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模式 -《格力模式》读书笔记

发布于: 雪球转发:63回复:67喜欢:135

《格式模式》课题研究由广东省重点智库“华南理工大学科技革命与技术预见智库”承担,以华南理工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振刚为组长的研究课题组从2016年初至2018年9月,历经三年,开展了40多次调研活动,对格力的管理模式进行系统性的归纳总结和提炼升华。

期间,课题组多次深度访谈董明珠董事长兼总裁、黄辉执行总裁、谭建明副总裁兼总工程师、方祥建助理总裁等十多名高管、近百名中层干部和技术骨干、众多基层干部和一线员工,反复到格力研发机构和生产基地实地调研,与格力的领导和员工认真讨论什么是格力模式。

格力模式是格力人勇于创新、反复实践、不断迭代的集体智慧结晶。格力模式是格力人在过去近三十年的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套方法论体系。

董明珠董事长在该书扉页题词:格力模式是格力以缔造全球先进工业集团、成就格力百年世界品牌为愿景,坚定改变掌控未来、奋斗永无止境的信念,坚守专注主义,倡导三公三讲,遵循八严方针,以掌握核心科技、锻造完美质量为双轮驱动,通过独特的营销模式传递和提升价值,坚持自主育人、自主创新、自主生产,使命驱动价值创造,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的经营之道。

格力模式》一书由格力官方独家授权,从理念、制度、队伍、创新和组织5大基因出发,提炼出格力20项管理原则和58种方法工具;并从思想、使命、理论和实践四个层面对格力模式进行系统深入的解读。

格力模式》一书标价99元,虽然较贵,但厚达326页,内容详实,取材于格力一线实地,非那些东拼西凑、天下文章一大抄的财经读物可比。我想,该书值得每一位格力投资者读一读;我想,每一位格力投资者都不会吝惜这99元。

对于持有格力已10年的笔者来说,该书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不为人知、鲜活的案例还是太少,书中所举案例大多已为格力长期投资者所知晓。不过,该书中格力研发国际化、设计通用化、制造精益化、量产自动化、质控全员化的持续创新,格力内部经营管理的信息化、精细化的实例还是让笔者眼前一亮。

好吧,记一些笔记如下,比较杂乱:

1、格力独特的发展路径:

20世纪90年代初,在国内商品供不应求的年代,格力却下大力气强化质量管理,如设立行业唯一的筛选分厂保障物料采购质量等。

20世纪90年代末,在国内同行企业进军汽车等新领域、寻求多元化发展的时候,格力却选择专注于单一空调领域,进行深耕细作。

21世纪初,在国内很多制造企业仍在强调“引进国外技术”进行模仿复制时,格力已经意识到核心技术是买不到的,开始走向坚持自主创新、掌握核心科技的道路。

如今,格力依托自身在制造业近30年的市场深耕和技术沉淀,开展多元化转型,从专注空调主业转向全面布局智能家居、智能制造和新能源产业等领域,力争实现从“格力电器”向“格力电气”的转变,逐步自主建立起电气工业体系。

2、格力大厅镌刻着:一个没有创新的企业是没有灵魂的企业,一个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是没有脊梁的企业,一个没有精品的企业是没有未来的企业。

3、公开透明,格力首先从干部的办公室透明做起。我们在考察参观时发现,格力绝大多数部门、研究院、工厂、分公司的领导办公室都是透明的。

4、八严方针:严格的制度、严谨的设计、严肃的工艺、严厉的标准、严密的服务、严明的教育、严正的考核、严重的处罚。

5、格力发展历经三个显著转变,实现三个重要跨越:

由应用研究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举,由专注空调产业到全面布局空调、智能装备制造和新能源产业,由完全自主创新到建立完全自主可控的开放式创新生态圈的显著转变。

实现由多点突破到全面提升、由追赶并跑到超越领先、由格力电器格力电气的三个重要跨越。

6、格力近年来获奖情况:

2012年,格力电器《变频空调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应用》项目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2014年,格力电器与东南大学联合申报的《夏热冬冷地区建筑冷热湿一体化高效处理技术与装备》项目荣获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

2015年,格力电器《基于掌握核心科技的自主创新工程体系建设》项目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2015年,格力电器凭借“T9全面质量控制模式的构建与实施”项目获得2014年度中国质量协会质量技术奖一等奖。

2015年,格力电器双级高效永磁同步变频离心式冷水机组研究、国家标准低环境温度空气源多联式热泵(空调)机组的制定两个项目分别荣获第七届中国制冷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2017年,格力电器凭借“格力自主创新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成果荣获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2017年,格力电器的“让世界爱上中国造”格力“完美质量”管理模式成果获得第三届中国质量奖。

