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那么多道理,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23回复:27喜欢:38

很多人看了一本书、听了一堂课或者喝了一碗大补“鸡汤”,于是恍然大悟,决定改变,顺手还发了条朋友圈:努力遇见更好的自己。

结果到最后,生活照旧,人生轨迹依然按过往的惯性在滑行,没有改变。

工作中,公司花钱给员工上课培训,是期望员工通过这几天甚至几周的时间,能掌握新方法应用到工作中去,给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

可是现实是,培训之后,绝大多数员工真正发生的改变很少。

这也难怪经常有人发出感叹:“知道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好像真是这么一回事,那么怎么来解释这个现象呢?

一、人人都是“认知吝啬鬼”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

大脑在使用认知资源时极为吝啬,喜欢在认知过程中会尽力寻找捷径,并通过“认知捷径”来完成对不确定性事物的判断与决策,我们简称之为“认知吝啬鬼”。

现实生活中,人们都是“认知吝啬鬼”。人们为了尽力保存自己的认知能量,往往只思考他们感到必要的内容,不愿思考更多。

很多时候,我们明知道自己有最重要的事做,常常会借助思维捷径,会匪夷所思的陷入当下或紧急的事,美其名曰:“我在忙”或“我实在没有时间去做所谓的最重要的事”,从而错失重要节点和机会。

这种类似鸵鸟的心态,也将我们与优秀之间划了一道鸿沟。

二、认知负荷

人们知道太多的道理,会有“认知负荷”。

什么是认知负荷?

就是当人们接受了过多的信息、过多的选择的时候,会不堪重负,形成某种压力。

这种负荷越严重,人们就越容易冲动选择,宁可选择容易感知的东西,即使有时候这东西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

换句话说,当我们知道那么多道理,注意力就会被过度分散,由于认知负荷,我们宁可选择那些容易理解的道理,哪怕这些道理并不是少数对我们人生有重大影响的道理。

道理知道的越多,就越不知道如何取舍。根据二八法则,真正重要的信息是少数,舍去大多数影响有限的道理。

比如现在我们都有微信,微信里有各种各样微信群,本来微信群的群提醒是通知用户有新信息,不要忽略,是个好事儿吧。可实际上,这种提醒并没有解决信息漏掉的问题。

为啥?

因为信息太过泛滥,导致了人们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所以,很多群的新信息我们根本应付不来。这就是认知负荷过重的表现。

三、不愿走出舒适区

心里清楚道理讲的对,应该按照道理指引的方向去实践、去运用、去完善,去融入到自己的认知系统中去,却没有自制力去改变自己。

因为人们对未知领域、不熟悉的事物往往表现出畏难情绪,甚至还没有跨出第一步,就已经在心里被拒绝了。

可以说,“习惯性拒绝新事物,不愿走出舒适区”是一种常态。

越成功的人越喜欢尝试新事物。

李嘉诚已90岁高龄,但他对新技术的了解,并不逊于年轻人。他以前看新闻喜欢纸质版,ipad出来后,就只看电子版了。他用的是苹果电脑,苹果手机,连投资项目中,都不乏Facebook、Skype、Siri等年轻科技团队,他说害怕自己“落伍了”。

那些习惯性拒绝新事物的人,永远只能看到眼前,活在眼下,无法拥抱未来。

因为陌生的未来,了解要花时间,尝试要花精力,可能还存在风险。而熟悉的当下,最安心舒服。

而事实是,那些曾质疑蒸汽机的人,后来都抛弃了马车;那些曾抵触互联网的专家,现在早已离不开它。

四、不够聚焦,不够通透

喜马拉雅App上听音频,买投资书来看,上培训班等,不停地接收新知识。

我们总是习惯性地不断获取新知识,因为获取新知识要比应用已有的知识有趣得多。

我们往往只看到学习新东西带来的那种收获感,忽略了花时间去对已有知识重复学习,这个带来的价值更大。每次重复或练习带来的理解和认知是完全不一样的,对知识会有更深入的认知和理解,“温故而知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把精力集中在少数几件关键事情上,重复学习那些真正重要而精华的知识,一次一次地反复重复。

“知道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原因之一恰恰就是在于知道得太多,学的太粗糙,我们需要的是知道得更少但更深入。

仅仅停留在知道层面,不知道运用道理的前提和局限,没有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起来,建构起系统的思维模型。理解得不到位,执行起来就不容易做好。

比如看了一篇文章,发现很有帮助,反复多看两遍,如果有相关的书籍讲这方面内容,最好买来这本书再反复看,在这知识点上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还可以将自己学到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写成文章,与大家交流,取长补短,来发现自己的思维的漏洞和盲点。

只有花时间持续地专注在已经知道的知识上,重复深入地理解,才能真正理解这个知识背后的道理是什么。

五、缺少跟进

如果说花一倍的时间来学习,在跟进上面你要花十倍的精力和时间。

可是哪个公司、哪个人会在培训学习之后,仍然投入大量的精力来跟踪大家对这个知识理解到位了吗?在执行中有什么问题吗?需要什么样的支持吗?

没有。

我们期望是:上完课、上完培训,参加完互动式的体验,跟老师做完积极的互动之后,就完事了,生活就会改变,效果就会出来。

不是这样嘛?

不管是公司还是个人,似乎都认为已经做了该做的,对自己也有交代,也能心安理得。

问题是,学习结束后,回到生活中又是日常的工作、生活环境和流程,我们很容易又回到日常状态。

想要将知识灵活运用,要及时跟进,不断跟进,这也是真正重要的,最难的。

我们大脑产生行为神经链的养成是这样的,一个神经链就是要重复地发生、重复地刺激,才能把这个通道打得更通畅,从而持续地产生一个行为。

现在你明白了吧,为什么“知道那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我们应该:

克服认知吝啬,知道得精华一点、走出舒适区,再重复地练习、挖深,有系统地跟进!

 @今日话题   

精彩讨论

全部讨论

2020-11-28 11:53

对待大道,无知无行者下;有知无行者平;有知有行者胜

2020-11-28 17:23

作者好,我好好想过这个问题。我把它归结为:知道-做到-得到。从知道到做到,需要很长时间,从做到到得到(也就是过好了这一生,也就是效果显示出来)同样需要很长时间。所以不是知道没用,是一切都需要时间。

2020-11-28 11:25

克服认知吝啬,知道得精华一点、走出舒适区,再重复地练习、挖深,有系统地跟进!

2020-11-28 11:22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知与行!

2020-11-28 11:07

只有花时间持续地专注在已经知道的知识上,重复深入地理解,才能真正理解这个知识背后的道理是什么。

2020-11-28 11:06

把精力集中在少数几件关键事情上,重复学习那些真正重要而精华的知识,一次一次地反复重复。

2020-11-28 10:10

散户,注定会看一辈子K线

2020-11-28 09:01

公众号是啥?

2020-11-27 23:42

耽搁了好久,终于加入老师们推办的读书圈啦!
李录的书中有一句话,“不同的知识会相互累积,产生复利效应,就像你的财富一样。事实上,知识产生复利的速度比财富更快。”
让我们来个知识大爆炸吧!

2020-11-27 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