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物种的成人礼|读完《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顾问业务管理规定》的几点感受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出差回上海的路上,看到会里发了《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顾问业务管理规定》的征求意见稿。

这差不多意味着基金投顾这个业务,在经过三年两批次的试点之后,总算要进入常规阶段了。

朋友圈有朋友让我写点解读,考虑到关注这个的肯定都是同业,所以条款细节就不说了,主要谈几点读下来印象比较深的地方:

一是适当性要求。相较于试点通知,这次征求意见稿里对于基金投顾业务适当性的要求某种程度上是提高的了。明确要求不能以货架形式展示组合,在客户进行适当性匹配前不得展示组合的业绩,说白了,在监管的定位里基金投顾并不是组合销售,他需要以满足客户实际的投资需求为前提,组合只是服务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二是业绩展示。这次征求意见稿中要求所有基金投顾机构在展示组合业绩时,不仅要展示收益,还需要同时展示波动与最大回撤。这点非常认同,单纯看历史收益真的并不能很好的反应组合的风险收益特征,也容易给不同时间点签约的客户造成误导。之前监管要求不能对基金投顾组合进行收益排名应该就是基于这个考量,但我也担心如果只是展示组合的波动和回撤值,可能客户并不会有直观的感知,所以也建议组合业绩展示时可以同时给出组合同类可比的数据,这样一方面方便客户比较,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好地反映组合相较于单品的优势。

三是投向范围。投向上能够放宽到私募产品,差不多是所有试点机构共同的诉求,一方面确实私募产品中有些策略比如宏观对冲、CTA、量化指增这些是公募品类里面给不到的;另一方面现实环境中高净值客户的需求本身就是综合的,很多试点机构本身也兼营非常多其他业务,比如私募和结构化产品。所以这次征求意见稿中稍稍放宽了基金投顾业务的投向限制,允许配置私募,但比例上做了限定。单一产品不能超过5%,通过fof方式的还要穿透。所以如果全投私募的话,组合的起始门槛要到2000万,当然,如果公募+私募混合的方式可以降低很多。

四是封闭期。这个也是试点机构诉求比较强的点,这次也纳入进来了。允许基金投顾机构发行具有封闭期特性的策略组合,前提是客户认可且预期匹配。这点的好处在于可以适当地减少基金投顾“顾”的难度,让某些策略和某些品种能够被纳入到基金投顾这个业务里面来,比如配置一定比例的存单基金,比如目标赢策略在止盈触发前保持封闭等等。

五是利益冲突。之前试点通知里对于利益冲突的要求非常严格,基本上只要基金销售机构兼营基金投顾业务的,那么销售相关的收入都需要抵扣掉,以避免潜在的利益冲突。尽管这条看上去很美好,但也使得这个业务的创收水平显著低于传统代销业务,导致一线没有足够的推介动力。这次征求意见稿中适度兼顾了下两者,只有对于组合策略周转率在1倍上以上的才有明确的要求,这样可以让配置类的组合创收相对高一些。

六是作业模式。这点基本没变,之前行业在实践的过程中曾经探讨过一些关于新模式,比如大V,比如分布式投顾的概念,但从这次征求意见稿的表述来看,似乎还是维持原样,仍然要求“投”层面的集中、规范和统一,并不支持分布式的架构。对于投决会的要求还是很明确的,他仍然是一家投资顾问机构最高的决策组织,需要对上架的组合和产品池负责,不能做成纯tamp的架构,这点对于业内一些以大V特色的机构来说,要特别注意中间的一些问题。

七是线下队伍。目前从事基金投顾业务的机构有券商、基金公司和独立投顾机构三类,其中线下队伍主要对应的是券商。这既是券商开展这项业务的优势所在,也是潜在利益冲突比较集中的领域,因为基金投顾业务只是券商线下队伍兼营的多个业务之一,难免存在多个角色之间的转换。之前行业曾经传言为了规避潜在的利益冲突,可能会要求队伍进行完全意义上的隔离,所幸从本次征求意见稿的表述来看,仍然保持了适度的宽容度,只要在考核上做好安排,并明确自己在客户面前自己的角色即可。不管怎样,至少这点对于维持投顾业务生态的多元化来说是有利的。

八是养老投顾。这点在意料之内,之前在个人养老业务推出的时候,行业就呼吁应该积极引入并发挥基金投顾的力量。在这次的征求意见稿中,对这点进行了衔接。简单而言,基金投顾机构不仅可以服务客户当下的钱,还能服务未来退休后的钱。这是一个非常大且长期的课题,但具体怎么执行落地,特别是投顾如何对客户个人养老账户内的基金进行调仓,则还需要等待个养政策的进一步清晰。

还有些变化比如净值的复核、合规审核等等这里就不再展开讲了,明后天我也会再仔细看下有没有遗漏或者错误的地方,最后聊几句个人纯主观、偏整体的感受。

一是感觉业务整体更成熟了。这两年行业在产品创新层面做过的尝试很多,有些涉及收费模式、有些涉及投向、有些涉及封闭期,这些尝试在这次的征求意见稿中基本都纳入进来了,产品组合这个概念里能够容纳的范畴更大了,可以做的东西变得更多了。好比原来大家都在小学,只能比比四则运算,但现在进入初中后就还可以比比物理和化学,这对所有从业者来说肯定是件好事。

二是感觉这些变化并不会让业务变得更容易。虽然能做的事情更多了,但征求意见稿里的每一处改变对应也都做了非常细致的限制。所以客观来说,这个业务并不是一个牌照价值很大的业务,特别是和传统的代销业务相比。我聊过非常多这个业务的负责人,绝大部分都非常焦虑,过去两年大家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但反过来也正是这种压力,让我们对于市场、对行业、对客户有更深的洞察和使命感,痛并快乐着可能仍然会是我们这群人的常态。

三是感觉更考验机构的禀赋与战略了。三年前我曾经写到基金投顾是一个全新的物种,虽然他短期仍然需要暂时栖身于母体的作业模式中。但三年后我的感觉是,他终究需要离开母体,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上周和孟岩聊天,他也提到如果投顾只是另一个层面的代销,只是母体的一个附属,那也就丧失了高层试点这个业务的意义所在。所以他既不是代销,也不是直销,更不是电销,投顾就是投顾,谁也不是,他终究需要长出属于自己的翅膀。

2016年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公募基金灾后重建的文章,呼吁买方投顾时代的到来。

行业迷思 | 论大众理财市场与公募基金的灾后重建

没成想7年恰好一轮周期,2023年行业似乎又一次面临灾后重建的状况,大量的投资者正逐步丧失对于金融行业的信任。

有人觉得是基金公司的问题,有人觉得是销售机构的问题,也有人觉得是投资者自己的问题。客观的说,这是资本市场高波动+业态内卷下的产物,我们既是问题的促成者,也是问题的受害者。

但正如我2016年写的那样,我们并不能因为一件事很难而否定事情本身的价值。任何业态大的变化与革新必然都离不开时代的契机和顶层机制的引导,但也需要一个个真实的主体去不断尝试与改变。

7年前,我们还在各自的岗位上奔忙,7年后,至少所有基金投顾行业的从业者都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使命与责任,这就是这一轮周期中切切实实的改变。

虽然万物皆周期,但历史也是螺旋式上升的。写到这里不仅想起马云多年前曾说过的,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但后天会很美好,我们要想办法见到后天的太阳。

与各位投顾业的同行人们共勉。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