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强大和国九条领衔,上半年金融行业的十大事件(上)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6

下周就要跨半年末了,谁也无法否认,这半年,金融从业人员,普遍都直观深刻地感受到了,什么是多年未有之大变局。

悲观者正确,但乐观者前行,表舅尝试着,带大家用发展的眼光,记录一下这半年的一些变化,不掺杂任何的阴阳怪气。

总结了金融行业,这半年来,具有决定性和趋势性的十个事件,全文较长,分为上、下两集,且有一定的先后、主次顺序,建议收藏起来,一起看。

我们直接开始。

.....

十大年度事件之一

重磅会议首提「六个强大」,定调「防风险」基调,锚定未来多年的金融行业发展主线。

我们国内各类会议通稿的措辞,是很讲究的,开头,往往是,“根据XXX的会议思想或精神”,也就是说,这个XXX会议,是后续各项工作的行动纲领,而从这半年来看,这项提纲挈领,引领一切金融工作的会议,就是今年年初,1月16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

如果不好好学习这篇讲话,是不可能对近期及未来的金融行业发展,有清晰认知的。

这次会议,至少有三点,是需要记好笔记的。

第一,这个会,参会的包括了地方的主要领导,而金融工作,未来在权责分配上,权力主要上收中央,责任需要压实到地方,所以很多东西,是说给地方听的。

第二,明确了未来金融工作的基调,底层内核是防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定义也很清楚,三块风险,一是中小金融机构,二是地方债务,三是地产,所以我们后面会逐一cover到,很多工作,其实都是围绕这三块风险推进的。

第三,在防风险的基础上,发展的主线,是做到六个强大,其中,最需要理解的,是六个强大的先后顺序,及其投射出的内涵及工作目标,我们之前讲过多次了,不妨再给大家列一下。

强大的货币:人民币汇率是第一位的。

强大的中央银行:这是实现强大的货币的主体,潘行长本周也说了,货币政策,或者说央行工作的最终目标,是稳定汇率,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强大的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大而不强是现实,中小机构合并出清是趋势。

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本次陆家嘴论坛过程中,多次提到了上海对于外资的进一步开放措施,并且,香港的作用也是无可替代的,今年出台了多项支持香港的举措(包括发行比特币,建立亚洲加密货币中心的目标)。

强大的金融监管:三个字,就是严监管。

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专业性,才是这个行业生存下去的唯一真正法宝。

这就是未来多年的趋势,悲观的人痛苦,乐观的人理解,理性的人应对,聪明的人借势,强大的人做好自己。

十大年度事件之二

一切责任都在美方并不是一句玩笑,美联储降息一拖再拖,影响了所有资产价格的走势。

A股本来可以走得更好一点的,但美联储降息一拖再拖,外资阶段性的进或出,决定了大盘资金的增或减,而当外资趋势性流出时,补位的国家队资金的偏好(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成为了今年市场风格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债券本来可以走得更强一点的,但美联储降息一拖再拖,美元始终强势,加大了我们的汇率压力,压缩了我们的降息空间,使得市场变得纠结。

汇率本来可以走得更稳一点的,但美联储降息一拖再拖,导致虽然我们出口火热,顺差维持在高位,但结售汇却每月都是逆差,汇率始终承压。

中金公司24年的年度预测,到目前为止,又几乎全军覆没(除了港股比预期好点),核心就在于,当你对美联储降息,这一资产的锚的预测偏乐观的时候,后面跟随的所有预测,就都可能走偏。

这也不能怪中金,大家逐渐意识到,大选显然使得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无法保持独立性,以不变应万变,成了美联储的最佳方向,而和年初乐观情绪相比的预期差,造成了资产价格的波动。

十大年度事件之三

A股方面,证监会换帅,国九条重磅发布,决定了市场的审美偏好。

外资决定总量,国家队决定结构。外资决定总量的逻辑在于,经过3年的bear market,所有A股的参与者,就像一只只专户产品一样,都到了预警线、止损线,必须靠市场驱动的,贝塔型的整体上行,净值才能修复,才有能力和意愿加仓,而外资成为了唯一有能力和意愿的加仓资金。

