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邦股份半年报业绩回归正轨 联姻京东释放想象空间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9回复:10喜欢:0

贴上“京东”标签的德邦股份,8月24日晚间发布半年报。新东家入主之后的“成绩单”,还是有不小惊喜的。

数据说话。德邦股份上半年业实现营业收入148亿元,归母净利润9420.63万元,同比增约5倍,业绩得到显著改善。如果说德邦股份前期反复震荡波澜不惊的股价,是在忧虑未来业绩的话,那这块石头可以落地了。

另一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全面要约收购,下周即见分晓的这场无声博弈,将决定德邦股份的上市资格,而中小股东的去留决定,是当中一个最大变量。

业绩强势回升

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德邦股份原本预约在25日晚披露半年报,后来提前了一天。一般半年报延后的多见,提前的很少发生。这说明,德邦股份急于要发布成绩单,来稳定市场预期。

德邦股份今年的二级市场走势,犹如“越过山丘”。年初,公司股价上涨的分水岭就是京东发起的控制权收购方案。但到了3月下旬,由于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公司股价大幅震荡回落,加上一季报业绩出现亏损,股票维持横盘走势,交易萎靡。

股票价值的基石还是业绩。随着半年报发布,德邦业绩的阴霾逐渐消散了,行业格局与市场前景渐趋明朗。

一,快递单价修复有迹可循。政策监管稳定了快递物流市场秩序,2022年二季度开始,各家快递公司单票价格同比增速有所提升,逐渐向好。2022年二季度,德邦快递业务公斤单价同比增长1.85%,快运业务公斤单价同比上涨8.69%,从单价提升势头看,公司未来利润还会持续改善。

二,比拼服务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德邦的做法是,将末端服务能力及品质持续提升作为重要考核项,通过多种方式增强员工服务意识,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选取了菜鸟指数中的菜鸟服务项作为观测指标。2022年上半年,在行业..家主要快递公司中,服务项指标德邦快递稳居行业前列,综合排名平均位居行业第二。同时,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提升,降本增效。报告期内,“其他成本”项成本同比下降10.01%,占收入比减少0.68个百分点。

三,资本加速行业整合,强者恒强。任何一个市场化的行业,都会从分散趋向集中。运联研究院发布的《2022中国零担企业30强排行榜》数据显示,零担企业前10强的收入合计占30强总收入的比例从2017年的69.3%提升至2021年的84.9%,头部企业与尾部企业间的差距逐渐拉大,零担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马太效应愈加明显。对比成熟市场,整体来看,我国零担行业集中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与同行一比较,德邦超强的抗压能力尤其凸显。同样深耕大件快运、零担市场的安能物流,预告2022年中期亏损不超过1亿元,毛利减少约50%。今年以来,安能物流股价暴跌近7成,市值大幅下挫。

确定性在哪里?

市场短期来看是一台投票机,长期来看是一台称重机。那么,德邦股份够“分量”吗?

从电商发展轨迹来看,电商起步阶段主要依靠价值低、货物体积小的商品。随着电商的成熟和快递行业的迅猛发展,家电、家具、 建材、卫浴、酒类等价值高、体积大、非标准化外形的商品迎来了发展机遇。

作为大件市场的龙头,德邦的竞争优势十分明显。

一,德邦深耕零担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大件配送经验,在大件快递业务上具有先天基因优势及一定的协同效应。

二,德邦致力于打造前瞻性的信息平台以促进管理和业务的持续优化,锻造为核心竞争力。技术方面的合作对象包括华为、科大讯飞、思爱普等知名科技企业,近5年科技投入均超过营业收入的1.6%。

三,德邦拥有锐意进取、年富力强的管理团队。公司核心中高层管理团队在德邦的平均工作时间已超过12年。这次披露的高管人事变动公告显示,除了人力资源总监及财务总监聘用了外部人员之外,其余履新高管全部为德邦资深员工,凸显经营独立性。

从资本角度来看,京东与德邦的联姻,是最大的确定性。今年7月,相关股份交易完成交割,京东已经入主。从德邦股份高管变动的迹象看,双方的整合合作已经开始。

京东能给德邦带来什么?很多。比如,双方各模块业务在定位和能力各有侧重,且在不同业务板块具有差异化优势,能够有效协同。再如,京东物流收购德邦后,将为数智化建设、集团运营资源等方面为德邦进行赋能。

