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研究】中医服务之国医馆的崛起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22回复:13喜欢:100
摘要  |  最近的二级市场一直在寻找变革中医药行业投资机会,随着国家药改和医改的推进,产业面临大的不确定性。而目前的化药,中药注射剂等领域所涉及的股票都呈现机构低配的情况。另一方面在精准医疗去年爆炒过后,市场发现创新产业发展远远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有爆发力,技术的成熟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弱市震荡格局中,也逐渐偃旗息鼓。投资者普遍认为整个医疗板块都没有什么机会。但笔者认为,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朝阳行业,总是能带给市场希望的。最核心的出发点在于,国内广大群众的医疗和大健康需求远未得到满足。国家虽然努力通过政策改革来规范整个基本医疗制度,但推进的速度缓慢,难以覆盖到各个层面的医疗需求。被市场长期忽略的中医服务正在悄悄发生改变,国家对居民大健康的重视可能为我国纯正的中医服务的发展带来最好的时机。

 中西医之争  
学术上的争议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大家理解的中医,可能更像一种文化思辨和总结得到的传统体系,夹杂了五行阴阳的玄学之意。西医则是基于解剖学发展起来的一套系统的现代医学理论,其体系注重证据和机理的研究。实事求是的说,中药在几十年的发展以后,吸取了以西方天然药化的优势,现代中药有了长足发展,但是中医在这些年却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甚至在西医的快速发展过程中被逼入绝境。

笔者也是深受西医教育的人士,很长一段时间对中医也有明显成见。但导致中医被诟病的原因大家并没有很好地反思。说起来老祖宗传下来的中医典籍确实只能代表历史上的辉煌,跟现代医学的高度自然是不可比的。然而中医没有在“正途”上继续发扬光大,究竟是先辈们的错还是我们这代人自己的错?由中国的西药产业也可见一斑。我们在扭曲的医疗体制下,长期以药养医,脱离了医疗的本质,就算是西药,我国同样只能算规模大,但并不强。没有拿得出手的创新药,也一直是中国医药的窘境。所以最近医药联动的改革才要痛下决心提升产业水平,回归医疗本质。

中医和中药不可割离,但是在国内的医疗体系中,已经走形。以药养医的体制和药品审批规则缺失的背景下,涌现了一大批质量安全性和临床疗效不明的中成药。这些中成药鱼龙混杂,不仅在中医院,也在西医为主导的医院变成了获取利益的工具。这极大的伤害了中药产业,也让纯正统的中医蒙冤。在医院之外,由于没有规范市场,不少号称有奇效,包治百病的中医保健机构和保健品生产企业,通过电视广告,大肆推销一些名不副实的产品。也有不少中医惟利是图,充当了传统中医的摸黑手。

对人体疾病的治疗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远远看不到终点。许多疑难杂症,无论中西医都没有很好的治疗方式或者手段。而两者如果回归本源,则并非水火不容。中医在乎身体调理,疾病预后调节,甚至治未病,在防病的理念上比西医更超前,这一点作为传统医学难能可贵。西医则对具体症候实施相对严谨而且快速的解决方案,而同时不断研究疾病的形成机理,改进治疗手段。中西医在着力于治疗疾病,提高患者健康的出发点上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多层次的选择。两者在利用各自擅长的领域完全可以互相结合,共同发展。事实上,国家在战略层面上推进中西医结合,并广泛建立了许多中医药研究机构和大学,就是为了支撑中医药的长期正确发展。屠教授发现的青蒿素也正是古代传统中医药与现代西药分支——天然药物化学的结合产物,挽救了无数第三世界疟疾患者生命。

中西医这种定义并不严谨,好像只是为了分学派互相“口水战”而给予的称谓。总之,面对中医,既不能一杆子打死,也不能全盘接受,要清晰认识中医的局限,才能不断推动其发展进步。既然都是为了健康,为了给患者治病,国内现存的中西两套方法更应该各取所长,让病人获得最优的方式才是医者应当追求的目标。

