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基金】怎么看待“史上最牛私募”?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2喜欢:2

今天来蹭个热点。

昨天私募圈有个报道《史上"最牛私募"出炉!赵军、林利军、…,2000亿大佬们入股,刚完成备案,要干什么大事?”》,点开一看,已经10万+的阅读量,看来大家对这个新生模式都很好奇,所以,聊聊。

事儿其实很简单——几个人以个人名义出资参与了一个新成立的证券私募的股权。但大家关注的重点是:出资的这几个人都是已经成名的二级市场江湖大佬,而公司的创始人也是原来券商界叱咤风云的高管。强强联手,了不得!

中国的私募基金,最早基本都是由明星公募基金经理和草根炒股大拿创办的,而随着行业的渐进,其实这几年已经出现了各种各样丰富背景的股东。

比如去年名噪一时的高瓴旗下二级平台——有多少人是因为“高瓴”和“张磊”而参与购买,而又有多少人能记住”礼仁“这个名字?高瓴之后,还有很多一级市场的知名玩家摩拳擦掌,纷纷对二级私募这个领域虎视眈眈。

比如最近几年越来越多如雷贯耳的海外对冲基金来国内注册私募公司——桥水中国、富达中国、贝莱德中国……

这些其实都是同行入股同行的例子。

只不过,一个是从一级入股二级,另一个是海外入股国内,似乎还是有些跨度。而这次,是二级入股二级,更直接了。

一般读者可能还是不明就里,这哪里奇怪了?干脆打个比方吧,假设马云现在牵头成立一个新快递公司(权且叫做马爸爸快递),然后顺丰圆通中通的老大们纷纷入股这家快递公司,元芳你怎么看?

元芳:“爸爸是要干掉顺丰吗?”

元芳:“爸爸要是要把阿里的单子都吃了么,跟圆通有竞争关系吗?”

元芳:“还敢买中通的股票吗,万一中通和爸爸相互串通,单子给来给去怎么办?”

元芳:“爸爸要是做不起来,那顺丰老大入股岂不是很丢人?”

……

那么,做得比较成功的同行再入股同行的公司,放在私募证券投资这个领域,合理性在哪里,观察点又在哪里?(第三视角,以下仅为个人猜测和分析)


合理性一:管理能力优势

做证券投资的私募,都是有管理规模边界的,这个边界,主要来自于两方面的限制,一方面是策略自身的限制,另外一方面则是人员管理能力的限制。前者很好理解,是直接影响;后者则是间接影响,即规模大了需要的研究员人数多了,人数多了如果管理不好就会对业绩造成负面影响。

其实很多业内朋友评价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都会用一个词:惨不忍睹。做投资跟做管理需要的秉性完全不同,投资需要逆人性,管理需要顺人性,想把这两者完美结合实在太难了,所以很多私募发展的瓶颈就在此。甚至可以说,从宏观上来看,管理能力的缺乏已经成为中国私募行业的普遍、重要制约因素。

而券商大佬恰恰长处就在此,你想啊,管那么大的证券公司,几千几万人,几千几万亿规模,那么多业务条线都管的妥妥的,几十人的小私募哪在话下~~~

所以,以前的模式是,投资的人是老大,但管理能力有欠缺。

新的模式是,管理是最外面的罩子,里面才是投资。管理做得好,何愁靠谱的投资经理不会被招致麾下?


合理性二:资源整合能力优势

其实跟管理能力有点相似,资源整合能力也是做投资出身的人不太具备的优势。

比如招兵买马,持续招聘到公司发展需要的人才;比如市场业务,渠道和机构合作,怎么才能合作的更顺畅效率更高;比如品牌和运营管理,比如IT系统建设……

这些相对投资来说都没那么重要,但对一家具有不错投资业绩基础、需要更上层楼,要服务更大规模的市场需求的知名公司来说,这些如果做不好,公司就做不大,做不长。

这些能力一般都是投资出身的人不具备的,其实更严重的是,做投资的人心里总会觉得,这些事儿都不重要——确实没那么重要,但如果老板心里真觉得他们一点都不重要,那就麻烦了。

金融比拼的不就是资源整合能力么?长期谁能够把各种资源整合在一起,谁就能活的好,股票只是载体罢了。


合理性三:FOF先行,平台为矢

虽然新公司跟股东的公司都是证券类私募,但其实业务模式上也还是可能有区分度的。

这些股东大佬的公司都是直接投股票的,而新的公司,有可能是会选择FOF为初始的主要业务方向。FOF就是基金中的基金,也就是说,新公司的主营业务,跟股东大佬们的公司干的事儿,并不完全一致,只是有点上下游的关系罢了。

还拿马爸爸举例子,新公司就好比一个快递领域内的专业猎头,到处看行业里面的成长型公司,谁做得好,我就投谁,我们大佬当伯乐,找千里马那还不是一找一个准?

不过我相信,fof产品的基础打好之后,这个公司大概率会向平台方向发展,因为这是创始团队的优势所在,国内还很缺乏能够做的很好的平台型私募,来满足日益增长和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观察点一:如何防范利益冲突?

不管新公司是做FOF还是直接做股票投资,不可避免都会涉及一个问题,跟股东公司的利益冲突怎么避免?

FOF的被投基金可能会想,如果我的投资信息给了你,是不是你的股东就能看到我的投资信息了?我买什么股票让大佬知道了,不好吧……

直接做股票投资的话,客户可能会想,你的股票是不是股东大佬们给你推的?你们之间不会有相互接盘的关系吧……

大佬们公司的原有客户也可能会想,大佬啊,我把钱交给你是希望你专心管好你公司的产品,你又去投别的公司,精力会被分散吗,还能专心为我服务吗……


观察点二:如何证明独立性?

对于FOF业务来说,客观独立性是首要前提。

就像公募基金试点设立投顾子公司,开展FOF业务,大家其实不担心团队专业性的问题,但会担心,你在做FOF的过程中,会不会优先考虑你的母公司的利益,并不是本着客观科学的原则来全市场选择基金,而是对母公司的产品予以倾斜?甚至说,为了一些特殊的目的(比如可能帮忙增加一些迷你基金的规模)而视投资者利益于不顾?

今天这个模式也一样,市场一定会担心,你的FOF产品在全市场私募产品和股东大佬管理的产品之间做比较和选择的时候,能做到一视同仁么?


观察点三:做的起来么?

毕竟,这样的模式在国内还是新生事物,中国的财富管理浪潮大趋势虽然还一眼望不到边,但其实公私募的内部竞争已经是非常激烈,市场还没有太多的耐心去给很多新公司很长的时间去证明自己,FOF这个领域更是如此,几乎每个财富和资管机构都有自己的FOF业务,第三方独立FOF想要得到渠道的大力支持,挺难的。

虽然理论上未来很多优秀的投资人员最佳的选择就是挂在一个好的平台下面做投资,这样才能实现投资和管理的专业能力剥离,实现效率最大化。但是,毕竟投资经理的一大特点就是自信,几乎没有人会觉得自己独立开一个公司搞不定,多数人的想法都是,投资那么难我都没问题,我自己开个私募,有啥难的?这个南墙,就让他们撞去吧……可能随着行业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撞了墙,就知道回头了。


挺有意思的,马爸爸快递,会不会速度更快,价格更低?

我们,都是观察者。希望新的模式能够不断涌现,好的私募公司越来越多,越来越长久。


 @今日话题   

全部讨论

2021-01-15 10:31

用简单易懂的比喻把这两天关注度非常高的私募大佬联合创业的事情讲明白了,笔者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