡廷贤成为镇上第一个做创新竹编的蔑匠,他研发出来的竹编细致精美,符合城里人装饰家庭空间的需求。镇上的蔑匠们纷纷效仿,万坪镇的竹编火了,连江浙一带的商贩都来进货。

2003年后近十年的时间中,胡廷贤又将竹编带进了芙蓉镇和凤凰古镇景区,他还在湘西特殊学校做了几年老师,将竹编技艺作为谋生本领传授给当地的聋哑人。


2017年起,胡廷贤又开始探索竹编跨界的新方向,他将竹编工艺引进建筑与装修行业。用竹编元素为酒吧、酒店一类的场所装饰空间,甚至用竹编做成环境装置作品。

做建筑类竹编,要挑选好竹子的品种和生长环境。修建房子所用的竹子,要到阳光充沛的杉木河林场里寻找,一天中光照长达八到九个小时的竹子,在硬度和密度上都有着很好的品质。对于胡廷贤来说,选竹时只需手摇一下竹竿,听着声响就能判断出品质,在合格的竹子上用漆料做上记号,砍竹工人随后会根据记号砍下。


时代的浪潮起起伏伏,万坪镇上以胡廷贤为代表的众多湘西蔑匠,经历了产业的盛衰,如今又迎来了行业创新和发展的新时期。


03年画守护下的艰难往昔滩头年画的门道,特别在"配色"和"开脸"的技艺上,尤其"开脸"是整个制作过程中的关键∶要给上好色的人物点睛、画须、画眉毛、涂腮红,必须一笔成功。摄影/李锋



对于滩头年画新一代传承人钟星琳来说,家里的这间老房子是祖孙四代人致力于滩头年画传承的见证。

2018年,钟星琳咬着牙向银行申请了贷款,将上百岁的老房子重新修整了一番:地下一层主要用于年画纸张的加工,一层用于展售年画,二层主要作为研学教室,三楼则专门用于印制年画。




“滩头年画传到我这里是第四代,四代人在做年画时,都面临着不同的时代和境遇。所有人的初衷是一致的,就是对年画的热爱和延续。”




2017年,在滩头高腊梅年画第四代传承人的拜师仪式上,钟星琳从父亲手中接过了传承的接力棒。在座的见证者中,有支持滩头年画的当地政府,也有她在以往工作中结识的媒体朋友。前不久,她正式辞去了毕业后从事了六年的国家主流媒体工作,断了所有的退路。




湘西隆回县滩头镇钟家族谱上,第一代是钟星琳的曾祖父钟登弟,当时的滩头镇是国内知名的年画之乡,数百个年画作坊家家户户“做菩萨“,—时间热火朝天,吸引了贵州、广东、广西的年画贩子们前来进货。




年画看似普通,却是老百姓在贫寒日子里对未来美好生活和劳动回报的企盼和寄托。对年画制作人来说,从采买土纸、纸张加工,再到刻板、套色印刷、开脸……二十多道工序一一完成后,只能得到几分钱到几角钱的回报,利润无几。制作年画这一职业,让人心酸甚至感到卑微。




钟星琳回想起滩头年画第二代传承人——爷爷钟海仙和奶奶高腊梅,“小时候,在老房子中给忙碌着制作年画的爷爷奶奶递工具、打下手,站在旁边看得心痒痒,忍不住也想动动手……“




爷爷奶奶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钟星琳的父辈们秉承着与爷爷奶奶一样的拼搏劲头,闯出了自己的天地,早已不需要制作年画贴补家用,但是老房子里忙碌的身影并没有停歇。




2006至2016年的十年时间,湖南省只有他们一家年画作坊在正常生产。钟星琳每每回想起几代人的努力和滩头年画的发展历程,对爷爷奶奶衷心的敬佩就油然而生。

新的传承,让年画走出滩头


▲"开脸"后,传承人钟星琳把年画悬挂在室内风干。摄影/ 申兴刚



可以说,第二代滩头年画传承人钟海仙和高腊梅毕生的事业,就是牢牢守护着滩头小镇上这门饱经风霜的年画技艺。2006年,滩头年画被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几年,钟海仙和高腊梅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的代表性传承人。

