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献花花]//@否极泰董宝珍: 内容提示
本次对话讨论了再次加仓邮储银行的理性、正确和有利可图性,并列举了邮储银行作为与平安银行相似的银行,其个人零售业务占比60%的特点。外资投资者倾向于投资零售银行,但这种选择原则并不适用于中国。西方资本市场喜好零售银行并不会对其制造业造成影响,因为西方国家拥有发达的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然而,在中国,制造业很难从银行获得充足的贷款支持。对话还讨论了外资对中国银行的选择权及其影响,以及西方资本市场对制造业融资的情况。最后,指出外资的选择模式不应成为中国资本的流行模式,需要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投资策略,促进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
提纲
邮储银行的个人零售业务占比及其吸引外资的因素
外资对零售银行的偏好及其选择原则不适用于中国
西方资本市场对制造业融资的影响
外资对中国银行业的选择权及其影响
西方资本市场偏爱西方银行的原因
中国资本应制定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投资策略
王贤纯:
最近外资对邮储银行的增持,以及国内资金对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和宁波银行的追逐,您如何让看待这个现象?
董宝珍:
零售占比成为关键吸引外资的因素
邮储银行作为一家与平安银行类似的银行,个人零售贷款占其信贷资产的60%。这意味着邮储银行、平安银行和招商银行都以零售业务为主导进行资产配置。因此,这一特点很有可能吸引了外资的兴趣。
外资对零售银行的偏好
外资在选择中国各类银行时,有一个重要的选择原则,即将大量资金投入零售银行。高比例的零售业务一直受到高估值的青睐。相反,如果零售业务占比不高,即使数据表现出色,也很难获得资金。因此,再次强调,邮储银行和招商银行的股价仍然被低估,购买邮储银行股票是明智的选择。
外资选择原则不适合中国
然而,外资的选择原则实际上反映了美国或西方资金在选择银行时所体现出的西方经济模式和金融体系。然而,这种选择原则并不适用于中国。
如果这种选择原则被内资所追随,包括中国所有投资者盲目追求零售银行,将导致中国的产业崩溃或制造业崩溃,从而损害国家的根本利益。
西方资本喜好零售银行的背后逻辑
西方资本喜好零售银行,并不会伤害西方的制造业,因为他们有发达的资本市场,能够通过股票和债券市场融资。然而,在中国这种直接融资体制刚刚实现注册制,制造业很难从银行获得充足的贷款支持。
邮储银行的特点与定位
邮储银行并不是一个以大规模向制造业发放贷款为业务模式的银行,而是受到历史发展的影响。个人零售业务在邮储银行的业务结构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综上所述,再次加仓邮储银行是一种理性、正确且有利可图的投资选择。同时,需要认识到外资的选择原则并不适用于中国,我们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投资策略,促进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
外资对中国银行的选择权及其影响
外资对中国银行的选择与本国银行的类似逻辑:外资投资者进入中国银行业时,大量资金被投入零售银行。这种选择模式在其投资本国银行时同样适用。
外资投资经验与茅台案例分析
投资茅台的经验:在2013年,当我投资茅台时,我曾问过他们为什么在不了解茅台的情况下坚决投入巨资购买茅台。我感觉他们对茅台并不了解,但他们的决策却非常坚决。
他们的回答很简单:基于伦敦金融史的研究,他们知道烈酒是一种成瘾性商品,不存在实质性风险。他们通过过去200年的经验数据进行投资,因此他们在中国投资时也采用了成熟的选择模式,并立即将其应用于几家银行。实际上,他们使用了自己在本国选股的模式。
外资投资者基于金融史经验进行操作。特别是西方的资本非常喜欢零售银行,几乎将大部分资金投入该领域,而对于零售占比不高、大量投资于制造业或政府项目的银行则不太感兴趣。
由于这种情况,美国的制造业和企业很难从美国银行获得资金支持。这是因为如果某些美国银行大量向制造业提供贷款,美国的资本市场将不喜欢这些银行,它们的估值也会降低至0.5倍市净率。因此,这些银行在资本市场上难以获得资金,也无法持续发展。为了符合资本市场的喜好,这些美国银行自然而然地调整其业务。因为在零售业上获得资本的青睐和高估值是最重要的利益。所以,西方资本对零售银行的青睐将导致西方银行大量发展零售业务。
