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点视角:“注册制”近在眼前,投行将如何洗牌?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3
周日下午,人大常委会表决给注册制开了绿灯。新股IPO注册制的实施期限为两年,并自2016年3月1日起实施。

目前业内对注册制认识大多在“中国特色”上。一方面,股票发行的理念将从之前的“依赖审核来判断企业投资价值”转变为“市场通过公司信息披露来体现企业价值”,这是注册制的本质。另一方面,这种转变不是一步达成的,短期内还离不开自上而下的监督。有可能会参照香港,依靠交易所强势介入来实现。

对于一级市场而言,注册制后各大投行将会更重视IPO业务。毕竟,随着审核效率加速,愿意排队上市的企业也会增多,整个IPO业务市场的规模也会随之扩大。各大投行自然愿意在这个变大的蛋糕上多分一杯羹。
此前,IPO能否成功多取决于券商对监管层审核条件的拿捏和把握。不过,在注册制落地后,券商IPO业务逻辑获将发生巨变。此后,券商之间的竞争将会更多的集中在对投资者需求的把握

注册制对目前的二级市场也会带来诸多影响。首先,由于上市公司数量可能会在注册制推出之后加速增长,投资者将会有更多的选择,许多高估值的泡沫或将会被消化,中小上市公司的估值会比现在大幅降低。

而且,注册制还会降低“借壳上市”的“壳”资源价值,进一步利空现在的中小盘股。不过,从长期来看,注册制并不会导致投资并购事件减少,反而这会促进市场化的企业并购活动。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IPO的价格将不再具有优势。企业若获得不了理想的定价,便倾向于“1+1>2”的并购。一般来说,并购的估值相对于IPO要更高,而有实力的买方在控股权交易上也不太在乎绝对溢价。

并且,就像华泰证券执行董事劳志明所述,注册制的推行会使“证券化套利逻辑的并购逐渐降温”,并加强“基于产业协同的逻辑展开并购”。上市企业并购,往往会青睐私权领域或者拟IPO企业中体量不够但技术上有独到之处和规模的公司。“产业并购”的逻辑将逐渐兴起。这不仅是同行业并购,也可以是跨境、跨行业的并购。国内外的产品、技术不断整合,将形成真正的“产业协同”。

另外,注册制放开,必须更规范化执行退市。核准制是“严进宽出”,在充满“人情味”的中国股市里,很少有上市公司真正执行退市,更多的是被“庇护”(证监会自己核准的公司,也不太乐意让它退市打自己脸)。最近,“中国好同学”捐赠8.6亿挽救濒临退市的ST博元就是很好的例子。

注册制是“宽进严出”,能上市的企业不可能都是高标准的。对于不达标准的企业,如若不想被愣生生除名,选择被并购是不二之举。欧美注册制IPO中也不乏为了卖企业而上市的案例。

对券商和投行来说,这也是重新开始的机会。以往靠吃IPO牌照过日子将逐渐终结。取而代之的是形成会计、律师、咨询三合一的价值判断。它们容易通过集中优质项目资源和优质资金渠道,把适当的资产以适当的价格推向市场,成为行业标准的“一流者”。今年,华尔街的大摩和高盛在并购、股权、债券交易、辛迪加贷款收入超过50亿美元。


$180金融(SH000018)$ $中信证券(SH600030)$ $华泰证券(SH601688)$ $$招商证券(SH600999)$ $海通证券(SH600837)$ $国海证券(SZ000750)$ $国泰君安(SH601211)$ $申万宏源(SZ000166)$ $西南证券(SH600369)$ $广发证券(SZ000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