而理解A股未来底层审美的变化,把国九条,拿出来,多读几遍就可以了。

国九条颁布的时候,表舅写了一篇,《给个人的7条投资建议》,回过头看,这小半年以来,逻辑是在兑现的。

第一,不要幻想,国九条能带来「牛市」。因为影响股价的因素,一是估值,二是企业盈利,从这几个月来看,估值始终被美联储降息与否拿捏,而盈利好转的行业,显然是结构性的。国九条作为一项制度,不是市场前进的发动机,也不是动力源,而是传动系统,它确保的是更好地传输能量,确保在有电(估值抬升)或者有油(盈利向好)的情况下,汽车能够按预定方向前进。

第二,严肃、认真、全面地,迎接「红利」投资的大时代。大家可以看到,这几个月,一方面,红利策略,似乎每逢调整,都成了买入机会,持续震荡向上;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分红的积极性大增,特别是对政策最敏感的金融企业,银行、保险、券商,纷纷开始搞年中的二次分红,不仅提高了全年的分红金额,还提高分红频次,这不仅是为了秀肌肉,更是为了满足某些机构投资者的偏好,而包括A50在内的ETF,也把高频次分红,作为了主要卖点。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对于保险这样的机构投资者而言,高频次的分红,使其获得了更充沛的现金流,不仅优化它的偿付率,更能在新会计准则下,美化它每季度的财报。

第三,中短期内规避打新、定增策略。你是不是很久没听到IPO敲钟的声音了?压实发行人第一责任和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有了敬畏之心,市场就会变得理性,即使下半年逐步放开IPO,打新等业务模式的超额收益,也将变得更加不可预测。

第四,要玩就玩中证2000,少玩微盘基金。微盘股,年内三次崩盘,现在,敢用产品单调微盘策略的公募基金,恐怕已经不足5家了。

第五,适当降低高频量化私募的持仓。高频量化,已经明确成为了监管最重点的整治目标,这在监管的公开发声中,被反复提到。整治的目的,不是为了消灭这个品种,而是一方面提高市场的公平性,给个人投资者一个交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升监管的能力,使监管技术,能和业务发展对齐,形成制约。

证监会换帅后,另外两个显著的变化在于:

其一,更加重视散户的情绪。在自媒体时代,对散户的声音,洞察得非常及时,一有异动,马上主动发声解释,这是很难得的。

其二,部际间协调机制的建立。一方面,是应对市场异动的应对机制,这在周五市场跌破3000点时,反应的很明显,上午跌破,下午“战略储备资金”立即介入;另一方面,则是针对严监管的配套措施,也就是和公检法等的联动机制,做到高层要求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能再是轻易地罚酒三杯。

而国九条之下,随着资本市场越来越走向规范化,强调各项制度的严肃性,也用条条框框,像市场明确定义了,什么是好公司?哪些指标是监管部门希望上市公司重点关注的?

这就使得,未来,标准化的、高质量的,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有望成为一项炙手可热的业务板块。

十大年度事件之四

债券方面,实实在在的资产荒,持续的供需错配,使得央妈罕见地喊破了喉咙。

潘行长的讲话,清晰地点名了,城投、地产公司的缩表,造成了大量的信贷需求缺口,其他行业的需求,短时间无法弥补这一缺口。

而被寄予厚望的财政发力,叠加了新机制,也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对项目审批的精细化管理,造成了,缺项目-投放慢-发债缓的局面。

最终,使得信用类资产,和利率类资产,供给均同比下行的情况,而越是有限的需求,越使得议价权集中到了融资方的手上,要贷款的、发债的主体,对利率的要求更低,使得只有少量的大行,可以满足这些需求,从而让大行,进一步在信贷等市场,挤出了中小机构(这也是今年大行股价表现更好的一个原因),令中小机构的配置需求,加速向债券市场涌入。

而地方隐性债务置换后,大量的配置资金,加速抹平了信用利差,使得买信用债这个事,几乎没有了超额收益,而短端回购利率始终维持在高位,加杠杆没了收益,那么,为了收益率的考核目标,大量的市场参与主体,只能去找久期要收益,也就是买长期限、超长期限的债券,从而进一步压平了期限利差。

