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方投顾|站在客户一边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最近组织了几场客户活动,回来的路上突然有一些直观的感受。

第一,过去两三年客户在公募市场里普遍受伤严重,看过好几个叔叔阿姨的账户,产品不少,亏损幅度都不小。这个时候再给他们讲基金投资的各种好处,基本就很难听进去。讲道理谁都会,但当你真实的被各种情绪所包围的时候,确实会有一点点的无力感。

第二,说来也怪,聊到股票或者行业,大家天然就会关心他们的基本面怎样,应该怎么操作,但一聊到基金,就很容易对标理财,只关心你推荐的基金能帮我赚多少钱,对市场本身怎样、对买卖点这些一下子都不关心了。

第三,大部分客户的意识里还是没有配置的概念,原子视角是一个又一个具体的产品。至于这些产品的基准是什么,配置的是股票还是债券,对应的是什么策略,基本搞不清。在他们的眼中,只有赚钱的产品和不赚钱的产品。最近中植出事后,可能又增加了一类,爆雷的产品。

说了三点客户层面的问题,但转念一想,其实这并不能怪客户。因为广义财富管理行业原来就是这样的,一提到理财就是保本的,就是有预期收益率的,就是不用关心底层资产是什么,市场怎么样。

资管新规后,他们在懵懵懂懂间就进入了资本市场,但他们看到的也不是市场,不是资产,不是配置,而是各式各样的产品和基金经理。于是,自然在他们的意识里,产品和理财是差不多的东西。

所以,当市场好的时候一切都没问题,但当市场不好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其实,这背后不完全是基金管理出了问题,而是预期与认识的管理出了问题,大量资金在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的前提下就进入了权益市场。

最近看到一篇民生金工的文章,里面有段关于配置的话,看完感触很深—

1、如果投资者对资产未来的收益风险认知水平为0%(完全不知道各类资产的预期收益与风险),那么对于其最好的配置目标是将风险偏好降到最低,也即持有现金,这能保证投资者至少不亏钱。

2、如果投资者对资产未来的收益风险认知水平为100%(明确知道各类资产未来的真实收益和风险),那么对于其最好的配置目标是将风险偏好升到最高,也即全部配置于预期收益最高的资产。

配置本是一门权衡的学问,但现在的情况是,客户对资产的收益风险认识水平还没到,但却已经配置了较多的权益资产。

今年以来,短债基金的规模一直在增长,这背后固然有市场风偏降低的问题,但肯定也有消化错配的因素。只不过这种错配的消化一来需要时间,二来是以消耗行业声誉为代价的。

如何解决?路径无非两条。

要么降低资本市场本身的投资难度,提高收益,降低波动,让买基金、买股票的人都更容易赚到钱,这也是这两周市场一直在交易的事情。

要么想办法改善、提升客户对于资产的认知,让他们适应资产的波动,理解配置的价值,学会如何更大概率的赚到钱。

前者是市场机制优化的问题,后者是顾问生态建立的问题。总之,还是要想办法让客户赚到钱,提高客户赚钱的概率,赚钱才是硬道理。

前两天看到一篇帖子,讨论的是客户对于基金投顾的期望,从反馈来看,大部分客户还是认为投顾的收益率最重要。

这背后反映出两点信息,一客户的需求是很朴素的,就是想赚钱,所以谁的收益高就认为谁厉害;二客户的需求也是不合理的,收益的背后是风险,是认知,是概率,只看收益必然又会造成新的错配。

所以多回味几遍就能发现,如果我们服务客户的载体只是组合,其实肯定是不够的,因为收益不解决认知的问题,组合收益也不代表客户收益。

投顾业务也搞了一年多,我们一直讲“我们需要站在客户一边”。原来我对这句话的思考是,这是我们的立场,为客户负责的立场。

这几场客户活动下来,思考似乎又多了一层,我们需要真正站在客户的身边,去解决他们一个个现实的认知上的问题。投资从来不是一劳永逸的,认知也不是一次构建的,频次是构建信任的前提。

有人问过我为什么要在当下选择直面客户的情绪,因为客观讲,这并不是一个聪明的选择,一方面客户可能也未必理解,他们甚至分不清投顾与基金经理有什么差别;另一方面效率也不高,可以覆盖的客户数量仍然还是相当有限。

但既然你选择站在客户一边,希望解决他们的认知,那你就需要去了解他们,获得他们真实的反馈。尽管这个业务在客户触达上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但这个过程本身是有意义的,这就够了。

最近公募行业的降费引发了诸多讨论,很多人问我怎么看,如何避免收入的下降,买方时代是不是未来已来,我的想法很简单,拥抱变化,创造价值。

降费是趋势,人不能和趋势反着来,现有生态一定会发生变化,但会怎样变化,会什么时候变化,没人知道,但我们要先找到自己的价值。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