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科技股当下价值几何?——恒生科技ETF基金投资价值分析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摘要 

港股科技股投资逻辑 科技股在经历短期调整后,或将迎来机遇。2021年春节后,全球经济复苏使得周期性行业崛起,分流了科技板块资金,并且美债收益率上行,市场通胀预期上升,在此背景下,处于高估值状态下的科技股对美国国债利率变化较为敏感,经历了一轮较大幅度的回调。然而回顾历史,美债收益率上行与恒生科技指数收益率之间并不总是表现出反向关系,其次恒生科技指数具有明显的高收益高波动特征,那么择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则不言而喻。因此我们认为港股科技股的高估值在经历了一轮较大回撤之后得以消化,具备配置价值。

优质科技龙头业绩表现亮眼,受南向资金青睐。港股科技股的不少标的为内地独角兽企业,长期来看业绩稳定或呈持续增长,基本面的成长能力提供了股票市场高回报的根本驱动力。另外从资金面来看,2021年初的南下资金主要流入了科技板块,覆盖了信息技术、电信服务、医疗保健行业,其中信息技术行业更是港股通持续净买入的核心板块。在未来,这些新经济类企业基于特有商业模式、产业生态和科技属性等有望逐步建立稳定的竞争优势,享受庞大的市场红利,发展空间广阔,具备中长期投资价值。

港股科技股吸引力不断增加。在放宽了同股不同权、未盈利的生物科技行业公司上市标准后,港股市场以金融、地产等周期性标的为主导的传统格局或将逐步改变。在中概股回流、A+H上市等因素影响下,优质企业赴港上市的趋势中长期不会改变。港股作为中国最优质的新经济类公司汇聚地,势必将吸引海外资金流入,为优质企业形成估值支撑。

恒生科技指数投资价值分析
恒生科技指数发布于2020年7月27日,代表着经筛选后最大30家与科技主题高度相关的香港上市公司。该指数成分股的市值偏大,流动性好,根据恒生一级行业划分,均来自资讯科技、金融、非必需性消费、地产建筑和医疗保健行业,对港股科技板块具有代表性。从前十大成分股来看,恒生科技指数的前十大成分股均为优质标的,具备较好的成长能力,注重研发投入。从估值和业绩表现来看,该指数在春节后经历了一轮较大回撤,但正如上文所说,回撤使得高估值得以消化,或将带来新机遇,值得投资者关注。
以2020年7月27日至2021年5月5日为全样本期,恒生科技指数的年化收益率为9.29%,夏普比为0.42,业绩表现较好。

特别的,华安基金将于5月12日至5月14日发行“恒生科技ETF基金”,简称“HS科技”(基金代码:513580,认购代码:513583),敬请关注。


1 港股科技股的投资逻辑 

1.1 科技股在经历短期调整后,或将迎来机遇

2021年春节前,在低利率和南向资金买入等因素的推动下使得港股科技股的估值快速抬升;2021年春节后,全球经济复苏使得周期性行业崛起,分流了科技板块资金,并且美债收益率上行,市场通胀预期上升,在此背景下,处于高估值状态下的科技股对美国国债利率变化较为敏感,经历了一轮较大幅度的回调。从收益率数据来看,自2021年春节后,恒生科技指数的收益率为-21.28%,低于其他主要市场指数,表现略逊一筹。

虽然港股科技股在春节后的收益率落后,但我们认为当下的调整或将为港股科技股带来机遇。首先,从美债收益率与恒生科技指数的收益率来看,回顾历史,美债收益率上行与恒生科技指数收益率之间并不总是表现出反向关系,因此我们认为当下的美债与恒生科技指数之间表现出的反向关系是短暂的,并不会有实质影响。其次,对比全球不同指数的走势可以看出恒生科技指数具有明显的高收益更波动特征,那么择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则不言而喻。当下,港股科技股的高估值在经历了一轮较大回撤之后得以消化,或将是不错的机遇。

1.2 优质科技龙头业绩表现亮眼,受南向资金青睐

港股科技股的不少标的为内地独角兽企业,长期来看业绩稳定或呈持续增长,基本面的成长能力提供了股票市场高回报的根本驱动力。从恒生科技指数中权重较高的四只龙头个股来看,它们在2020年的业绩表现亮眼,各季度盈利增长情况良好。

另外从资金面来看,2021年初的南下资金主要流入了科技板块,覆盖了信息技术、电信服务、医疗保健行业,其中信息技术行业更是港股通持续净买入的核心板块。从个股维度来看,南下资金净买入集中在具有成长性和稀缺性的科技股,尤其偏好拥有巨大用户流量、独特产业生态圈和多元化投资战略的互联网巨头,如腾讯小米美团等。