目睹了爷爷奶奶对年画的执着如一,钟星琳心里酝酿的想法越加浓烈。2017年,钟星琳的拜师仪式提上了日程。

2007年,钟星琳的爸爸钟建桐受到当时家乡县委书记的鼓励,回乡传承了滩头年画。并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创新了一系列有关“廉政”的题材。如今,女儿也甘愿放弃优越的工作环境,回家传承这门老行当。

大学毕业后六年的工作生涯中,钟星琳积累了大量关于文化推广和传播的经验。她下定决心要让滩头年画摆脱以往“藏在深闺无人知“的尴尬境地。

如今,父亲坐镇滩头镇上家中的老作坊,在老房子里为后辈们传授技艺。而钟星琳除了定期跟随父亲学习,还在湖南长沙创办起“滩头高腊梅年画传习所”,将滩头年画的文化故事转化成精美的文创产品,研发出有趣的课程形式蜡染在这里涅槃重生


▲土布蓝印花是湘西姑娘的符号,图为蜡染印花布的天然蓝靛染料。摄影/ 阮传菊



湘西的土地留情,好似沈从文《雨后》中的主人公曾在喃语:“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

凤凰古城中有一位做蜡染的师傅王曜,20多年前从家乡贵州启程走遍全国大小城市,只求给自己的蜡染作品找到出路。2000年,他来了凤凰古城,油然生发出一种“游子归乡”的安心,两年后在此落下了脚。

王曜少时贫苦,数次辍学,却被初二时两节美术课勾去了魂,做一名画家的愿望在心里深深扎下了根,开始承担起学校每期出黑板报的任务。




1986年,20岁的王曜以94分的专业高分、排名第二的好成绩考入了贵州安顺蜡染总厂,直接被分进了设计室。王曜用工作外的时间学会了蜡染的一系列工序——画样、画蜡、配料、染色、皂煮蜡染。图案设计上,他注重在生活中捕捉设计灵感,上山下乡釆风写生、向老人们请教蜡染心得成了工作的常态。




说起在湘西生活的难忘故事,王曜回想起与妻子结识于凤凰时的场景。




2006年,一位对民间美术抱有浓厚兴趣的吉首大学在读女生,经由老师的推荐,来到凤凰古城寻找“蜡魂”工作室…… 2016年,她作为王曜的妻子前往北京服装学院进修服装设计专业。自此,“蜡魂“工作室平添上琴瑟和谐的浪漫景象,妻子剪裁服装,王曜设计图案,一批韵味十足的原创服装成为蜡染这门传统工艺的新载体。




王曜在凤凰古镇里创办的工作室有十几处,当初的毛头小子心中的抱负早已实现。每年开学,美院师生都会如约到访凤凰古城,除了描绘这番古色古香的景色,王曜也将蜡染工艺传授给年轻学子。


胸中有丘壑,挑花各不同


▲挑花没有草稿,针起针落间,心中的图案跃然呈现于布上。摄影/ 刘振军



“不同于刺绣的工序——制作时先在底布上画稿,再绣上轮廓,最后才用针线往上填色。苗族挑花是没有样稿的,或者说样稿只保留在世代苗族绣娘的脑海里。挑花好似即兴创作,须深谙民族文化,知道每种图案的含义,穿针引线前就要在心里构思,才能一气呵成,穿出想要的图案。”




春海的挑花要眯着眼睛观看,只因其针脚和丝线太过细小,相邻针眼间的线段甚至不及一颗小米粒的大小。传统苗族人家都会纺纱,织出的布纹经纬分明,就有了方格形的粗布纹路。数着粗布上的格子引线行针,将构思的图案化圆为方,用“斜十字”的走线“翻译”到这格子布上,能因循图案模样不走形,挑花由此也常被称为“数纱”。