西方资本市场与制造业融资
在西方,制造业并没有受到银行战略性发展个人零售业务的影响,因为西方国家拥有发达的资本市场,包括纳斯达克和其他资本市场。相比之下,中国刚刚实现注册制度,而西方早已实现了自由上市和退市。西方的金融市场是全球开放的,中国和印度等国家也可以在其中上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的资本倾向于投资零售银行,并没有削弱西方制造业的融资。
西方资本偏爱西方银行
西方的资本倾向于选择西方银行作为投资对象,并且西方银行符合资本的偏好。当西方银行大规模发展零售银行业务时,制造业显然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然而,整个美国和英国的金融体系采用的是直接融资体制,信贷仅占社会融资总量的约三分之一。近三分之二的社会融资来自债券市场和资本市场,即直接融资,而不是信贷。因此,这解释了为什么西方银行全身心地发展个人零售业务。而西方的制造业并没有因此受到伤害,因为它们可以在发达的资本市场上自由上市、退市和发行债券。
西方资本市场对制造业的影响
因为西方资本市场对制造业友好,制造业并不存在因为银行战略性发展个人零售业务而无法获得资金的问题。换句话说,在西方金融体系下,约三分之二的融资是通过直接融资获得的。制造业并不因为银行对其不感兴趣而缺乏资金支持。
西方资本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近百年来,西方资本在选择投资银行和优选个人银行方面秉持一定的原则,并将这种模式引入中国市场。他们先选择了招商银行,然后是平安银行,现在这些银行遭遇了一些挫折。进一步投资时,他们会发现邮储银行和招商银行一样,约60%的业务来自个人零售。换句话说,邮储银行并非将大规模发放对公信贷贷款作为其业务模式的银行。这是由于邮储银行的历史决定,并非其主观选择。
这种作风对于西方资本来说是否存在错误?他们认为自己在过去的百年中一直以这种方式成功,只需在他们的老家实施即可。毕竟,他们的研究员、董事长和基金经理一直在这个游戏中玩耍,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如一日,因此他们认为自己没有错。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会犯错呢?当中国的资本无法理解我刚才提到的背景,并形成一种本能的认知时就会出现问题。他们会质疑哪些银行有价值?哪些银行没有价值?哪些银行值得资本投资?哪些银行不值得资本投资?这种观念是西方人的做法,即将零售银行视为值得资本追逐的正确模式。他们看到外国人是这样做的,认为外国的月亮是圆的。然而,他们并不了解西方金融体系是自然分工的结果。
早些时候,银行业中有一种说法:"零售银行是正路,信贷银行是邪路",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此,真正的问题在于,如果中国的资本跟随外资,将零售银行视为正确和有生命力的模式,认为它能给股东带来回报,并忽视非零售银行、信贷银行以及对制造业和公共贷款的主要支持,将它们视为没有生命力、不值得资本追捧的模式。一旦大流行疫情爆发,支持制造业和公共贷款的银行将无法获得资本支持,市净率可能会降低至0.5倍。这实际上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工商银行的市净率较低,同时也解释了招商银行的低估值。这种观念解释了对零售银行的高度看好和对公共贷款的极度不看好。
这种观念源自何处?它来自华尔街。证券日报曾表示,中国的大型国有银行的最大内涵之一就是不能变成华尔街化的机构。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摒弃西方的观点。某些时候我也认为西方的做法是带有恶意的,实际上在西方国家本土他们也是这样操作的。他们只是将他们老家的模式带到中国来,并没有恶意,但这并非一个适应中国的业务模式。当然,这也可能是某种舆论战的意图,试图证明中国的体制。
因此,这种模式不应成为中国资本的流行模式。然而,悲剧和错误在于,中国资本始终认为西方的行为是唯一正确的真理来源。如果不与西方的行为保持一致,就被视为不入流、错误、不时尚,不是主流机构。
