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0喜欢:0
看到一篇文章受益匪浅

经济学要不仅要看见行为决策的短期影响,还要看到长远影响;不仅要看到对某个群体的影响,还要看到对所有群体的影响。

整本书就在围绕这两句话展开,而忽视这两句话也是经济学中各种谬误产生的原因。利益群体在鼓吹某一项政策好的时候,那只不过是说出了部分真相,而闭口不谈“遗忘的人”。“遗忘的人”来自于一个典故,A对B说,我们要努力帮助X团体啊,这样吧,我们从C那里拿点利益分给X吧。C就是那个被遗忘的人。

如今各种经济政策层出不穷,扶持这个团体,扶持那个行业,那么有没有可能是牺牲掉另一些人的利益呢?他们表达不出来。

本书就是从这个角度分析整个经济学的方方面面,收藏这本书,时不时拿出来,都可以当做识别某一项经济政策的照妖镜。

战火有益说

有的人鼓吹,战争毁灭了城市,但是看看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崛起得多么迅速啊。战争使得科技进步,战争使得需求增加,战争带来了经济繁荣。

作者指出“不应当将“国家”进行抽象化思考,对个人而言是伤害的行为,对国家而言也一定是伤害。”没有人会希望用烧毁自家财物的方式激励自己奋斗,去实现经济繁荣,那么对国家而言也是一样的。国家只不过是把本可以用于其他生产领域的资产用于修复战后废墟。

至于战争带来需求,作者指出“供给和需求是一体两面,人们之所以要生产,目的是为了换来自己的需求。”所以战争对生产力的破坏,必然导致人们购买力的削弱,人们需要用生产力去满足低级需求,而丧失了对更高级需求的追求。战后需求的增加本质上只是对战争带来损失的弥补。

政府的经济扶持

本书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政府扶持:优惠信贷、行业扶持、基建投资。

作者简而言之一句话“政府支出的款项,仅能来自于纳税人。政府不可能凭空拿出财富扶持经济。无论是苛捐杂税还是通货膨胀,政府的财富只能来自于民间纳税人。”

民间信贷,是出借人用自己的财产放贷,会评估风险收益,所以会将资本投入生产力最高的行业领域,如此便可使得资本收益最高,而社会财富也能最大化增长。

而政府拿着纳税人的钱去借贷,且放下官僚系统的效率、贪腐问题,因为政府拿着不是自己的钱,且政府没有深入经济体系的细枝末节,政府高居庙堂,不可能清晰了解哪个行业收益率高,哪个行业应该扶持。

而政府出借的金钱,本质上是实体资本和社会资源,所以导致的结果必然是社会资源不能最高效地使用而社会财富不能最大化被创造出来。

行业扶持也是一样,只不过是社会资源和财富的转移。政府扶持一个行业, 那么必然会吸引资金、人力、资源聚集在这一行业,而其他行业所获得的资源必然会减少。

政府扶持的若是生产率高的行业,就是重复工作而已,因为社会资本总有逐利性。而如果政府扶持的是亏损乃至于行将就木的行业,那么该行业的扩张规模就是其他各行各业萎缩的规模,只不过我们只看到一个行业的繁荣,忽略了其他行业的萧索。这样做,只是让生产率下降而整体财富缩水。(作者排除了政府对国防等行业扶持的特殊性)

由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除了必要的满足刚性需求外,为了扩大就业、政绩工程而强行制造出的基建项目,也是没有必要的。鼓吹“私人资本建造不出的伟大工程,其实就是用政府通过税收收集来的财富建造出来的。”我们看得见雄伟的大坝、大楼,却看不见那些本应该用来创造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物品。

盲目追求充分就业

就业问题是本书很关注的问题。作者指出“追求生产最大化才是经济的目标。就业是手段,而生产是目标”“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靠的是尽可能少的人创造出尽可能多的财富”。为了解决就业,政府强行干预、创造出本不需要的工作岗位,实际上就是导致生产水平不能提高的操作。因为只有低效率的行业,才需要相对多的雇员,政府只有强行扶持这样低效的行业,才能解决最大的就业。