在未来,这些新经济类企业基于特有商业模式、产业生态和科技属性等有望逐步建立稳定的竞争优势,享受庞大的市场红利,发展空间广阔,具备中长期投资价值。

1.3. 港股科技股吸引力不断增加

在放宽了同股不同权、未盈利的生物科技行业公司上市标准后,港股市场以金融、地产等周期性标的为主导的传统格局或将逐步改变。从行业分布来看,2021年一季度末港交所股票市场前5大行业分别为资讯科技、金融、非必需性消费、地产建筑和医疗保健,市值占比分别为 35.04%、16.46%、12.26%、11.14%和 7.56%。其中,资讯科技行业市值占比较2016年增加了超过25个百分点,说明港股科技板块的重要性逐步凸显。

 在中概股回流、A+H上市等因素影响下,优质企业赴港上市的趋势中长期不会改变。港股作为中国最优质的新经济类公司汇聚地,势必将吸引海外资金流入,为优质企业形成估值支撑。


2 恒生科技指数投资价值分析

2.1 指数简介

恒生科技指数发布于2020年7月27日,代表着经筛选后最大30家与科技主题高度相关的香港上市公司。由于百度集团-SW符合恒生科技指数的快速纳入规则要求,所以于2021年4月9日被纳入该指数,当前的成分股数量为31只。该指数采用流通市值加权法计算,并将个股权重上限设定为8%。

从行业分布来看,截至2021年4月29日,按恒生一级行业进行分类,恒生科技指数共计分布在5个行业中,分别为资讯科技业、医疗保健业、非必需性消费、工业和金融业,权重占比分别为70.15%、12.16%、8.21%、7.94%和1.53%,符合该指数对成分股所处行业的要求。

2.2 市值偏大,流动性充裕

根据总市值对指数成分股进行划分,截至2021年4月29日,恒生科技指数中共有16只成分股的总市值超过1,000亿港元,权重占比80.58%;有10只成分股的总市值分布在500亿港元到1,000亿港元之间,权重占比16.29%;仅有5只成分股的总市值小于500亿港元,权重占比3.12%。

将全港股市场的股票按照过去一个月的日均成交额分为5组,根据成分股权重计算,截至2021年4月29日,恒生科技指数成分股均处于头部20%的区间中。整体来看,该指数市值偏大,流动性充裕。

2.3 成长性高,注重研发投入

恒生科技指数的前十大成分股均为优质标的,除了尚未公布年报的阿里巴巴阿里健康,其他8家公司的2020年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和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均为正向,具备较好的成长能力。从2020年研发支出占比来看,除了尚未公布年报的阿里巴巴和阿里健康之外,有6家公司的研发支出占比在营业收入保持正增长的同时保持着同比增长;京东集团中芯国际的2020年研发支出占比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其营业收入的同比增长较高。

阿里巴巴该公司核心电商稳健,新零售/云计算驱动增长,再投资助力生态破界。在用户基数较高的背景下,阿里公司通过完善商品供应链、优化用户体验、丰富营销手段等进一步推动用户规模增长和消费频次的提升,核心电商业务增速维持稳健,盈利能力亮眼。即使阿里今年遭受巨罚,但本次处罚对公司财务和业务层面的影响可控,中国零售、云计算、菜鸟物流增长强劲,不会损害阿里作为国内互联网龙头的核心竞争力。阿里大生态布局具备韧性,具备持久战能力。其作为超大体量的平台经济体,同时围绕“内需、云计算、全球化”具有清晰、全方位的战略布局,在核心电商稳健增长、集团资金充足的背景下,阿里将持续优化、扩大再投资、推动新零售、云计算等业务收入的强劲增长,强化阿里生态内基础设施的协同效应,可谋求长期可持续发展(详情参见天风证券报告《处罚落地,龙头再起航,重心回到基本面》)。

小米集团该公司20Q4业绩稳健,投资收益超市场预期,毛利率大幅提升,整体运营稳健增长。小米的综合毛利率达历史高点的16.1%,得益于智能手机和互联网业务毛利率改善明显。互联网业务收入同比增速趋于稳定。小米集团官宣造车,加入智能电动汽车赛道,而智能汽车是承载未来ICT技术红利的新载体,未来无限可期。智能手机全球市占率显著提升,线上线下全渠道助力手机×AloT生态,品牌力显著提升。今明两年的智能手机业务保持乐观,是小米业绩确定性的最大保障,有望再上新台阶(详情参见天风证券报告《智能手机全球市占率显著提升,线下线上全渠道助力手机×AIoT生态》)。

美团该公司用科技连接消费者和商家,提供服务以满足人们日常对于吃的需求,并进一步扩展至多种生活和旅游服务,现已成为中国领先的生活服务电子商务平台。得益于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遏制,中国经济复苏步伐加速,美团的业务于2020年稳步复苏。总收入由2019年的975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148亿元,同比增长17.7%。在极具挑战的2020年,美团仍在餐饮外卖以及到店、酒店及旅游业务上取得了稳健的业绩表现,未来,随着该公司旗下业务的进一步推进,该公司作为本地生活板块龙头业绩或将进一步增长。

