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信风财经 周荣华 | 年末两市萎靡 大局已定

  

股市回顾展望

  周三,沪深两市小幅低开后震荡盘整,个股涨跌互现,中石化系,能源类个股支撑大盘点位。午后,沪深两市延续震荡整理行情,盘面表现愈发低迷,热点缺失明显。

  截止收盘,上证综指下跌0.40%报3102.24点;深成指下跌0.42%报10187.16点;创业板下跌0.58%报1957.15点。

  板块方面,通信网络,石墨烯等板块小幅上涨;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等前期热点板块表现低迷,全日累计下跌达1.6%左右。年末市场交易状况惨淡,致使两市表现依旧萎靡不振,行业板块多数收跌,成交量继续萎缩,两市合计成交3514亿元,沪市1543亿元的成交量再度刷新近3个月新低。

  2016年的股市运行已近尾声,大局基本已定。在年内最后几个交易日中,大盘将以缩量整理为主基调,不排除整理较为充分后还能有所表现,可能形成一个过去也曾经出现过的翘尾行情。另悉,国海证券假章门引发的债市代持危局,在经过监管层数次协调、沟通后,正进入新的处置阶段。继陆续同开源证券、东北证券等7家涉事机构签订协议达成共识后,国海证券仍在同多家机构就相关假章代持债券进行沟通谈判。无论对于国海证券还是涉事机构来说,持有较大规模的利率债势必将承受一定的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并为此付出相应的机会成本。而国海证券在最新沟通中希望涉事机构对相关债券持有到期,将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代持债券回表可能带来的流动性压力。但从整个事件所带来的风险出发,市场资金面的流动性紧张局势或再度燃起,并导致债市二次探底。

国内经济及政策

  为贯彻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快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审议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总体部署、重要规划,统筹研究重大政策安排。新材料领域产业前景良好,到十三五末市场规模将达万亿之巨。而石墨烯、3D打印、超导等前沿材料的快速发展,则有望在未来继续催生出千亿级别的新市场。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新材料产业涉及制造业和国民经济中的众多部门,其发展不但会促使基础材料产业、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还将对“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工业方面,1-11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21101亿元,同比增长2.8%,1-10月同比增0.4%;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40.8万亿元,同比增长2.4%,1-10月同比增1.5%;煤炭、钢铁和建材等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幅较大,纺织、石油和烟草等行业实现利润同比降幅较大。由于产能过剩行业国有资本集中度高,因此削减落后产能、提高先进产能占比的举措利好国有企业,尤其是规模大、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国有企业。但是去产能过程中,也要防止落后产能死灰复燃,防止国有企业杠杆率再次抬升,否则将造成更长远的隐患。

  货币政策方面,近日国债回购利率再度飙升,周二GC001最高上涨1305.15%,触及30%收益率,创9月底以来高点。截至收盘,GC001回落至18.55%,上涨768.85%;GC003报16.01%,最高上涨572.69%,收盘回落至480.50%。针对目前的市场资金面,预计年底前资金面相对趋紧;元旦后一系列扰动因素将同时出现,估计资金面还会出现一波类似上半月那种极度紧张的局面。从机构的角度来看,无论商业银行还是非银机构的流动性都十分紧张,非银机构仍需关注商业银行拆借意愿和央行的操作态度。为稳定即将跨年的金融市场,年内央行料不会大举回笼流动性,公开市场操作以维稳为主。

  财政政策方面,PPP仍将作为投资主力保持快速增长,一方面,明年经济稳增长仍需投资发力,另一方面,地方财政收支矛盾进一步加剧,财政扩张空间有限,基建投资将更多寄望于PPP等创新融资工具。就总体规模来看,2017年PPP或掀起2万亿元落地热潮,税收优惠、操作细则等相关政策将密集出台,鼓励与规范并举的政策框架将进一步完善,而财政政策重点将从补项目转向补运营。

国际经济及政策

  12月美国消费者信心改善并创下2001年8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提升了市场对经济健康状况的乐观,并支持更高的利率。德商银行研究团队预计欧元区2017年经济增速为1.5%,略低于2016年的增速水平,首要不确定性因素是英国脱欧。

  目前市场主流观点认为英国和欧盟需要长于两年的时间来达成新的贸易协定,且英国2017年的经济增速或为1.4%,低于2%的预期;欧元区将迎来的多国总统选举也是不确定性因素之一,民粹主义抬头或将使欧盟面临局部解体的风险;此外,从2017年开始欧洲央行将缩减购债规模,这也将给欧洲债券市场带来一定程度的动荡。另悉,意大利政府可能注资约65亿欧元,以救助该国第三大银行西雅那银行,援助规模大于此前预期的50亿欧元。救助成本的升高是由于欧洲央行已将该行的资本缺口从此前估计的50亿欧元修正为88亿欧元。此外,OPEC和非OPEC产油国联合组成的减产监管委员会将于1月13日举行会议,共同商定如何切实落实减产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