 中医重定位的历史机遇  
国家对中医药的态度是明确的,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明确了中医治未病的特色,推动基本和非基本的中医服务发展。强调了中医药在养身保健,特色健康管理,康复,养老服务方面的优势。在政策上已经明确了对社会资本的放开,相对西医更有明确的政策倾向。

2015年12月通过的《中医药法(草案 )》,这个法案搁置了30多年才最终通过。立法以后的中医药将名正言顺地被纳入到中国健康产业发展中来,而同时也将依法走入正轨。

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规划提升中医服务能力,其中提到要完善基层中医服务的覆盖,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加强中医药设备配置和中医药人员配备。放宽中医药服务也已经明确,“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连锁中医医疗机构,对社会资本举办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诊所,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区域卫生发展规划不作布局限制,支持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门诊部、诊所,鼓励药品经营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农村地区的基层医疗服务改革以甘肃的中医特色医改模式为样板,已经用数据得到了卫计委领导的肯定,就像当年三明模式所代表的地区城市医改,需要在争议中引起重视。

国家最高领导层的一带一路战略,把中医药作为一个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与第三世界国家合作具有现实意义。这些国家的医疗健康的投入往往捉襟见肘,中医的性价比优势突出,所以也已经广为亚洲人接受,在文化上和经济层面上都有推进的基础。

健康事业的最高境界,也许不是药到病除,而是关注亚健康,在日常中注重身体调养,尽最大可能性减少重大疾病的发生。这部分恰是西医所欠缺的部分。国家希望推动家庭健康管理,基层医疗照护,更希望得到的结果是降低居民疾病的发生比率,否则,再多的医保投入也无济于事。许多年轻人可能因为受到西方医学影响,对中医会产生怀疑,但是目前最需要医疗健康照护的群体大部分都是根深蒂固的“中医迷”,中医的文化属性使得中医的发展根基非常牢靠。借助于中医文化体系宣扬保健理念,不仅是战略需要,也是现实的最佳策略。所以说,我们现在的中医服务已经具备了极为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中医自身也将获得最长足的发展机会。

 中医馆服务  
以公立中医院为代表的中医服务,大家会比较熟悉。然而对于大型中医院的人满为患,广受患者诟病。不少患者和医生认为,高流量高强度的中医诊疗现状使得中医服务质量大打折扣,以药养医体制使得医生注重开药,扭曲了医疗本质。与西医不同,中医更需要时间充分的望闻问切,与患者充分交流,获知病因和具体症状,再行医治方案,因此更体现服务的价值。不少国医大师都深知是药三分毒的道理,并不提倡随意开药,他们的医嘱可能会是一些食疗建议。西医更依赖于诊断设备和诊断数据,与患者的交流在逐渐被现代医学的手段所淡化。公立医院以外的中医馆根据不同的层次和定位,正在探索以体现中医服务质量与价值匹配的形式出现。以中医馆为代表的中医服务是属于院外的OTC市场,目前较少受到医保和公立医院医改的影响。

早年药店中开展医疗服务乱象丛生。在2001年12月,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严禁在药品零售企业中非法开展医疗活动的通知》,要求严禁在药品零售企业内以“坐堂医”、“义诊”、“医疗咨询”等名义非法开展医疗活动。当时对中医坐堂服务的影响很大。2007年10月,中医药管理局和卫生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药品零售企业设置中医坐堂医诊所试点工作的通知》,在深圳、石家庄、沈阳、南昌、长沙、齐齐哈尔、漳平、洛阳、宝鸡等九个地区展开为期4个月的试点。随后对坐堂医试点区域进行跟踪。到2010年10月19日卫生部下发了《中医坐堂医诊所管理办法(试行)》和《中医坐堂医诊所基本标准(试行)》,中医馆(中医坐堂)开始有据可依。