纳粹德国解决了充分就业的问题,因为胁迫总能解决就业,包括囚犯和集中营人员全都解决了就业,可以说全员就业,但是这样的就业是生产最低效的。

民间经济的活力很强,因为消费者的需求是无限的,只要有无限的需求,就会有与之相配的供给。国家强行将人力资源投入低效的行业,其实就是在减少为新需求提供劳力供给,遏制了民间经济的活跃。

国家越富裕,就业的人数应该越少。人们会从事越来越新颖的生产,正因为经济发展,童工才得以退出市场、才有了越来越短的工作时间。而人们的闲暇时间带来的是更多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又可以带来新的就业岗位。一步步提高整个经济体的生产效率,社会财富才会越来越多。

那么作者建议与其扰乱生产,倒不如通过生产的财富用于补贴就业困难者。

进出口问题

本书指出了进出口的关系应该是“对外贸易对一个国家的好处不在于出口,而在于进口。只有进口,才能让国内消费者(包括生产者)以低于国内市场价格的物品,甚至买到国内没有的商品。归根结底,出口只是为进口买单。”

关税提高的恶果,作者认为是既损害了本国消费者的利益(显而易见)也降低了本国的生产效率。

第二点分析如下:由于提高关税,本国消费者购买同样的物品必然会比之前价格高(购买进口商品含关税,购买本国产品,本国生产成本高)。所以购买其他商品的需求减少了,于是,本国优势产业萎缩而劣势产业仍在苟延残喘。与此同时,减少进口,别国持有本国货币就会减少,也会减少对本国的进口。两者叠加,生产效率低的行业相较生产效率高的行业反而扩大了。本国整体生产水平下降。

价格问题及价格管制

价格问题也是经济学中很重要的一个领域。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不一样,经济学主张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而非“价格由价值决定,并被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做上下波动”。仔细想想,确实价格应该只受供求关系影响。因为一件商品能不能被交换,取决于消费者有没有这个需求,而不是投入了多少成本。按照成本加成计算售价,是会计上的方法,或者说是计划经济中的产物,商品有限,消费者只能购买有的商品。而在市场经济中,应该是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消费者愿意支付的金额就是商品的价格,而依据这个价格去倒逼原材料、工资的价格。这样才能够把各类资源配置到最能满足消费者需求,最能产生效益的行业中去。

社会生产要素总是有限的,任何行业的扩张必然意味着其他行业的缩减。所以生产成本可以用“生产某样东西而放弃的所有其他事物”因此运用价格管制保护低效行业是不利于整体社会财富增加的。

出台最高限价,比如之前的房价冻结令,预设某一时刻的价格是合理且正确的,忽略了初始价格设定后的供求变动。

看似对消费者极其有利的最高限价,无异于制造短缺经济。因为设定了最高限价,供应商利润减少,逐步退出市场,供应的减少进一步使得真实价格提高。政府为了应对商品短缺,保住供应商不倒闭,只好沿着供应链纵向将价格进行管制。同时,最高价的限定,使得政府难免采取配给制(限购令)而由于限制A的购买量,消费者剩余的购买力就会溢出到其他商品中,导致横向商品的价格管制。到头来,就是彻底放弃市场经济,对市场进行全面管制。

价格管制之所以有人鼓吹,正是人们所支持的政策仅取决于当下对自身利益的考虑。每个人在作为生产者时候,都清楚明白价格管制对生产的破坏,但作为消费者,却担忧自己买的东西太贵而鼓吹要限价限购。这就是一种自欺欺人,利用政治力量进行价格操纵必然得不偿失,破坏就业和生产。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本质问题在于混淆“财富”与“金钱”的概念。