春海的挑花工作室藏在吉首市武陵山区的一座山脚下,平日里就在木屋正中的火塘里放上几根烧红的炭火,再煎煮上一小陶锅的岩茶,借着窗边光线低头做活,就这么过了一年又一年。




旧时村里,每到农闲时分,家家户户便搬着椅子围坐在院落中,边谈天边挑花,顾盼间就学到了更多的花样。1985年出生的春海,从小常常坐在奶奶身边学挑花。




湘西的苗族人家将挑花一事看成人生不同阶段的重要仪式,春海常听奶奶讲:“老人、孩童、新媳妇……不同的人要给予不同的纹样,每种纹样都是对穿着人的祝福。”




挑花的图案多是抽象几何形,是男孩子感兴趣的图形,好似现在流行的乐高玩具一样。而苗族挑花的魅力也在于此,每个人都能挑出与众不同的花纹图样,甚至同一人手下的挑花作品也张张不同,丘壑万千。




动物纹、几何纹、文字纹、植物纹……在祖孙世代众人的口传心授间流传延续,针线穿挑出的图案中更延续着永恒的民族魅力。


延续奶奶的托付,将挑花做成信仰


▲每年清明,苗族群众都会身着节日盛装,会聚于吉首市丹青镇歌场,参加一年一度的清明歌会。无论时代如何变幻,他们衣饰上的传统图案,仍在诉说着古老的传承。摄影/张谨



如果说奶奶的挑花为春海心里播下了种子,那大学时就读的艺术专业就是春雨的浇灌。




上大学后,春海隔三岔五就到湘鄂川黔的村里探望苗族老人,收藏挑花、绣片、花带等老物件。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老人颤颤巍巍打开一个布包, 一张精美细密的老绣画面呈现在眼前。老绣保存得极其完好,春海看着眼前这针脚的细密和纹样的用心出了神。这是老人出嫁时母亲专为她制作的礼物,多年来一直被老人视若至宝。奈何儿媳年轻,早已不稀罕这“老掉牙”的东西,老人担心自己百年之后,老物件被付之一炬。




这都是春海看到的苗家故事,也是他从老人身上获得的信心和力量。




如今的春海会亲自缝制最传统的土布衣裳。小小的靛蓝色衣衫上,用挑花绣满了对孩子的祝福——衣领下一枚饱满的祥云形银锁,正中央少不了传统“福”字纹,银锁的链子上挂满蝙蝠、蝴蝶、小狗,象征的福气和安康,四周少不了瓶花、连枝花等祥瑞寓意的装点。这是长辈对孩子最真挚的祝福,哪怕跨越时空。




有朋友感慨道:“你身上的这股劲,倘若改了任一行当,也能收获一番事业的辉煌。”慕名前来学艺的人不少,从十几岁的少年到花甲古稀的老人。只要挑花有机会得以延续,春海就一直努力为其找寻出路。




“自己民族的文化总要有人传承延续,这就是自己的’命’,逃不脱,也不愁。”黄昏下的春海弯腰拾起炭火,像是奶奶在屋檐下佝偻着扬针挑花的身影。


本文作者南旺,系中国国家地理作者、编辑,凤凰网特约作者。曾参与出版《风物中国志》丛书系列。

深耕传统文化,想让更多人领略到乡土大地上的璀璨生活。作为《重走大师路》的成果展示,《醉·湘西——山水人文影像展》开展了!《重走大师路》用文字描述了每个人心向往之的秘境与桃花源——湘西。《醉·湘西——山水人文影像展》则用影像与互动,带领大家“醉”倒在湘西的怀里。