中医服务在投资上属于相对轻资产的模式,因为并不像西医需要借助较多的医疗设备才能很好开展。因此在一级市场上,推进很快。在一级市场比较有名的是固生堂和和顺堂。

由爱康国宾的涂志亮创立于2010年的固生堂,已经拥有20多家中医门诊,主要分布在北京、广州、深圳、中山、南京、无锡等地。在三轮融资中,固生堂获得超过一亿美元。固生堂通过模式创新,平衡了医生,患者和政府医保的利益,探索了基层诊疗的现实可行性。公司对医生的利益非常阳光化,因此能快速吸引众多的名医资源。公司通过银行和保险公司导入优质客户的策略也显得颇为明智。公司测算一家800平米的医馆,经营5年,每年可以产生6000万的收入。因此20家门店到稳定运营之后,总收入可能超过10亿。

和顺堂成立于2005年,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区域,医馆已经超过80家,单店规模不大,总销售额超过3亿。和顺堂依托“名医、名馆、名厂“+”名药“的3+1模式,易于快速复制。

除了同仁堂的医馆已经走向全国甚至海外,国内有很多区域性的老字号医馆,包括震元堂、广誉远、胡庆余堂等。全国总体来看还是分散的格局。除同仁堂以外,以医馆为载体的企业收入规模都还比较小。在需求景气的背景下,这一行业方兴未艾。未来名医资源整合布局值得关注,优质中医资源将比西医更紧缺,将是资本市场争夺的焦点。

 上市公司浅析  
涉及到中医服务的公司很多,许多做中药饮片的企业都或多或少提到中医战略,本文只是简单分析较为熟悉的几家企业,仅供参考和思考,不做具体个股推荐。


同仁堂
公司是毫无争议的中医老字号金字招牌。整个集团目前拥有501家终端零售药房,300家左右的中医馆,5家同仁堂中医院。医师队伍中已经有超过40名的国医大师。同仁堂的中药材和中成药产品以品质闻名,并已走向海外。在同仁堂品牌下,中医和中药协同效应显著,总收入超过100亿。资本市场也已经非常熟悉。


红日药业
公司在中药注射剂血必净和中药配方颗粒上所作出的成绩有目共睹,体现出公司优秀的管理经营能力。市场对公司血必净和放开中药配方颗粒的担忧也已经反映在股价上。公司在北京建立了4000平的旗舰级中医馆医珍堂,积极探索连锁中医馆模式。公司同时率先成立了中医医生集团,希望借助这一平台吸引更多名中医资源。名医资源是未来中医馆服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浙江震元
拥有200多年历史的绍兴地区老字号药店和医馆。其中最大的震元药店2015年销售收入1.3亿左右,占到医药零售终端收入的30%以上。公司三家最大的医馆式药店总收入已经超过2亿。公司旗下除了药店,还有一部分化学药工业资产,但工业整体较弱,另外国企,大家懂的,不改革也不要有太多妄想了。


广誉远
清代四大名药店之一,历史比同仁堂更悠久,来自清朝皇家御医的老字号品牌。拥有国家屈指可数的中药绝密品种龟龄集和定坤丹,其保密配方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因为历史发展坎坷而错失与同仁堂比肩的机会。风云人物郭家学将带着40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再出发,提出5年内百家(国医馆)千店(精品药店)的战略,可以拭目以待。

@私募工场 @今日话题
 感谢您的关注!

精彩讨论

全部讨论

2016-07-17 09:12

2016-06-30 03:23

中医服务之国医馆的崛起

2016-06-29 14:25

600085

2016-06-29 11:35

2016-06-29 11:06

中医诊断的特殊性,必然要求线下的望闻听切有实际载体,而国医馆是目前为止,除了传统公办中医院之外的最好选择。老中医,国医退休之后在身体状况允许的前提下,通过市场的人力资源配置,走入国医馆成为必然。期待广誉远的国医馆能广纳国医,为国民健康保驾护航!

2016-06-28 21:20

这是一个方向,中医会越来越深入人心的

2016-06-28 11:55

固生堂这些年扩张很快,但利润就不知道了。看不到其核心竞争力。

2016-06-28 10:36

英国医,希腊医,非洲医,印度医,都没人要发扬,中医为啥要发扬,有人觉得就中国古人牛逼吗,

2016-06-28 10:33

中医服务之国医馆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