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套壳”割韭菜,是谁在制造AI焦虑?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本文转载于央视网)

自2022年11月ChatGPT问世以来,国内厂商加快研发节奏,纷纷推出大模型产品,拉开“百模大战”的序幕。然而,随着AI大模型领域的迅速扩张,国内市场涌现出大量用套壳和拼装方式构建的模型。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兴起催生了培训课程的热潮,让很多人笼罩在一种技术焦虑中,想要成为能驾驭AI的人。

那么,在这波AI大模型浪潮的背后,到底什么才是真相?记者试图揭开这轮AI热背后的隐秘角落。

打开浏览器,搜索“套壳AI产品”,你会看到这样的内容:首先是GPT4.0、Midjourney中文版、AI Sora视频创作等各类“套壳”应用层出不穷。

阿里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袁媛:“套壳模型,它可能占了百模甚至两百模当中一个不小的比例。”

或者是“套壳冒充骗钱?”“AI套壳公司还能活多久”“购买国内套壳AI是不是智商税”等关于“套壳”AI产品的各种讨论。你还会发现:国内某些厂商也陷入了疑似套壳与被套壳的争议之中。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不能够这样急功近利,快速地要求变现,快速地要出成绩。”

智谱AI CEO张鹏:“就技术层面上,如果你输了这个,很有可能是全盘皆输。”

套壳AI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今年初,上海市场监管部门公布了一起ChatGPT的商业混淆案。某科技公司在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期间运营了一个名为“ChatGPT在线”的微信公众号,其头像高度类似OpenAI官方LOGO,并以9.9元对话20次的价格吸引用户付费体验。短短两个月,公众号迅速吸粉实现营业额超过12万元。经调查,这家公司只是调用了OpenAI的API接口,并不能提供ChatGPT的原生服务。目前,类似的“套壳”应用仍然在国内市场不断涌现。

王鹏:“一些企业和团队,他们开发了所谓的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的产品,但实际上用的是国内和国外一些开源的底层技术。”

自2022年11月ChatGPT问世以来,国内厂商加快研发节奏,纷纷发布了大模型产品,拉开“百模大战”的序幕。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AI大模型行业市场规模为147亿元,预计2024年将增长至216亿元。

袁媛:“套壳模型,它可能占了百模甚至两百模当中一个不小的比例。我觉得一部分它其实只是一个应用的中间形态,是很多人拿开源模型去做了试错和尝试,用于解决自己的问题,但是可能有一些把它称为一个模型,造成了公众心目中的一些混淆。”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院长薛澜教授最近在演讲中指出,现在国内有超过130个大模型,如果单从量上讲进步很大,但实际上有不少是用套壳和拼装的方式构建的。而且算力也被“卡脖子”了。

北京时间2024年3月30日凌晨,美国政府再次升级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措施,全面限制英伟达AMD以及更多更先进AI芯片和半导体设备向中国销售。但目前华为海思、寒武纪、平头哥、壁仞科技、百度昆仑芯、燧原科技、海光等国内GPU厂商均已经推出用于训练、推理场景的算力芯片,已基本满足大规模使用条件。

张鹏:“首先我们承认说这件事情的起源,它来自于国外,来自于美国,来自于像OpenAI这样世界顶级的机构。那当前国内和国外之间是存在着一定差距的,毕竟我们起步稍晚一些。”

有人说,“套壳”AI产品是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创业策略。对于国内一些初创团队来说,以“套壳”的形式进入AI市场,短期内或许能迅速收获一波红利。但是大浪淘沙后呢?

Artefacts创始人兼CEO和小雅:“我觉得作为创业公司去做的,不是去死磕说我一定要做模型。而是说我们要具备去识别什么样的模型,知道它背后的技术原理以及怎么去应用。”

王鹏:“人工智能的这种创新创业和研发,不能够这样急功近利,快速地要求变现,快速地要出成绩。”

每当新技术出现,培训类的课程总是率先割韭菜。最典型的例子,Sora火了,卖课的赚疯了。清华博士李一舟“套壳”多个模型制作一套集合产品,199元的课仅在单个社交平台就有近5000万的成交额。而卖课之所以火爆,是因为很多人都笼罩在一种技术焦虑中,想要成为能驾驭AI的人。

袁媛:“(我们)其实是应该向公众去提供更多的知识,去祛魅,告诉他们技术其实是帮助大家的,而不是说影响大家的生活的。”

从长远来看,国内AI企业只有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才有可能实现自主可控、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径。如果不能突破底层核心技术,那么所谓的繁荣可能就变成了一种虚假繁荣。

张鹏:“就技术层面上,如果你输了这个,很有可能是全盘皆输。我个人是认为这件事情没有什么退路,你一定要去争。你的对手越不想让你干的事情,你就越应该去干它。”

袁媛:“(AI产业)有繁荣有虚假,但虚假是过程,我相信繁荣是终态。”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