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近期独董事件的一点思考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最近看到了不少关于独董的新闻,开端就是康美药业的造假风波,包括5名曾任或在职的独立董事,需要承担连带责任,合计赔偿金额最高约3.69亿元。这接近4个亿的罚款可是吓退了好多上市公司的独董,毕竟独董们一年的年薪也才十几万。

康美案”判决之后的半个月时间,有超过40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了独立董事的辞职公告,其中不乏个别明星“独董”。独董离职潮的背后,关于独董不“独”、不“懂”、“闲职化”、沦为“花瓶”的质疑声音也不时出现。

的确,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社会大众眼里的独董,也就是个“挂职”的,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上市公司的独董们很多都是法律、金融、会计背景的大学的教授,上市公司利用独董的社会地位以及专业权威性,独董就靠着上市公司来“补贴家用”,独董们每年拿着十几万的年薪,在上市公司需要的时候站出来投投赞成票。

“康美案”是去年11月的事情,今年的1月份,科林环保(002499)也因为“未依法及时披露重大合同进展情况”、“2018年半年报存在虚假记载”被重庆证监局处罚,其中3名独董被罚款3万元/人。

也是在这样事件中,独立董事们好像有点怕了,开始出现一些乱投票的“明哲保身”派。说也奇怪,不管事情的原委如何,大家看到独董投了反对票就会觉得这个独董是个尽职尽责的好独董!天然的会觉得是上市公司本身有问题,独董是正义的使者。当然,我们这里不是说所有投反对票的独董都是为了明哲保身,只是阐述一个现象,就像是前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独董蒋大兴”。

现在的独董要思考的是如何在独立性和上市公司更好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在监督上市公司合规合法经营的同时,用自己的专业只是帮助上市公司更好的发展,这才是一个健康的独立董事系统应该做的事情。

说个题外话,独董这个职位感觉风险是越来越高了,这董责险能管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