8、格力开展以我为主的开放式创新,与4000余家供应商、经销商、同行企业以及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保持长期合作关系。

9、格力始终把基础建设作为发展要务,以全面信息化不断促进企业管理的及时、精准和高效;以标准化战略推动持续改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不断优化组织架构,从而增强高层的决策力和基层的执行力,提升整个企业的运作效率。

10、格力的成功是近30年如一日狠抓质量的结果。在精品战略的指导下,格力的质量管理经历了从早期自觉萌发质量管理意识,到建立质量管理机制,再到构建质量控制体系的阶梯跃升。

1991年,格力成立了“质量宪兵队”。

1994年,格力提出“精品战略”。

1995年,格力建立了“筛选分厂”。

1995年至2003年,发布了“总经理12条禁令”、“总经理14条禁令”。

1999年,格力全面推行“零缺陷”工程

2002年,格力启动了“六西格码管理工程”。

2006年,格力提出了“八严方针”。

2012年,格力提出以“标准管控”来替代“由人管控”,构建和实施了格力T9全面质量管理体系,首创格力质量管控方法:质量技术创新循环D-CTFP,将顾客与结果导向的倒逼思想应用到质量管理的实践中。

11、目前,格力自主研发的自动化产品覆盖了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自动化设备等10多个领域,拥有超百种规格产品和近百项专利技术,不仅促进了格力自身自动化水平与生产效率的提升,更关键的是面向市场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自动化解决方案。

12、格力的科技进步奖包括科技创新奖、技术工艺奖、管理创新奖3大类12小项,最高奖奖金超过100万元。

13、2012年格力提出自动化发展规划后,格力内部就是否沿循在空调领域的做法走自主研发道路开展了讨论。反对者认为智能装备仅作为实现生产自动化的基本工具,可直接从市场购买,无须额外投入资金研发。直到同年格力开始对生产线开展升级改造,需要从日本进口一批注塑机械手。格力请求对方开放一个接口,但是日本企业提出每开放一个接口要加收2万元的接口费。格力意识到,无论是在空调领域,还是在智能装备领域,要想不受制于人,只能走自主研发道路。经过深思熟虑,格力锁定了工业机器人和机床装备两大领域,力争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在完成自身制造系统转型升级的同时,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一批高端装备。

目前,格力智能装备产品覆盖伺服机械手、工业机器人、智能仓储装备、智能检测、换热器专用机床设备、无人自动化生产线体、数控机床等10多个领域,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14、格力内部有句流传许久的话:就像阳光是世界上最好的防腐剂一样,最科学的管理方法就是公开透明。

董明珠多次强调:可以在台上拿一百万,绝对不允许在台下拿一分钱。格力鼓励员工通过合法、合乎企业制度要求、合乎道德要求的途径获取个人利益,绝不允许建立在损害企业利益基础之上的个人利益获取。

15、格力精细化的制度设置举例:在格力珠海总部,就连办公楼楼道里的每一个电灯开关旁,都张贴着一张张责任表,详细明确地安排具体人员负责按照特定时间节点去开关电灯,以节约用电,控制费用。

16、格力强调,无需售后的服务才是最好的服务。

格力各生产分厂的厂长办公室都设在车间里面。

格力建设了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实操训练基地和质量意识教育基地,模拟一线生产流程,新员工需要在分厂、质控单位和工艺单位三方验收之后才被分到各分厂。

17、格力的创新驱动力来源于格力“一心二链三基四有”的自主创新工程体系,质量驱动力来源于格力“一核四纵五横”的全面质量管理控制体系。

在格力,创新三部曲和质控四重奏是格力企业家智慧的结晶,也是指导全体员工开展工作的源方法。

创新三部曲:三新导向、三现原则、三项步骤。

三新导向是价值观:新问题、新方法、新成绩;

三现原则是态度:现时、现地、现人;

三项步骤是行动:观察、灵感、实验。

质控四重奏(质量技术创新循环D-CTFP),强调闭环管理的重要性,将顾客与结果导向的倒逼思想应用到质量管理的实践中,提出质量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建立顾客需求引领、检测技术驱动、失效机理研究、过程系统优化的质量问题闭环管理方法,推动质量问题得到持续改善。

18、格力销往全球的空调中,有近100万台风冷多联机空调安装了GPRS通信模块,目前已收集了大量空调运行数据。依托大数据技术,格力实现了对这些多联机空调设备的位置、运行状态、安装调试、故障数据的采集,从而对客户购买产品的适用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对产品故障进行及时处理与分析,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便捷的使用体验。