快手该公司在2020年继续丰富内容、商品及服务,以不断发现客户需求,满足客户需求,因此用户规模在2020年取得大幅增长,并且用户参与度显著提升。2020年,快手应用的平均日活跃用户及平均月活跃用户分别为2.646亿及4.811亿,分别同比增长50.7%及45.6%。快手致力于持续增强内容的品质、相关性及多样性,不断扩大用户群。2020年,快手应用超过25%的平均月活跃用户为内容创作者。从营收能力来看,2020年,快手总收入由2019年的391亿元增长至588亿元,同比增长50.2%,业绩表现较好。2021年以来,在快手独特社交商业生态中成长起来的中小原生品牌,有望带动中腰部主播建立自己的私域流量,提高粉丝黏性,摆脱价格竞争,在市场里呈现良性循环,广告+电商双轮驱动,后续商业化和变现及业绩释放值得期待(详情参见天风证券报告《快手:广告加速商业化,电商规模快速增长》)。

腾讯控股该公司微信生态愈发成熟,核心业务稳健增长。得益于良好的运营策略,腾讯长线手游《王者荣耀》等及端游《英雄联盟》等的强势表现得以延续,2020年底上线的新游戏首发表现优异,预计将会为腾讯游戏继续带来新增量。疫情的逐步缓和,广告主预算逐渐恢复,考虑到视频号的用户规模和潜在商业化空间,公司网络广告收入方面有望进一步增长。腾讯金融科技稳健增长,战略重点在于配合监管,注重风险管理,企业服务加速升级,中长期增长潜力可期(详情参见天风证券报告《虽有外部扰动,聚焦视频号、游戏及广告边际变化》)。
综上所述,恒生科技指数的前十大权重股均为优质科技龙头标的。在成熟的交易市场中,投资者们总是围绕着优质标的进行交易。港股作为成熟市场,也具备此特征,因此港股市场中的科技股龙头更易受到投资者们的青睐。

2.4 高估值得以消化

截至2021年5月5日,恒生科技指数的市盈率和市净率分别为46.96倍、5.85倍。以2020年7月27日至2021年5月5日为样本期,该指数的市盈率分位点为63.87%,市净率分位点为0.52%,相较于前期的估值高点来说有较大回落,高估值得以消化,具备投资价值。

2.5 自发行以来业绩表现较好

以2020年7月27日至2021年5月5日为全样本期,恒生科技指数的年化收益率为9.29%,夏普比为0.42,指数净值为1.23,业绩表现较好。虽然2021年春节后有较大回撤,但正如上文所述,恒生科技指数包含优质科技股龙头标的,具备较强业绩支撑和吸金能力,成长性强,因此在经历了一轮较大回撤之后高估值得以消化,或将带来新机遇,值得投资者关注。


3 总结

2021年春节后,全球经济复苏使得周期性行业崛起,分流了科技板块资金,并且美债收益率上行,市场通胀预期上升,在此背景下,处于高估值状态下的科技股对美国国债利率变化较为敏感,经历了一轮较大幅度的回调。然而回顾历史,美债收益率上行与恒生科技指数收益率之间并不总是表现出反向关系,其次恒生科技指数具有明显的高收益高波动特征,那么择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则不言而喻。因此我们认为港股科技股的高估值在经历了一轮较大回撤之后得以消化,具备配置价值。

港股科技股的不少标的为内地独角兽企业,长期来看业绩稳定或呈持续增长,基本面的成长能力提供了股票市场高回报的根本驱动力。另外从资金面来看,2021年初的南下资金主要流入了科技板块,覆盖了信息技术、电信服务、医疗保健行业,其中信息技术行业更是港股通持续净买入的核心板块。在未来,这些新经济类企业基于特有商业模式、产业生态和科技属性等有望逐步建立稳定的竞争优势,享受庞大的市场红利,发展空间广阔,具备中长期投资价值。

港股在放宽了同股不同权、未盈利的生物科技行业公司上市标准后,港股市场以金融、地产等周期性标的为主导的传统格局或将逐步改变。在中概股回流、A+H上市等因素影响下,优质企业赴港上市的趋势中长期不会改变。港股作为中国最优质的新经济类公司汇聚地,势必将吸引海外资金流入,为优质企业形成估值支撑。

恒生科技指数发布于2020年7月27日,代表着经筛选后最大30家与科技主题高度相关的香港上市公司。该指数成分股的市值偏大,流动性好,根据恒生一级行业划分,均来自资讯科技、金融、非必需性消费、地产建筑和医疗保健行业,对港股科技板块具有代表性。从前十大成分股来看,恒生科技指数的前十大成分股均为优质标的,具备较好的成长能力,注重研发投入。从估值和业绩表现来看,该指数在春节后经历了一轮较大回撤,但正如上文所说,回撤使得高估值得以消化,或将带来新机遇,值得投资者关注。


文章来源:天风证券《港股科技股当下价值几何?——恒生科技ETF基金投资价值分析》


————

欢迎关注 @恒生科技ETF基金  !

#投恒生科技选513580#    #美股集体反弹道指重回34000点#   #热门中概股集体大跌#  

 $华安恒生科技ETF(SH513580)$    $恒生指数(HKHSI)$   $阿里巴巴-SW(09988)$      

特别说明:

本文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账号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账号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账号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账号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风险提示: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本公司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基金投资有风险,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其未来表现,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