你看中我的数字化赋能、市场份额,业务资源;我看中你的大件快递网络、供应链服务能力。若经有效整合,双方未来业务可能会互相导流,让各条线更专注;更合理的分工,订单密度的提升,也带来盈利能力的提升。

都说并购容易整合难。不过,这方面似乎不用担心——京东是并购整合的老手了。根据运联智库的研究数据,2019年,跨越速递营收大约为51.5亿,2020年被京东物流收购后,2021年就大幅提升至113亿,两年时间翻了一倍多,荣列榜单第二名。

群雄逐鹿,胜者为王。可以预见的是,快递物流头部的格局,将演变成300亿级的超巨集团化竞争——顺丰系的顺丰快运、顺心捷达,与京东系的德邦快递、跨越速运、京东快运,开始形成角力对抗状态。这种巨头间的交锋,将引领行业往新的方向发展。

要约收购的变量

从市场情绪角度看,短期内最大的一个变量是全面要约收购事项。

从控制权意义上,京东已经将德邦股份纳入麾下。但不确定的是,京东本次收购触发全面要约收购义务。根据相关规则,若要约期限过后,德邦股份社会公众持股数量占总股本的比例低于10%,那么德邦股份将不再具备上市条件。

上市平台对企业融资及资本运作至关重要。尽管方案中京东曾称全面要约收购“以终止德邦股份的上市地位为目的”,但从业界的观点看,双方应该都不想因此导致德邦股份退市。

德邦股份7月29日发布的《要约收购报告书》,本次要约收购价格为13.15元/股,收购数量为2.771亿股,占已发行总股本的26.98%,要约收购期限为2022年8月2日-8月31日。颇为微妙的是,自打要约收购“窗口期”开启后,德邦股份整体成交趋于低迷,股价连续横盘,反映出投资者的犹疑态度。

其实,从上交所披露的数据看,德邦股份预受要约的数量及比例极小。截至8月24日,预受要约股份的数量约1000万股,占总股本的比例微乎其微。

中小股东会如何选择?人性复杂,要约收购的微妙之处也正在于此。按相关规定,在要约收购期限届满前3个交易日内,预受要约股东可撤回当日申报的预受要约,但不得撤回已被临时保管的预受要约。因此,要约收购的真正角力发生在最后3个交易日。

还原中小股东心理,如果冲着短线套利,若持股成本低于要约价,而要约价又高于市价,投资者接受要约的套利似乎是明智的,但如果要约价高于市价的幅度细微,考虑到缴税等成本,接受要约的真实回报可能并不大。若市价高于要约价,投资者显然是直接出售股票获利更丰,无需接受要约。

最变幻莫测的是市场之手——股价是波动的,如果盘中股价大幅低于要约价,一定有投机者买入谋求套利,便会助推股价上涨。所以理论上,德邦股价不会大幅低于要约价,而股价上涨的动力,就来自于大家对于公司未来的预期了。

所以,在最后3天前,中小股东们完全不用着急预受要约,可以静观其变。极端假设,若德邦股份退市,在两个月的期间内,京东物流会按照本次要约价格收购余股股东拟出售的余股。因此,不参与要约期间的收购,也不影响股东最后以13.15元/股的价格将股份出售给京东

个人认为,无论从过往案例还是从基本面看,德邦退市的概率是极低的,这显然也不是所有股东期望的结果。所以,长期主义者完全可以“躺平”静待花开,与时间一同见证:这宗90多亿的并购究竟会给快递业带来什么。

全部讨论

2022-08-25 13:48

2022-08-25 13:48

未来可期

2022-08-25 13:48

长期主义依旧具备确定性

2022-08-25 13:48

支持强强联合

2022-08-25 13:47

2022-08-25 13:46

未来可期

2022-08-25 13:46

德邦这次的业绩数据确实有惊喜到我,期待后续

2022-08-25 13:45

对德邦服务印象一直很好👌🏻

2022-08-25 13:43

说实话,德邦这次业绩表现还是有点小惊喜的,期待一下日后发展

2022-08-25 13:40

现在整体行业回暖,在京东暂未进场的情况下,德邦能有这个业绩确实不错,尤其二季度表现还挺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