19、经过多年自主研发,格力掌握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质量检测技术,形成了行业领先的质量检测技术体系:加速寿命检测技术、入厂快速测试技术和可靠性测试技术等。目前,格力已获得了200多项检测方法方面的专利授权。

20、某次格力出口海外的一批货被客户投诉存在外包装印刷字体褪色的情况。经过实地调查,格力工作人员发现原来是空调在港口存放以及海运的过程中,遭到太阳暴晒,从而导致包装上商标的褪色。为此,格力专门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研究油墨在暴晒下褪色的内在机理和解决措施,最终开发出了一种防褪色的印刷油墨,解决了这一问题。

21、格力的创新平台可归纳为集成平台、职能平台和业务平台三大类。

格力的集成平台包括空调设备及系统运行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节能环保制冷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等,集成平台的搭建为格力顺利开展基础技术、前沿技术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格力的职能平台包括知识平台、行政平台和信息平台,这三类平台均渗透于产品研发过程的每一个阶段,为格力开展知识沉淀与管理、综合事务管理、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等提供了基础保障。

格力的业务平台包括基础研发平台、产品开发平台、工程平台扣质量控制平台。这四类平台涉及从产品创意产生到项目立项、技术预研、产品设计与开发、产品测试与验证、产品发布与售前售后技术服务支持的各个方面。每一类平台都为产品开发流程中的某一个环节提供具体的技术支持。格力的业务平台贯穿研发活动的全流程,为格力进行产品设计与开发、质量管控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截止2017年底,格力获批建设了1个空调设备及系统运行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节能环保制冷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和1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这些实验室及技术中心均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格力成为我国家电行业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获国家科技部同意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企业。此外,格力还拥有制冷技术研究院、机电技术研究院、家电技术研究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新能源环境技术研究院、健康技术研究院、通信技术研究院等12大研究院,建有72个研究所、727个先进实验室,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研发平台。

22、2015年,格力成功获批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此后每年都有十多个研究课题向社会开放,使得格力在研发机制上逐渐成为一个开放性的学习型组织。

格力“全员合理化建议平台”手机应用软件。

23、格力搭建知识管理平台,鼓励员工把平时研发和创新过程中的失败或成功的经验梳理出来,上传到平台,再由格力进行集中管理,方便员工随时、及时地分享和获取学习资源,帮助员工分享知识、积累知识,进而创造知识。

格力目前构建了由业务性、经验性、理论性知识组成的格力知识库。比如,格力会将研发、采购、生产等所有相关的作业指导书录入知识库。格力人可根据需要在知识库中搜寻作业指导书,只要按该指导书操作步骤,即可得到相应的指导结果。又如,格力每完成一项新产品的开发,相应的技术标准会归入技术标准平台。如果格力要开发一个新的空调产品,技术人员会先从技术标准平台中搜寻,确定是否有相应的标准。又如,在产品开发或生产制造中会出现某些零部件失效、失灵和出现故障等问题,格力技术人员会针对问题进行分析并形成失效案例,每一失效案例都有相应的分析报告,对问题解决的方法进行经验总结,这此案例及报告都系统化、体系化地纳入格力知识库中,作为今后解决相关研发设计问题的参考依据,避免问题的再次发生。

格力向全体员工免费开放所有实验室。任何一位员工,只要理由充分,向实验室主管提交申请,就能够免费使用实验室设备。

24、格力对研发项目过程制定了严格的“五方提出”“三层论证”、“四道评审”机制,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

一个健全的研发体系少不了人才、平台与机制,这三个要素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25、为优化知识产权管理,格力于2016年上半年将原隶属于科管部的知识产权室独立为知识产权办公室,将知识产权管理业务从单一的专利管理延伸至创新管理和知识产权资产管理,开展企业知识产权运营事务,提供企业专利资产价值。

在优化知识产权管理的具体过程中,知识产权办公室搭建并健全了知识产权管理平台。这些平台包括:全流程专利管理平台、科技创新平台、技术沉淀平台。

26、格力建立了一套基于错误管理的知识平台体系,而研发台账纠错系统是其关键组成部分。

格力执行总裁黄辉介绍,格力要求研发人员在创新实践活动中时刻总结经验和教训,并以文本形式记录下来形成显性知识,使得研发经验教训不会因为员工的转岗或离职而流失。

当一个岗位的新员工进行某项新的研发工作时,知识管理系统会智能化地将之前负责这项工作的员工的个人经验总结推送给他,从而帮助其避免前人曾经犯过的错误。即使出错,也能迅速识别错误,有效、协调地处理错误。这个系统显著地提高了格力产品研发的质量和效率。