在这种情况下,支撑中国社会的银行如工商银行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本支持。它们无法保持超过5倍的市净率,无法获得融资,缺乏足够的资本储备,这导致无法提供足够的信贷。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80%甚至更多的金融资源和涉农资金来自银行体系。如果企业无法获得信贷支持,它们将无法获得金融资源,进而无法发展。与此不同,美国等国家对资本有条件要求,资本青睐零售银行,因为它们可以通过债券市场和股市获得资金,同时也有信贷支持。
银行在中国金融体制中的重要性
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其金融体制的大部分资金需求(百分之八九十)仍来自于银行。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上市并非可行选择,它们只能依赖银行获得融资支持。然而,当前资本市场已经趋向华尔街化,简单地复制西方恶捧零售银行的估值理念导致公共信贷银行的估值偏低,这对中国的制造业产生了严重破坏,危及国家根本。
对普遍性和特殊性思考的缺失
“中特估”在2022年11月21日提出,证监会主席表示“市场病了”,毛病在哪呢?缺乏对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思考和分析以及结合。
在中国金融体制中,零售银行发展的前景被过分夸大,而忽视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结合。中国金融体制中银行的地位是特殊的,但这一特殊性未得到充分的认识。目前,中国有数万家中小制造业企业支撑全球商品供应,而这些企业只能依赖银行贷款。然而,资本市场却对支持实体经济、为制造业提供贷款的银行持否定态度。虽然制造业信贷质量有时存在较高的不良率,但对于这类贷款,可以适当提高利率来实现盈利。
零售化对银行估值的影响
适度发展零售业务是正当的,但将零售业过度神化为银行的价值来源,认为过多投入对公信贷必然导致失败,完全忽视了中国的特殊性,同时危及中国的国家根本。我们应该尊重招商银行在各项指标上的优秀表现,其中没有一项指标排名不在前三名,最差的也是第三名。然而,我们看到招商银行的董事长以市场化的名义对抗中央金融政策。中央金融政策要求大力发展制造业,而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因为资本市场无法满足制造业的需求。那些不给予制造业贷款的银行,或者在信贷资源分配上有意削弱制造业的银行,表面上是对抗中央政策,实际上伤害了中国的利益。
中特估的重要性与巩固国本
中特估是为了纠正严重估值错误和定价错误,巩固中国国家根本,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中国目前阶段可能无法孕育出像苹果这样的大型企业,但有数万家中小制造业企业支撑着全球商品供应。为了巩固这些企业的估值,也需要巩固支持它们的金融机构的估值,否则整个体系将无法持续。
中国资本市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海外资本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发展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是全世界最为强大的资本市场。相比之下,中国的资本市场相对较小,扮演的角色也相对较小。大部分中国企业与资本市场无关,很多企业即使经过多年的努力也未能成功上市。因此,中国的资本市场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相对较低。
中国的制造业、服务业和个人企业等全社会都依赖于资本市场作为唯一的心脏。因此,这个唯一的心脏不能偏向某一方面,需要对全社会负责。
资本市场的存续也是有条件的。银行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也有存在的条件,包括维持充足的资本金、合理的估值和正常的指标等。然而,目前整个资本市场给出的指标水平较低,导致中国唯一的心脏循环受损。过去三年中国的资本市场超额供应信贷,信贷总量过大而压低了市场。
在中国面临多次冲击的疫情时期,保障社会的措施主要通过保企业来维持就业,而没有直接向个人划拨资金的制度。因此,对公信贷应该成为主要的支持对象。
引用:
2023-06-20 18:16
董得(第117期):外资买邮储背后的中特估本质(上) 视频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