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解释出发,讨论“低成本量产”的企业分析视角

发布于: 雪球转发:20回复:39喜欢:52

本文旨在从《经济解释》中关于对生产成本的阐述入手,结合  @敏友  对分成合约的分享、  @加班的会计  产销均衡的视角,及研究者公开分享的案例,讨论总结以“低成本量产”为核心的针对主机厂型生意的一般化分析思路。

尝试利用《经济解释》的理论作为探索企业一般化分析思路的支撑,虽只是理论百般能耐中的冰山一角,亦豁然开朗。本文为上述理论及其应用发展过程中衍生观点的个人思考与讨论,文中提到的个股非投资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务必读原著,悟原理,一定受益无穷!

企业的市值,是预期的川流租值以利率折为现值,减除那些在合约上不生产也要承担的负债现值。

租值则是按照市场厘定的产品之价减除直接成本得到。

市场厘定之价由千万个市场参与者决定,企业想要提升租值,一种是推陈出新,提高产品市价;另一种则是依赖合约结构降低有关直接成本。依赖提高市价的路径在新品推出前不确定性较高,需要强大的专业知识进行判断;依赖合约结构型则更容易一般化。因此我们关注第二种方式提高租值的企业,即竞争胜出的关键在于比对手具有更低的成本,市价超出成本的盈余累积之利便是支撑其在供应链中拥有更强大指挥能力的动力源泉。

所以最重要的,是思考如何才能实现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

《经济解释》中张教授解释了两条阐述,指出了方向:

一、量增平均成本下降

原因可概括为:1)总产量变化可选择的工法也会变化;2)量大容许增加分工专业,分工越细越易促成熟能生巧;3)总产量越大,平均产量的交易费用越低;4)量大且连续,可摊分准备成本与试产成本。

二、赶急平均成本上升

原因可概括为:1)短期加速生产容易,调整生产要素难,在边际产量下降定律的约束下,成本上升;2)赶急生产可选择的工法会受到影响;3)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赶急生产容易作出“错误”的选择;4)准备成本与试产成本可能增加。

从以上可以看出,想要成本下降,就要促使“量大”与“不赶急”这两项原因不断得到加强。故对于主机厂型企业,量增带来的规模优势与觅价(预期)准确带来的稳定性优势,必然是致胜关键。

抛开行业(生意)本身的困难度,对同一个行业内的企业而言,无论其产品/服务是标准化还是定制化,谁能在行业内做到“低成本量产”,谁就必然能拥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企业经营过程中,无论原料供应波动,还是需求端淡旺季波动,或是客户个性化需求定制,均会造成生产周期与销售周期的不匹配,通俗说就是“生产的卖不出,或需要的产不及”。此时需要改变投入,让生产等一等销售,造成生产间断;或让销售等一等生产,造成销售间断,最终影响到排产的稳定。产品或服务贬值速度越快,越容易放大这种错配带来的困难,成本提升。

实现低成本量产的途径是减少错配带来的间断,而减少间断的观察点一个在于量,一个在于交货周期,将以上观察点一般化,即“通用减少错配”!

错配好理解,关键在于通用,需要分两种视角。以量的视角观察,通用相当于通用品,是一种具体产品;以交货周期的视角观察,通用相当于通用模式,不再是具体产品。无论哪种视角,分析企业时核心均为从逻辑上推演,通用是否能够减少错配。

以东阿阿胶为例,其“通用”是驴肉副产品,“特殊”是阿胶(驴皮)产品,逻辑上“通用”的副产品销量不断增加,就能支撑起“特殊”的阿胶制品低成本量产。但从经营数据判断,阿胶产品一枝独秀,无论是企业不愿设置通用还是无法解决这个困难,最终的结果是随着阿胶产品销售规模的扩大,原材料周转与应收利润出现变差趋势。(表1)

                                          表1  东阿阿胶经营情况数据

与之类似的是双汇发展,“通用”是高温肉制品,“特殊”是冷鲜肉。“通用”的高温肉制品不断增长,就能够容纳屠宰上量产生的更多边角料或滞销肉,促进屠宰冷鲜上量减少间断,从而实现低成本量产。

海川智能,以设置中间半成品为“通用”,无论是海川主品牌、顺力德子品牌的标准机型,还是安本子品牌的异型机,由于销量达到一定规模,允许“通用”的中间半成品上量,能够有效缩短各种机型的交付时间,实现低成本量产。