《醉·湘西——山水人文影像展》设在湖南省博物馆一楼艺术大厅,从4月16日持续至6月5日。展览精选65件知名摄影师作品,及沈从文珍贵手稿、黄永玉国画作品原作,并结合傩面具、花带、蜡染、木版年画等实物展品,紧扣湖湘底色,以影像呈现过往、记录当下,带领观众探寻每个人心中的湘西。




云游“醉·湘西”


整个展览分为“观山河•见天地”“知人文•重传承”“品变迁•寻见证”三个单元,全方位的展示湘西的“自然”、“人文”、“变迁”之美。


通过阐释湘西的地理范围、地质框架,突出湘西“山为筋骨、水为血脉”的独特自然魅力。通过本单元,观众可以领略“山水相依,山河入梦”的醉美自然。


主要从人文角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展品,以揭示出独特诱人的湘西风情和让人目不暇接的人文之境。每一个烟火中的湘西,都折射着世界的万千气象、人间百态。


第三单元-“品变迁•寻见证”:

展现的是湘西百年变迁、山河更新的时代风貌。2020年9月,中国国家地理·国酒地理和酒鬼酒公司邀约作家和摄影师采风湘西。循着沈从文先生1934年回乡路,以摄影的美学艺术,追寻先生笔下湘西今昔变化。让文学照进现实,让历史映照当代,展现百年变迁,为时代放歌。

除了影像图片展之外,展览还包含非遗实物展区和艺术创作互动区,期间还将举办多场分享交流活动,让观众能更近距离的欣赏湘西,触摸湘西,体验湘西。

展览亮点

黄永玉先生巨幅作品《乡酒杯宽》真迹亮相展览

鬼才黄永玉先生,为家乡创作了很多风俗浓郁的画作。2007年黄永玉先生专程创作《乡酒杯宽》赠予酒鬼酒公司。一幅画中,酒友们姿态各异,只有小二坐在一旁发愁,热闹、喜庆、生动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文那彩绘酒鬼酒瓶

用“中国神仙”征服了世界的青年艺术家文那,本次为展览创作了专属手绘酒瓶,简简单单的酒瓶,在她笔下变成了绚丽多彩的世界。文那亲手绘制酒瓶将会免费展出。

大师们的最美情话

“宝宝,柳林岔的滩太好看了。”这是1934年,新婚燕尔的沈从文与夫人张兆和分开,从北京回家乡湘西的路上写给夫人的“情话”。

一路上,沈从文将风景、思念写成书信,传递给张兆和。他经过一片水,一片树林,都会发现其中之美,将它画下来,寄给张兆和。本次展览中,展现了沈从文“爱的速写”与话语,从中可看出湘西的美景,更可看出一个丈夫的深情。

除了沈从文的情话,还有黄永玉先生在牛棚给妻子写下的浪漫情话。“我们是洪荒时代,在太空互相寻找的星星,我们相爱已经十万年。”这样充满想象力的诗句。

沈从文的恩师湘西匪王陈渠珍不仅胆气过人,骁勇善战,其实他也有着旷世才情。本次展览中也展出了他为藏族爱人写下的封笔文字:“余述至此,肝肠寸断矣,余书亦从此辍笔矣。”

三大互动展区

印制最美情话


精选文艺大师写下的经典情话,制作成印章,让大家可以把情话印上墙、印在免费发放的明信片上,送给最爱的人。

拓印滩头年画,将非遗带回家


本次展览中展出了部分滩头木版年画作品,滩头年画在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互动区为大家准备了滩头年画的代表性作品《一品当朝》,只需简单拓印就能把非遗带回家!

观展小贴士


展览信息:


展出日期:2021年4月16日——2021年6月5日

展出地址:湖南省博物馆一楼艺术大厅

本展览免费向观众开放

(请登陆湖南省博物馆官网、微信公众号进行分时段预约)


开放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馆)

每周一为闭馆日,逢法定节假日顺延

咨询热线:

0731——84415833/84475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