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1回复:2喜欢:10
$绿叶制药(02186)$   2019年12月17日,以下为刘殿波口述:

  01 长大变强的诀窍

  最初入行,我作为在生物科学和医药行业做过前期创业和发展的一份子,想做一些能够按照我们自己的意愿去创业发展的事情,其实也没那么复杂,天时地利人和,也是一种机遇。

  1994年改革开放初期,正值医药企业快速发展的阶段,和大多数民营的科技型企业一样,绿叶就在那个时间左右诞生了。

  真正确立了未来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还是在1997年,那时候我随国家科技部的代表团去美国参观默沙东、BMS这些跨国公司。那次拜访让我 们把对标参照物从国有企业,转向了跨国药企。

  这些发展了五十年,或者是百年的跨国公司给我很深的启发,一是这些外 企都大量投入创新和研发,并将其做为公司重要战略的一部分。二是重视知识产权和专利的保护。三是这些公司在本土和国际上都占有很大份额,创造了很多新药,惠及全球患者。包括这些公司的全球布局,在绿叶创立之前,很多跨国公司都已经来到中国。

  这次探访除了了解对标公司的战略和打法,也让绿叶找到未来的目标和方向,让我探寻到百年企业成功的秘窍在哪?过去由于创新、大力的研发投入、新药专利的保护、国际市场的开拓及全球发展的战略布局,成就了这些伟大的医药公司。

  但那个时候只是想,现在是我们的确有点那个样子了,越来越像梦想中的国际化的样子。

  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激烈的矛盾。2000年,在我们发展到第六七年的时候,面临着短期利益和长远发展的矛盾,长期战略需要更多的研发投入,而短期生存的压力也很大,行业GMP质量要求非常高,另一方面新药研发的风险,投入有可能是打水漂,需要8年、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够让一个产品获得比较好的回报,获得医生和患者的认同。

  我们确立全面创新国际化的发展策略,很坚定地走了20年,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国际市场的投入跟单纯做国内市场是不一样的。但是这些冲突后的选择,你要坚定地走下去,这是我的一个体会。

  02 真正拥抱国际化

  过去的黄金十年,我觉得所有的中国医药行业都受益。曾经出现过神药或临床价值不足的药,是历史时期中必经的阶段。绿叶在过去的黄金十年肯定也是受益方,但是受益不是所谓“神药”这一类产品,我们没有走任何的捷径,一路以来,不论是自己研发的产品,还是收购的产品,完全以临床的需求为价值导向。

  现在通过收购、合作、自主研发的路径,绿叶走到了国际市场,8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绿叶的产品。通过收购德国的公司,产品走向了美国、欧洲、日本这些发达市场;通过收购阿斯利康的品牌药思瑞康,走到了50多个国家的新兴市场。当然我们自己的产品还在路上,在未来的三年里,相信会有超过五个新药走到全球。所以国际化这条路,就是要摸索,要摸爬滚打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中国医药行业总体也还在摸索的阶段,在过去的几年里,进步得也很快,政策审评、审批的规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括加入ICH, 都在向国际接轨,而真正把企业变得很有竞争力和价值,就是按照国际标准,要求我们自己。也是这样进步的,大逻辑和大方向都应该这么做。

  所以虽然中国药企各自处在不同的阶段时期、面临不同的选择,早早晚晚都会在这条路上,不要把国际化看成中国以外的国际化,中国以内按照国内的策略,药品不应该有两个标准。我认为,一直以来,中国和美国是最大的国际市场,如果做出来的产品,既能符合中国的药典标准,也能符合更多发达国家的标准,这个应该是一致的,所以这条路上不应该是孤单的,而是大家一起同行。

  我们定义国际公司的标准是,第一就是质量要达到国际标准,第二非常重要的是,产品要本地化,在当地得到注册,得到批准,第三要在国际市场上有份额,不仅是在中国市场,还要走到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绿叶在过去25年的发展中,按照这三点,按照国际的高标准要求所有的产品与市场。

  现在绿叶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已经占到整个销售的接近20%,未来数字还会继续提高。我们大概有一个计算是2025年的时候,应该在30%;2030年,我们的测算大概在一半,50%以上。

  03 创新追赶者

  今天中国虽然已经有好多仿制药进到美国市场,包括欧盟市场。我们讲仿制药商业上能不能成功,在美国及欧盟高度成熟的仿制药市场,即使能够获批,最终获得商业成功或者回报率的概率并不高。我相信仿制药这条路对于中国企业也是必经之路,但是想用仿制药获得长期的商业成功,并不可取。

  新药虽然对中国公司走出去,研发阶段有很多挑战,但是一旦获批,未来商业方面成功的概率会大很多,可以采取不同的路径,例如跟战略伙伴合作、自己开发或者把产品license out给别人做。

  认清我们的位置很重要。相比欧盟的企业,不论是从前瞻性研发,还是成熟研发,都是没办法讲美国在第一,我们在第二,再比日本也同样。所以要客观的评价我们自己和整个行业,不去评价第几梯队,与发达国家的药企相比,我们在创新能力上还有相当的距离要追赶。一个市场,你想要进入,一定会有高的风险存在,无论是在国际化还是产品研发、产品创新中,我相信要经过摔打以后才会更加成熟。

  我认为中国医药行业在创新上的确有了很大的进步,再有个三五年时间,十年时间,可能有更多的新产品会从FDA批出来,或者从欧盟批出来,不仅在研发上能成功,将来在供应链,商业化都可能会成功,这些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我想,创新的路还是要有耐心,要走更长一点才行。

全部讨论

2020-01-29 12:07

我现在能够理解券商不给绿叶算创新药的逻辑了。说了5年新药,到头来一个也没有,又来个新的5年计划。但现在看,之前设想的重磅罗替戈汀微球和帕利哌酮微晶都大幅度延期,公司给的最新目标时间变成了2023年,让我想起50年核聚变的梗。其他几个微球获批日期也遥遥无期,安舒法辛即使获批几年内也没销量。总之绿叶应该还是可以投的,把思维从成长变成捡烟蒂,暂时没啥业绩风险,万一走波多头走势就跟上。

2020-01-29 13:01

烟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