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1喜欢:1

临近年末,又开始跑分公司路演的节奏。

其实差不多每季度我都会这样跑一次,一方面是培训赋能和业务推动,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机会去获得一些增量的信息与反馈。

今年的市场真的很难,差不多所有大类资产多少都遇到了一些尾部风险。先是股票一直跌、债券狂卷。等二十条出来,股票还没怎么涨,债券又因为拥挤出现了踩踏。好不容易这几天股票涨了,又发现涨的都是权重,基金重仓基本没咋动。

今年基本偏配置类的多头策略都不赚钱,显然,这样的市场环境是很难吸引到新客户或者客户的新增资金的。

另一方面,客户存量的服务压力也很大,前些年买的产品到底是走是留,要不要补仓?要不要给客户打电话,又该给客户说什么?

这显然不是一两家财富管理机构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当下的现状。问题所有人都知道,难得是该怎么解。

出差路上恰好读到一份中信财富管理行业的研报,里面提了两点:

第一,从美国的经验来看——

财富管理行业的规模变动与投资回报率正相关,持续牛市创造的收益是财富管理的核心驱动力

持续的赚钱效应,使得财富管理市场可以不断地吸纳增量资金,同时也诞生了一批优秀的财富管理机构。

但显然,我们的市场当下并不太像美国。在资管新规转化的那两年,所有人一度以为我们会是。

但今年的市场告诉我们,只有资金的净值化,没有投资者行为的净值化,仍然很难成为美国那样的成熟市场。A股还是我们熟悉的那个A股,只不过人更多了,规模更大了。

当然,这也并不能只怪这届投资者不行。美国80年代以来的慢牛长牛本身是建立在美元铸币权、经济健康发展、维持温和通胀以及养老等长期资金持续入市等一系列制度建设的基础之上的,这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不是常态。

随着通胀的抬头与联储的加息,今年美国市场的波动一样很大,一样股债双杀。

财富管理业务本质上是个贝塔业务,所以当贝塔出现问题的时候,可能我们首先要放下的是财富管理持续增长的假设。

当市场持续向上的时候,财富管理业务或许可以实现这个目标,但当市场呈现周期性的时候,逆大势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晚上看到最近理财资金的负反馈仍在持续,我们无比希望随着养老金的入市,随着投资者行为的理性化,市场可以很快变得更加平稳和有效,但上面这两件事哪一件都是长变量,需要出台更多的制度助推。

所以,在可预见的当下,市场的周期性仍然是所有财富管理机构需要面对的课题。

第二,从美国1973、2000、2008历史上三轮熊市来看——

即使是嘉信理财美林证券、UBS这些优秀的财富管理机构,当市场不行时,也很难实现逆势增长。

但他们过冬时所采取的策略,其实是值得学习的。降本与增资是其中最普遍的防御性手段,但一般他们也会同步搭配做些偏进攻性的手段——

比如选择多元化策略,通过外部并购,想办法开辟先前不服务的客群,以此来减缓市场周期对于公司经营的影响。

比如着力强化客户服务,重塑公司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以此来尽最大可能的留住客户的资产与公司口碑。

比如会通过加强科技投入或者降费,再给客户提供更大便利性的同时,建立起公司相较于其他同业的护城河。

中信的研报里归纳了六条周期的应对之策,但简单来说,就是在保持自己不死的前提下,尽可能的舍短取长,聚焦自己的长期竞争优势,然后等风来。

很多事看上去并没有什么技巧,无非就是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有风就多跑两步,没风就练练内功。

这些事可能短期来看没什么分别,但几轮周期下来,能搞坚持做、不犯错的人自然就和其他人不一样了。

其实投资也是一样,我们并不需要做对多少事情,只需要少做错一些事情就已经足够超越绝大部分人了。

所以,我也一直在思考,既然周期性仍然是市场的当下,那么我们作为财富管理机构,到底可以给客户提供的服务是什么?又该如何帮助客户穿越周期?

或许我们习以为常的产品并不是服务,各种资讯也不是服务,给客户提供的便利性也不是服务,帮助客户找到自己的投资目标,然后尽量在波动的市场中让他们少犯错才是。

单纯的理念教育并不是服务,价值投资也并不简单的等于买入并持有,需要回到客户为什么会亏钱的这个原点去思考。

这个冬天有点冷,但或许这才是这个冬天中最值得做的事。

对了,中信这份研报的标题是《唯有持续精进,才能陪伴客户穿越周期》。

我很喜欢这个题目,财富管理哪有那么多的理所应当与大势所趋,我们与客户之间的信息差与鸿沟仍然存在,我们唯有持续精进,才能陪伴客户穿越周期。

正如刘慈欣在《三体》中所写的,

“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完】

全部讨论

2022-12-07 00:43

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