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回复@maya03185065: 完全同意,什么样的激励机制,会有什么样的产出结果。至于风控、公司文化、路径选择,再简单点,无非还是激励机制下的产物。一直想从内部考核和薪酬机制去寻求答案,今日遇到志同道合者[赞成]。但年报不容易找到此类信息,只知道浦发是唯一要求贷款经理在放贷满3年后才有业绩提成的银行。//@maya03185065:回复@愉见财经:消费贷,校园贷,助学贷等零售银行业务在2005年左右银行也曾经大规模做,但是随后的恶果是坏账问题,比如毕业十年助学贷款欠账不还的现象就很多。与公司类贷款相比,零售贷款的信用发放比例比较高,缺乏担保,抵押等第二还款来源,出现坏账的损失率高。第二,单笔金额小,借款人分散,追讨成本很高。第三,在不改变内部考核体系的情况下不能对营销人员形成激励,做一笔5000万的公司贷款业务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与100笔50万元消费贷款相比,哪个付出更多?对银行的综合贡献来说,一般国内银行的考核机制认为前者贡献更高,员工也更愿意把精力放在公司业务。房贷,车贷与其他消费贷不同,不用一次一笔地拓展,解决一个开发商或经销商就批量解决一大片。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银行零售业务主要靠房贷,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银行管理层反强复调零售业务但到了基层推不动的原因。 时过境迁,今天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以及征信体系的不断完善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管理营销成本和管理成本问题,但是激励机制问题还是绕不开。谈到哪些银行向零售转型能够成功,建议不妨从内部考核机制的角度去了解一下,能够有更符合实际的判断。
引用:
2017-06-15 22:20
作者:夏心愉 来源:愉见财经
近阶段,多家传统商业银行高调进军消费金融市场,这也被业界称为“巨头玩家”正在入局。
“愉见财经”给您总结的这件事情背后的看点有:
1,对涉足消费金融业务的新金融机构而言,他们要怎样保住“先发优势”?众所周知,他们曾经的发展源自“间隙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