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1回复:1喜欢:1
学而思$好未来(TAL)$ 的第1个学生
“学而思”的起源,有种无心插柳的感觉。从1个孩子到20个孩子,从1对1家教到教育科技公司,都是自然生长起来的。不过,相比学而思的创立,她的教育理念缘起更早。
2002年,创始人张邦鑫考上北京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为了追求经济独立,他在课外做了几份家教。 “从小我爸就告诉我,美国人在十八岁以后就自食其力了。而我十八岁以后仍在读书,还在向家里要钱。我父母只是普通的农民,连社保都没有。”那时的张邦鑫心理压力很大。 相比其他兼职,家教性价比最低。但在那个时候,对于出身农家的大学生来说,家教收入很高。他格外珍惜这份工作,花费很多心思研究如何把学生教好。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张邦鑫给自己定下这样的标准。但很快他发现一个问题:一个孩子一周在学校上“5 天”课都没有学好,怎么可能“2 个小时”家教就能教好呢? 经过几天冥思苦想,张邦鑫突然想到一个办法。如果2小时家教只是教知识,做加法,相当于“5天+2小时”,那么效果自然有限。只有通过这2个小时,改变学生周一到周五在学校的状态,提高他在学校的学习效率,才会产生价值。所以,这2个小时必须与学校5天做“乘法”。 “我要让学生在这2小时里,爱上学习,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想清楚这个逻辑之后,他便对这2个小时绞尽脑汁。他做了大量备课工作,第一节课的备课时间就超过了10个小时,思考怎样讲学生才更有兴趣学。在他早期辅导的三个学生中,有个学生对学习不怎么感兴趣。为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他除了讲知识故事,还给孩子讲一些有趣的故事和生活中的话题,孩子们非常喜欢他,每次辅导结束都对老师恋恋不舍。
一个月下来,孩子学得很开心,张邦鑫却隐隐有些不安:如果学习过程很欢乐但没有效果的话,怎么跟家长交代?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确认学生学明白了呢?他琢磨出一套方法,孩子把学校里学习的要点先给他讲一遍,他再给孩子讲拔高的部分。当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把课堂上的知识讲出来时,张邦鑫心里很踏实———他知道孩子真的明白了。后来张老师更“懒”了,有时索性让孩子讲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他更多是参与讨论和给予鼓励,———孩子越发有成就感了。张邦鑫后来总结他做家教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他讲故事又讲题,扮演着领跑者的角色;第二阶段,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他从领跑者变成了伴跑者;第三阶段,他成为一个欣赏者,坐在一旁看着孩子跑,为他鼓掌。 这样,孩子一步步爱上了学习,动力十足。这是2小时创造的价值,也成为“学而思”教育理念的起点。 然而,2003年“非典”来袭,张邦鑫只好关掉小有起色的辅导班,捣鼓了一个网站“奥数网”,为有学习需求的家长和学生线上答疑。“非典”过后,他的辅导班迅速恢复。随着家长的口耳相传,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生源,他的小身板撑不住了。这时,刚好他的北大同学曹允东也在寻找办班“盟友”,两人便东拼西凑借了10万元,2003年8月注册了一家公司。
当时,他们在北航南门的知音商务写字楼租了一间办公室,不到20平方米。两张桌子、两把椅子、一个破沙发和一个古旧铁皮密码柜是全部家当,它们是从一个公司淘汰的家具中花350元买的。沙发屁股底下有个大洞,铁皮密码柜由于不知道密码,直到后来搬家时扔掉也从未打开过。狼狈的办公环境,让初来的几百位家长满腹狐疑,他们就免费给一个个家长试讲。家长见他们一脸赤诚,检查了他们的身份证之后才敢交钱。最终100多个胆大的家长把孩子留下来了。一天天过去,学生越来越多,“学而思”也一步步成长起来。

全部讨论

06-11 05:53

@开心南宫仇:随着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高考尖子生在北京落户当家长,随着学而思$好未来(TAL)$ $朴新教育(NEW)$ $瑞思教育(REDU)$ ,以及新东方的中小学学科教育在北京的一步一步成长,北京的高考越来越卷,留京985的竞争已经难出天际线,看看多少年前的网络热贴《疯狂的黄庄》,大家可以管中窥豹。“地狱985、天堂一本线”,这是我多年前形容北京高考的,昨天老大考完高考,我才真正地理解了我提出的这句话的残酷。不是在海淀黄庄疯狂过的且孩子已经高中毕业的北京考二代家长,真的不会理解这句话的残酷。50%以上清北毕业家长在北京卷孩子高考,20%以上985毕业的家长在北京卷孩子高考。每年清北本科入学约8000人,而毕业的因为包含硕士博士更多一些,在留在北京当家长的每年几千人,清北在北京招生名额都是188名。按照概率北大毕业的@不明真相的群众 方丈家的孩子在北京参加高考,基本没有可能考上清华和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