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经济之后,我们将面对日本的低欲望社会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少女>儿童>少妇>老人>狗>男人!


男人的消费能力连狗都不如!


这个冲击力极强的消费能力公式,想来都很熟悉,这是美团创始人王兴在一次演讲中提出来的。



在王兴演讲之后,这个公式不胫而走,成为了互联网热议的消费排行。


时至今日,“她经济”最好做似乎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赚女性的钱最容易。正如马云所说的一样,“没有女人就没有阿里巴巴”。


那么中国男人为什么会如此可怜呢?


男性的收入远超过女性


2017年高端商务人群中,男性占比63.4%,女性占比36.6%,说明男性的收入整体高于女性。


再者,我们可以从数据来对比,把收入人群分成四组:单身男性、单身女性、已婚男性、已婚女性,然后通过统计数据来对比一下这四类人群的收入能力。



可以看出,已婚男性的收入能力无论在哪个年龄段都是最高的;而在20-30这个年龄段,单身男性的收入排第二,已婚女性第三,单身女性第四;而在30-50这个年龄段,已婚女性的收入排第二,单身男性第三,单身女性第四;50-65岁年龄段这三个群体收入水平相当。


所以,数据可知,已婚男性收入能力最高,单身男性和已婚女性收入能力次之,单身女性收入能力最低。


由于经济学原理是:收入决定消费。


因此,从收入能力来看相对应的消费能力排行应该是:已婚男性>单身男性>已婚女性>未婚女性。


再从消费能力数据对比来看,由于互联网消费中天然缺乏房车两种,我们以最具有代表性且楼市最火热的粤港澳大湾区的购房数据作参考。


统计显示,三季度粤港澳大湾区九城中,男性购房仍为主导,占比达到了七成,其中30-40岁的人占比最大,其次是20-30岁。这也符合收入已经婚姻逻辑,男性在20-40之间收入整体高于女性,且迫切需要买房用于结婚。


再者,我们从互联网消费的数据来对比看:



网购群体中,PC端男性占比57%,女性43%,移动端男性占比53%,女性47%,所以,网购数量上男性占比更高。


那么,为什么社会观念中“剁手族”是形容女性呢?


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在中国社会中,未婚女性大多不用承担买房、彩礼等大宗支出,所以可以放心的把更多收入用于消费。


第二,在中国社会中,已婚女性虽然需要共同承担家庭开支,但是中国女性掌握财政大权的程度,高居世界第一!


中国女性掌握着财政大权


生活中,我们往往能看到这样鲜活的例子:某单身男性谈恋爱了,从此消费能力骤减;某单身女性谈恋爱了,从此消费能力骤增。


其实就是反应一个社会现实:女性的消费能力部分依赖于男性的供给。


也就是说“少妇”的支出由“饭票”兜底,“少女”的支出则由“未来的饭票”兜底,才会出现女性消费能力高于男性的现象。


这一点在中国社会表现得尤为突出!


据《瑞银投资者观察》报告显示,中国的女性在财务决策上交予男性的比例仅为14%,全球最低;由女性主导财务决策占比49%,全球最高;共同分担的比例是37%。




而《2018中国家庭金融市场分析报告》则更直接的显示,超六成家庭女方独揽财政大权。


因此,“她经济”其实反映的更多是一种社会现象,即已婚男性的收入由已婚女性掌控,“她经济”背后折射出的是男性为女性买单。


相对于已婚女性掌握家庭财政大权后强大的消费能力,单身女性的收入虽然较少。但是传统上中国女性大多不用承担买房、彩礼等大宗支出,所以可以放心的把更多收入用于消费。


再加上商家们一直通过各种手段鼓吹消费主义,“20岁喜欢的裙子,40岁穿上已经毫无意义”,“男人不花钱就是不爱你”“喜欢就要买”,单身女性更容易受到这些商家鼓吹,产生非理性消费。


“她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无可厚非。但是,任由“她经济”野蛮生长,对社会也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其代表现象就是加速低欲望社会的到来。


“她经济”加速低欲望社会的到来


“低欲望社会”,是2015年由日本经济评论家提出的,指无论物价如何变化,都无法刺激消费,购房者的数量逐年下降,经济得不到明显提升,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陷入停滞。


“她经济”在中国的现实情况和本质就是,用男性的收入为女性买单。


然而,消费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女性的消费存在非理性,长期由女性掌控钱包和主导消费市场,会导致消费端出现非理性状态,从而影响供给端,最后导致消费和供给两端都会双双陷入非理性状态。


简单地说,如果社会上的财富最后大部分掌控在了女性的手里,有可能出现的情况:


一个是商家为了迎合这一现象,不断鼓吹女性大量消费奢侈品和快消品,从而增加社会奢侈品和快消品的消费,从而拉动供给端增加奢侈品和快消品的供给,社会资本大量涌入这些行业。




这样做的结果是导致整个社会陷入消费主义浪潮中,经济上奢侈品快消品一片繁荣,文化上奢靡之风盛行,储蓄率下降,贷款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增加。


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项成本支出越来越高,物价不断上涨,男性为女性买单的压力越来越大。


当男性的收入普遍无法支撑为女性买单时,男性就会拒绝为女性买单,单身主义、不婚族、丁克就会开始盛行,丧文化也随之盛行。


男性的支出意愿越来越低的时候,其结果就是整个社会的消费欲望急剧下降,消费增长乏力,经济陷入停滞。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从我们的邻居日本发展的经验教训来看,这是大概率事件。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全盛时期,也曾经出现消费主义盛行的场景,情况与现如今的中国十分类似,具体表现为经济景气、房价高、消费主义横行……


在经济景气时期,由于社会用工需求大,日本女性也比较容易获得收入不错的岗位,所以这些女性对另一半的要求也水涨船高。


当时日本女性择偶中普遍看重“三高男”,即高学历、高收入、高个子,后期更进一步增加了“不是长子”的条件,因为日本的长子多数会与父母同住。


据相关资料的描述,上世纪80年代,日本年轻人谈恋爱时,都流行请女朋友到高级餐厅吃法国大餐,一顿饭下来就要花费5万日元,而当时日本年轻人的工资普遍在30万日元左右。


那时候杂志上推荐的圣诞礼物也是清一色的奢侈品,而这些高价的奢侈品在杂志上出现的时候,都还仅仅被标为“基本”款。




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追求“三高男”变得越来越不现实,所以日本女性的择偶观也逐渐从“三高”变成“三低”,即低姿态、低依赖、低风险。


与此同时,日本也有不少女性仍然执着追求“三高男”,然后在求之不得的情况下,坚持单身不婚。然后整个日本社会的单身率陡然走高,最后形成了低欲望社会。




要让消费回归理性,让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从日本的发展来看还没有一个彻底的解决办法,而且我国国情与日本不同,避免社会进入“低欲望社会”在中国还需要探索多种渠道和方法。


所幸的是,疫情就像一剂镇静剂,让中国的消费进入一段冷静期。这段冷静期后,由于收入减少,贷款压力等各种原因,中国的整体消费行为开始回归理性,储蓄率开始有所提高。


希望未来中国的社会消费能够真正进入理性消费的时代,避免吹破经济泡沫,那样就可以不用像日本一样进入“低欲望”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