这就既影响了央妈制定的利率走廊,又加大了汇率压力(进一步加大了中美利差,使得原本还能套利的外资流出),最终惹得央妈罕见地喊破了喉咙

从近期的情况看。

城投方面,各省市还在加速置换高息负债,特别是非标资产,比如就在本周五,重庆的渝北区,把19亿元的非标,转成了贷款,贷款全部由重庆银行一家支持,其他机构分不到一杯羹,而很多地方,在偿还债务的同时,处于防范新增风险的顾虑,对新增债务十分审慎,这使得城投类资产的供给,可能进一步收缩。

而地产方面,收储政策出台后,如果没有需求端的持续向暖,地产公司拿地的意愿恐怕还将遇冷。

那么,资产荒三个字,可能依然是下半年的主题。

这里面,其实涉及了三大系统性风险的两个,地方债务、地产

十大年度事件之五

第三个系统性风险——中小金融机构,利差风险笼罩在全行业头上,中小机构的出清进一步提速。

表舅从年初开始,反复提的一个观点,大家可能都听出茧了:

2024年最大的机遇:持续不断下行的居民端无风险利率。

2024年最大的风险:持续不断下行的居民端无风险利率,下的依然不够快

之所以说,最大的风险,是居民端无风险利率下的不够快,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居民无风险利率高企,推高了金融机构的负债成本,而随着资产价格的快速下行,金融机构的利差急速压缩,最后酿成风险。

可以看到,实际的情况是,一方面,银行的净息差,快速滑落到了1.54%,创近年来新低,净息差压缩,意味着银行的利润压缩,造成其利润补充资本的能力下降,最终造成其核销坏账,以及放贷能力的下降。

而问题更大的,恐怕是在保险端,我们在《一半的保险公司在亏钱》里提到,一季度,一半以上的寿险公司,一季度是亏损的,这里既有股市的问题,但更严峻的问题,是在固收类资产收益率大幅下滑的情况下,保险的负债成本居高不下。

监管,显然也在关注这些风险。

所以,对今年上半年的市场,造成最深远影响的动作发生了——4月份开始,禁止银行手工补息

也就是说,在持续的降低存款政策利率的同时,禁止银行额外给客户贴息,打击无序的行业内卷,最终降低全行业的风险,提高行业的利润率。

而我们说过,保险的负债定价的基础,归根到底,是存款利率,之所以保险不敢下调增额寿险、万能险、分红险的各项利率,是因为,一旦下调后,手工补息后的存款利率的吸引力,可能就会超过保险,导致保险全部卖不掉,最后造成更大的负债端断裂风险。

而更要命的是,对很多金融机构而言,就像潘行长所说的,还抱着浓厚的规模情节,其背后的逻辑也很简单——规模增长是现任的成绩单,利差风险不过是后任的催命符

这就导致,很多机构,知道卖一单、亏一单,但还是在拼命向市场要规模,要成本过高的负债,最终导致风险持续积累。

这是监管排雷的一个方向——禁止手工补息、继续降低保险利率、严格实施保险的报行合一等等。

另外,上周传出的,严查信托和理财子的违规业务,下图,其实也是为了打击理财“做高收益”的手段,使其报价理性化,从而不至于卷到市场的其他机构,只有存款的实际报价下调,才能推动保险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报价下调,从而最终调低,整个金融市场的产品供给端的,无风险收益率。

另外,对于上述提到的,监管严查的,信托和理财之间的交易模式,不方便展开讲,因为被夹两篇了,昨天发文后,推送量只有往日的一半,把相关解读就放在了知识星球里,有需求、感兴趣的,可以加入知识星球,了解更多。

......

今天,就先讲五个点,已经4000多个字了,必须得分篇了,不然又是万字了,增加大家的阅读压力。

明天晚上,表舅继续更新半年度的十大事件的后面五点:

1、中小金融机构的合并潮、出清潮。

2、地产收储。

3、年度两大新规,资本新规+新会计准则。

4、大基金第三期的含义。

5、金融行业的降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