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量化,久期的角度说说高股息策略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3喜欢:0

$中证500(SZ399905)$

$上证50(SH000016)$

$中国石油(SH601857)$

先说结论:目前来看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高股息策略相对于小盘成长策略都会明显占优

分析前先要明确几个理念:1.永远不要因为某种风格涨得太多或者跌得太多去做判断,因为股市永远是过度反应的,没有人能评估出所谓的高估还是低估。2.驱动行情的本质因素是资金,不管是宏观面还是技术面的变化,都需要通过引导资金选择,来驱动未来的行情。3.目前来看,分析A股资金面的框架,是建立在一个存量博弈,甚至是减量博弈的角度上的。

进入正题

高股息股票可以看成一种短久期,低波动的资产,相反,小盘成长股是一类长久期,高波动的资产,因此高股息策略的延续,可以看作市场对短久期,低波动资产的追逐。从宏观上看,当前各种政策的目的均是以托底的思路为主,不管是房地产还是地方债,政策导向都是化解风险,而不是放水刺激。当前的政策导向下,很长一段时间,对长期经济增长的预期都不会太高(这里各种看空中国长期增长的逻辑我就不再赘述了,虽然本人并不支持这些看空的言论,但是长期经济增长中枢下行却是一个比较明确的预期),这种情况下,未来三到五年,长久期资产对投资人的吸引力可能都很难有太大的提高。另一个方面,波动上就更明显了,当前环境下,很难看到短时间内,风险偏好有大幅上行的可能,“稳”才是主调。所以从资产特性的角度上来说,高股息策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是相对占优的。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我们当前面临的宏观环境,其实已经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了,为什么之前行情的分化还没有那么明显呢(去年一直到年底之前,小票是明显优于大票的,看看50指数就知道,价值板块其实已经跌了好几年了)?

这个因素有很多,比如对地产的担忧,对人口下滑导致的长期衰退预期,外资的流出等等,今天在这里我想说另一个重要因素:量化

当前市场存量的量化策略中,DMA中性策略只是很小一部分,大头是500和1000的指数增强策略。量化指数增强策略通过远远领先散户,公募的交易手段,在过去几年中,能获得一个大概20%左右的增强收益(各家机构差别也很大,20%是我个人预估的一个均值)。假如你作为投资者,面对这类产品你会怎么想?指数一年的波动也就20个点左右,最近十年里,中证500指数跌幅超过20%的年份也就只有2018年(2022年跌幅微微超过20%),那么我去买一个有年化20%超额的指增产品,只要指数不是高位,是不是大概率不会亏钱?好了,这就产生了一个结果,大量风险偏好不是那么高的投资人也会选择投资这类策略,这类资金其实把指数投资当成了一种类固收资产,因此这几年,以500,1000为代表的小盘成长指数,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涌入,也就导致了小盘股估值挤压的不够充分,简单的说,就是市场预期转向悲观之后,大盘股跌的时候,小盘股跌的不透。

通过上面的分析,未来市场其实有一个可能的风险:量化把市场里的韭菜收割光之后,必然会导致其超额收益的下行,如果年化超额只有8-10%的情况下,在承担一个指数波动,那么这类策略就很难被看作一种类固收资产了,这就必然会导致资金从这类策略里逐渐流出,之前说过资金有自我强化的效应,一类资产如果出现了资金流出,导致资产价格下行,又会加剧资金流出,因此以500,1000为代表的小盘股指数的这种潜在风险是值得我们去重视的。

码字有点累,细节不多讨论了,最后总结一下,无论是从资产属性的角度,还是对未来资金面预期的角度来看,小盘股指数的风险还远远没有释放完毕,高股息策略未来一年大概率仍将明显占优。

全部讨论

01-30 21:23

请问老师,目前高股息逻辑处于什么阶段,会不会形成像16年17年那样的机会

02-02 19:08

对于小盘股指数的预言好像开始应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