财富存在于生产出来的东西和可供人们消费使用的东西中。而货币的价值是由持有人主观赋予的,货币财富既取决于量,更取决于质。货币的质取决于人们对未来货币数量的预期。

通货膨胀并不能够通过向经济体注水,使得产业之轮转动,购买力不是货币的购买力,而是用于交换其他商品的能力。

通货膨胀的本质是扭曲成本和价格的关系。由于工资率已经过高,社会利润无法支撑扩大再生产,于是通过提高相比工资率的商品价格,用于恢复价格-成本=利润中利润的恢复,从而盘活资源以鼓励生产。

也就是说通货膨胀其实就是为了规避“反劳工”的控诉,不好将难以为继的工资进行降低采取的方法。

利用通货膨胀解决就业问题,也无异于饮鸩止渴,首先正是因为社会工资率高导致生产停滞,不通过降低工资,而是变相发行国家债务印发货币,只是增加国家债务,而债务成本必然由纳税人承担。通过国家债务形成的公共支出所带来的就业一定会被因为纳税多而萎缩行业损失的就业所抵消。

结语

经济学最终是将最朴素的常识揭示出来,亚当斯密说“打理一个家庭中精明的举措用于打理国家,很少会出错。”

然而我们一直在犯错的原因在于在社会分工体系下,任何进步都会有受益者和受害者,当一个群体享受更大的满足时,另一个群体至少会收到短暂性伤害。我们只把眼睛盯在了受害的弱势群体身上。然而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是阻碍创新也不是阻碍进步,让处境艰难的人继续无价值的工作,这是妄图通过制造匮乏来创造就业创造财富的行为。政府对再分配财富的操控只会扼杀创造力和社会财富最终导致普遍贫困化。政府如果不从纳税人手中拿走什么,是不可能为纳税人提供什么的。

但是,无论怎么说,我们当下的问题不是经济学问题,而是政治问题。

书评

这本书是奥地利学派的经典入门书籍,全篇看下来,主张的都是政府不应该干预经济,应当让市场自由发展自由竞争。作为一个曾经迷恋宏观调控的我,其实是蛮排斥的,不过通读这本书后,感觉被洗脑了。这本书成书于二战后的1946年,然而几十年后,里面的案例一次次在中国这个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重现,包括从2008年的四万亿基建计划到最近疫情带来的的新基建、发国债、保就业。最近北京发放就业补贴,很多人在网络上评论,很多企业很可能骗完三个月补贴后就辞退员工,我在想,就算政府再下命令不许辞退员工,那也只是让企业人工成本提高,逼着企业破产,导致更大规模的失业。

但是政府还是一如既往地那么做。政府那么短视?政府里高人很多啊,但是为什么还是这样呢?作者这本书里说的最振聋发聩的话就是“但是,无论怎么说,我们当下的问题不是经济学问题,而是政治问题。”这和其他诸如薛兆丰之流只谈经济,回避政治社会问题不谈不一样,作者很坦诚,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就是一对矛盾。政府绝不能放任那么多失业人口游荡在市场上,政府等待不了市场产生新的需求去解决他们的就业。政府只能一招招用麻醉剂解决这些问题,饮鸩止渴。企业要关门?不行,拿钱续着。大学生就业难?不管有用没用全都塞进企业里面去。企业塞不下?研究生扩招、公务员扩编,先把人塞进去再说。

中国宋朝冗官冗兵冗费,是皇帝傻吗?皇帝只能依靠牺牲经济生产力的方式去稳定社会。社会上武人多,那往军队里塞;社会上文人找不到工作满肚牢骚,往文官队伍里塞。经济可以放慢点,社会财富可以少点,但是总而言之,政权不能丢啊。然而,政府养得起那么多人吗?回到那句话“政府如果不从纳税人手中拿走什么,是不可能为纳税人提供什么的。”细细想来,能不叹息吗?
引用:
2020-07-23 19:23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