青岛啤酒,以低质低价产品为“通用”,中高端产品为“特殊”,依靠山东基地市场对啤酒的需求量,容纳中高端啤酒生产过程中必然存在的低质部分,支撑中高质啤酒实现低成本量产。

至此,我们还可以外推出一条行业间竞争结构演化的路径:行业发展初期竞争增量市场,无论有没有“通用”,企业只要开足马力生产,有机会拿到足够的订单,竞争态势是模糊的;随着企业发展,一旦开始出现利用“通用”减少错配以实现低成本量产的结构,意味着企业设置“通用”所投入的成本与间断生产造成的浪费接近,也意味着行业间竞争的显著加剧;待行业进一步发展,最终胜出的一定是利用“通用”解决了周期错配问题,实现低成本量产的企业。

从这个路径也可以看出,并非是不使用“通用减少错配”结构的企业立刻会失败,而在于一旦出现这种结构,行业内企业的竞争态势将会变得清晰,而清晰就意味着确定性大大提升,确定性正是投资致胜的关键。

行文至此,相信以“通用减少错配”的角度寻找能够实现“低成本量产”的企业,是一套确定性强、操作性高的一般化分析模板。特别感谢文中提到的所有研究者的分享,给后来人提供了契机与信心!

精彩讨论

加班的会计2021-04-12 23:24

你的“通用与错配”应该是指标准品与非标品、不同交期的标准品。这种产品结构特征几乎是所有生意的特征,只是各自程度不同,确实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研究行业的优胜者。最近顺丰闹得挺欢腾,不如以此出发,试着想想顺丰到底有戏没  时效件与经济件业务

四六级小飞侠2021-04-12 17:31

我理解是李老师描述的市场竞争三部曲,刚开始市场很大,大家自由竞争;第二步市场饱和,就要构建垄断门槛淘汰对手。虽然企业利润大头来自高端产品,但低端产品满产满销有利于降低生产的波动,用来养生产要素,不可或缺。

风he尽起2021-04-12 17:24

感谢于老师鼓励。本意想表达的是:具有这种结构的企业在增量市场下(外界局限改变)可以低成本上量,深化分工,从而获取比对手更高的租值。结构存在与租值提升的显现未必同步,这种结构更多是一种观察角度,而不是起点或原因。比如双汇,个人理解是结构早已存在,但起点在于猪瘟这一局限改变,冷鲜肉需求量进一步增加,通用结构的存在才开始发挥作用,冷鲜肉与高温肉制品在循环中成本均降,而牧原作为不具备高温肉制品这个“通用”的企业,势必是无法在冷鲜肉生意上与双汇抗衡的;青啤同理,结构早已存在,但近两年市场接受了啤酒提质提价,包括华润也在做中高端啤酒,那么青啤能竞争胜出的原因就在于具有这个结构。

奇毒无比62021-04-16 11:51

我没有看懂通用到底是怎么减少错配的,也不晓得分类到底讲的是什么。通用件的存在是产品上量后的结果,如果这个量能保持稳定,那么采用新的工艺或者模具,会获得平均成本的下降,从而提升产品的性价比,而这样的循环往复下,通用件会持续地扩散到产品的各个方面或者部件。但这怎么改变错配呢?格力解决错配是通过淡季压货和巴西设厂来获得的,明显是先解决错配才获得通用件的扩张

rache02072021-04-12 22:17

我是这样理解的:
安徽合力早年就开始异地建厂布局,而仓配一体化发展是近年开始的,这使得电动仓储叉车的需求在全国各地开花,分布较工业燃油叉车散的多。那么,若把早期的自制零部件、异地建厂比作“专用模具”,安徽合力是否是先有了“专用模具”,然后直接受益于仓配一体化发展呢?还是说,安徽合力从一开始异地建厂时,就料到了如今电动仓储叉车的需求而布局?

但无论如何,从现象上看,全国仓配一体化的仓储布局最受益的只能是已经有异地建厂的安徽合力。

所以我觉得就投资机会来看,可以是兼用转专用的深化分工,也可以是由于局限改变带来了一些机会,而这些机会直接受益那些已有专用模具的企业(其他企业还没有专用这个结构)。

就像猪瘟加速了冷鲜肉需求的暴增,而双汇最早就拥有大量火腿肠市场处理冷鲜肉边角料的结构,所以能最大最直接的受益于猪瘟政策带来的冷鲜肉市场利益。

全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