27、格力于1997年便已全面推广应用自行设计开发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实现了公司在生产、物流、销售、财务等管理领域的联网。目前,格力大力推行生产自动化、信息化建设,努力向智能制造发展,逐步实现了产品生产流程的实时质量管控。

格力建立了首批来料、型式试验、全检等程序化的系统自动质量检验模式,根据物料种类的差异选择特定的检验模式,快速有效地实现对物料质量的程序化检验。

格力通过物流编码化管理,能够对零部件质量问题进行反向追责,向供应商寻求相应的赔偿,并及时要求供应商开展针对性质量整改。

格力研发出生产过程智能测试终端设备,能够对生产过程测试数据进行网络化收集和智能化管理,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牢、自动检测、异常预警等功能,例如能够对生产线上装配的零件进行识别防错。

格力开发了产品自动检测设备,结合移动通信技术,实现对空调成品的在线智能检测、异常自动判定和故障数据分析。被测机器的各项运行参数被采集并传输到工业云平台,云平台通过调取数据库内同型号机器在相同工况下的各项运行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快速准确地得出被测机器的测试结果,从而形成一整套自动化整机测试系统。流式数据经过云平台的进一步汇总、分析、归类,最终在数据库里进行备案。该系统解决了传统人工测试一致性差、数据无法追溯的问题,有效保证了空调整机测试的可靠性。

28、格力于1998实行标准电子网络化管理,于2004年、2007年分别组建标准化技术管理委员会和标准管理部,于2010-2011年,格力开展先进标准体系建设试点项目,成为广东省首个通过验收的“先进标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

2013年,格力标准管理部划归董事长直接管辖,标准化工作上升到战略高度。格力将标准化作为工作重点写入公司战略目标管理的关键绩效货票中。

2015年,格力标准管理部主导开展了信息化项目-研发及标准化管理平台,主要以信息流与数据流两条主线贯穿产品研发的整个过程。通过研发及标准化管理平台的统一管理,格力成功将隐性知识沉淀为企业标准,避免了隐性知识的流失。

目前,格力已经将70%的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转化为各类标准,包括2次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次国家技术发明奖、24项国际领先技术在内的重大科技成果。

格力积极参加标准化组织,目前已参与国内外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标准化组织61个。

截止2016年底,格力共主导国际标准3项,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69项,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52个,完成重要标准化研究项目1200多项。

29、2010年起,格力加快工艺仿真平台、系统仿真软件的研发进度,在设计环节使用了大量的仿真软件,帮助开发人员在虚拟环境中进行高效率的设计活动。

2015年,格力向工信部申报“空调行业全流程协同智能制造新模式”项目并成功获批,2017年长沙格力获批2017年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两个项目明确指出格力要打造全面的空调行业智能制造管控平台和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实现生产制造的智能高效。

在格力看来,智能制造不只是把机器人引入生产线,用机器换人。智能制造的目的也不仅是减少人工成本,而是在于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在于信息平台集成化、车间网络化、生产自动化。通过高度的“三化”,最终实现对庞大的生产系统的有效管理,全面提升生产管理水平和生产质量。

30、自实施标准化战略以来,格力不断加强通用化研究。自2013年,格力对公司物料和成品进行了大规模的精简,公司的产品设计通用化水平有了较大提升。

2014年,格力建立公司级产品颜色规划小组,专门承担产品外观颜色年度规划的发布、选型标准和通用化控制标准的制定修订。通过对注塑、钣金喷涂颜色实施通用化管理,有效地解决了产品外观颜色不统一、难管理的问题,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

2015年,格力继续开展“颜色管理体系规划”工作,将空调及生活电器颜色系统合二为一,优化公司产品外观颜色管理体系,对相关生产工艺进行重新梳理,有效避免了因不同工艺带来的产品颜色色差问题。

31、格力目前拥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企业标准1万多份,标准覆盖产品的设计、采购、工艺、检验、安装服务等过程,为格力开展全价值流程质量管控提供了依据。

以家用空调产品检验标准为例,截至2016年底,格力制定了1582项严于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检测检验项目,其中零部件检验标准1402项、整机检验标准180项。

