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渝共建 桑蚕助农,西南政法大学探访平桥镇特色产业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2024年7月15日,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毓’见武隆,法‘AI’童心”志愿服务队(以下简称“服务队”)前往平桥镇中村村“鲁渝共建”特色蚕房,了解当地特色产业、体验当地特色文化双向互动助力产学融合。

(团队合照)

“鲁渝共建”项目贯彻东西部协作政策,积极助推“好客山东”牵手“大美重庆”。武隆区在“鲁渝协作”的框架下,深耕本土、服务实体、赋能区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不断挖掘传统产业发展新活力,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

中村村支部书记杨云权热情接待了服务队调研人员,从平桥镇栽桑养蚕历史,到“鲁渝共建”建立特色蚕房,再到种植桑树和养殖桑蚕,向服务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服务队成员从中了解到了桑树蚕业的产品特点,以及桑树种植技术等内容。我们也近距离参观体验特色蚕房内的加工和制作,在“采桑、淘洗、养殖”的过程中,切实体验桑蚕养殖。随后,杨书记在介绍中表示,“对于脱贫事业,支部要有战斗力、话语权,要为老百姓做实事!”表示希望通过集体努力、政企合作、区域协同,推动特色桑蚕业科技化、规模化、收益化。服务队成员在杨书记的详细介绍中,深刻地体会到政企为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努力,同时也感受到了乡村振兴之路上所需要的坚强与不屈的精神。

(杨书记在蚕房为同学们介绍)

据服务队了解,中村村桑蚕科技饲养示范点是规模最大、功能最齐的饲养点,是巩固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具体体现。平桥镇曾是武隆区栽桑养蚕的传统大镇,原有200亩蚕桑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目前中村村试点项目区已有桑园600亩。近年来,该镇立足立体、多元、多链条思路发展桑蚕产业,打造了以“桑”为元素,以“蚕”为基点,强调“短频快”收益模式,每年实现桑蚕产业产值近30万元。“我们的桑蚕种植是由宏美达企业直接收购,种的出来、销的出去,产销结合让老百姓看得见收益,切实通过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振兴。”杨书记介绍道。

“通过蚕桑发展,不仅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更是解决了周边的剩余劳动力,让他们通过劳动和土地流转实现增收。”同时,蚕房工作人员还介绍道,“中村村在‘鲁渝共建’和‘中央扶持集体经济发展试点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下,新建蚕桑扶贫示范园,以规范化种养为重点,通过配套养蚕设施,积极推进项目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建设。”省时省力省空间,自动化程度高的蚕房已切实带动中村村集体经济发展。

(杨书记为同学们展示养蚕过程)

“毓”见武隆 法“AI”童心三下乡志愿服务队伍在此次走访调研中,理解了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的重要意义,看到了区域协同、科技创新后焕发新生的传统产业,必将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服务队也将立足学院法律专家团队、心育专家团队及数智新势力团队等优势团队力量,为中村村“鲁渝共建”特色蚕房青春赋能,发挥专业优势为平桥桑蚕产业解决法律问题、用AI技术协同赋能农业商务,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来,共同谱写乡村振兴华彩篇章,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文/王 越 刘雨琪 图/陈孟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