32、格力始终坚持企业标准严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甚至国际标准。

如,在低温制热上,国际标准是-7°C,但格力标准是-15°C。

如,按照国家和国际标准,一般空调可针对最高气温43°C来设计,而格力标准却提升至52°C,满足了极高温地区的制冷需求。

如,国家标准,电容在表面70°C的情况下正常运行600小时就为合格,而格力标准却为2000小时。

33、格力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研发设计系统、供应链协同系统、生产集成控制系统、售后服务信息平台等。格力通过建设大数据中心、工业云平台,实时收集、持续更新价值创造各环节的生产信息,打通质量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孤岛”,开展数据挖掘和深度学习,实现实时监控质量过程、快速响应质量问题、广泛收集质量数据、深度分析失效机理,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进行有效质量管控的目的。

34、格力设置了一系列评价指标对供应商进行全方位的审核及评价,进而选择符合格力文化与发展理念的供应商,与之成为长久的合作伙伴。

格力通过向供应商推广格力的技术标准,格力提升了供应商供货质量和技术水平。

除了将标准对外输出,格力积极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些先进设备,按照市场运作的模式,向供应商推广,让其具备先进的检测能力,以确保供应商产品质量可控和满足格力的采购标准,最终达到供应商与格力的双赢。如,格力向供应商输出其自主研发的真空绕阻检测设备,此后,因漆包线老化造成的故障便很少发生。

35、2011年底,格力对物料进行抽查审计时现,仅某种螺钉,一年就损耗了330多万元。而格力每天要生产成百上千个订单,上百种机型,使用物料多达5万多种。

为此,格力针对物料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坚持成品和物料一一对应的生产物料定额管理思想,实现产品入库数量与物料消耗数量“零差异”的目标。通过齐套排产、定额拣选配送和落地反冲结算三举措同步使用的方法,格力消除了物料浪费的瓶颈。

据统计,2013年公司物料实际耗用与标准耗用金额差异率为0.1%,较2011年下降了89.9%,生产物料闭环管理取得良好的成效。

2015年,格力的“家电制造企业基于综合信息平台的生产物料闭环管理”项目(格力内部将其项目简称为“定额领料与落地反冲”)获得第二十一届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

36、除了在外部物料上进行优化布局,格力随处可见的“垂直物流”也是格力人智慧的结晶。受早期场地面积影响,珠海总部生产车间只能向空中发展。针对物料要在不同楼层之间进行转运的情况,格力采用“垂直物流”的方式进行生产流程的优化。

预装部件、分拣物料,通过输送链或皮带线直配到岗,大型部件则通过空中传送到岗或者通过工装车来料,减少二次仓储、二次分拣。物料从底层仓储区分拣之后通过AGV智能小车自动转运到各生产线,而物料的分装通过格力自主开发的机器人完成。

借鉴了珠海总部的经验,格力根据实地情况对其他生产基地建设从选址、规划和设计开始,围绕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的目标对工厂进行布局。郑州工厂经过整体规划,真正实现物料从配送到成品出库“一个流”,地面无物流车辆转运,依靠传送链和地下隧道,实现内部自制件以空中和地下物料的方式将零件直接传送。

37、格力于2006年引入制造执行系统MES,于2017年导入高速排产系统APS,使得生产计划部能直接将生产作业计划下发到车间,实现车间作业计划的自动排产,极大减轻了分厂的排产决策压力。在信息系统的协助下,分厂得以集中精力来履行监督、考核、培训和协调职能,使得车间管理及作业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

格力还大力引进先进信息物理系统CPS、过程执行系统PCS、智能装备等技术实现制造自动化,使生产设备能够自动分析、判断、调整、生产,直至最后的产品完成,这极大地提升了车间执行力。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苗乡侗寨多姿多彩”。

二〇一九年三月十七日星期日

$格力电器(SZ000651)$ 

@今日话题 @今日头条 

@mbzsd @闲来一坐s话投资 @股灾亲历者 @股民张生 @凡夫俗子euvbrv 

精彩讨论

存股2019-03-23 21:45

格力大厅镌刻着:一个没有创新的企业是没有灵魂的企业,一个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是没有脊梁的企业,一个没有精品的企业是没有未来的企业。

全部讨论

封神西装2019-10-02 17:34

转发,虽然我很早买了,也读了  但是没做笔记$

苗乡侗寨多姿多彩2019-10-02 17:26

本人孤陋寡闻,要请各位指点。

股民张生2019-04-01 15:30

谢谢

Lorge2019-04-01 14:04

张大,阿里收购格力5%股份,你要大发了

闲来一坐s话投资2019-03-30 20:00

我感觉理性的东西多些,而活生生的具体实例素材还是少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