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三境界:看远、看透、看淡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3喜欢:10

最近读到南怀瑾的人生三重境界:

第一层是看远,怀有宏大的人生奋斗目标,不为眼前小利斤斤计较,不为眼前小事而牵绊了心情;第二层是看透,现象是纷繁复杂的,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独特的眼光;第三层是看淡,将功名利禄置身度外,将世间的纷繁复杂看淡,从容淡定,无为而为。

回顾在市场摸爬滚打的这么多年,不正是在践行这三重境界吗?投资是一场漫长的修炼,每一步的前行,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极其考验投资眼光和研究能力,更考验你的心态和境界。

归根结底,可以归结为这六个字——看远、看透、看淡。

一、看远

古诗云:登高方识远,天地纳于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做投资,投的就是未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股票价格的波动,不过是表象。更深层次的,是产业的洞察,宏观经济的分析,以及那些不可预测的黑天鹅事件和神秘力量。

而要洞悉这一切,需要耐得住性子,需要时间的沉淀。

多长时间呢?

至少是三五年。

如果看不到三五年,你选择做投资,就注定是一种折磨——你每天都会在煎熬中度过,惶惶不可终日。

你一直盯着K线图,天天计算得失。连续一段时间,收益下滑甚至亏损,便心乱如麻,然后不断地怀疑自己的选择,最后耐不住煎熬,在行情低点时割肉。等到行情涨起来,你又后悔不已。

当前的A股,正是经过了持续两年的低迷。很多人每天就像过山车一样,心电图起伏不定。就连许多专业人士,也频频在媒体上哭天抢地,开始缴械投降了。

然而,当我们将视角拉长——

回顾一下,过去五年发生的事。不难发现,2022年与2023年的暴跌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它们是市场周期的一部分,是经济波动的自然体现。

若再往前一步,我们瞭望一下未来五年,我们更应保持冷静与从容。市场的低迷只是暂时的,它孕育着新的机会与可能性。

做投资,一定要立足于长远利益。

任何只看眼前利益的做法,都会导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最终与成功无缘。

正如巴菲特所说,投资就像钓鱼,需要长时间的等待和耐心。巴菲特平均持有一家公司的时间是10年,可口可乐富国银行美国运通等给他带来超额回报的公司,持有时间均在30年左右。

在时间的长河里,一家公司能否顽强地活下来并活成王者的样子,其历程必然充满挑战与曲折。然而,优秀的企业往往从一开始就显露出卓越的潜质与特质。

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要学会甄别那些具有长期主义的公司。这些公司不会被短期利益蒙蔽,着眼于长远发展,持续创新、优化管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并在此过程中积极回报股东。

甄别长期主义的公司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我们具备全面的知识体系、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分析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众多公司中发现那些真正的长期价值创造者,与它们共同成长。

二、看透

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

想要看得更远,我们可以通过思想意识的改变来提升自我。但如果要看透投资的本质,大部分人很难做到。就好比看花,很多人只看到了花的颜色和形态,鲜少有人关注到它们赖以生长的根基。投资亦是如此,不能流于表面形态,而应像探寻花朵的根一样,深入挖掘投资的本质。

何为投资的本质?

投资这一行为,并非简单的数字游戏,也不只是价格曲线的波动。它是投资人向所投资企业的资本输入,在未来可预期的3-5年甚至更长时间内,随着企业成长而获得资本及股息收益的过程。

这种收益与你所投资企业的经营情况呈正相关。

因此,你是做股东的。你要跟踪的是企业经营情况,而不是每天盯着市场价格变化。

只要企业经营好,未来的收益就一定不会差;也只有企业经营好,你的收益才会有保障。

巴菲特在投资时,会对所投资的公司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就如同一位手握“放大镜”的侦探,仔细研读财务报表、新闻报纸和行业报告,全面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市场前景。只有当他确信公司的价值被市场低估时,才会果断出手。

彼得林奇鼓励人们投资自己熟悉的公司,比如经常光顾的商店或使用的商品,在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中,去发现那些被市场忽视的潜力股。

贝佐斯的成功秘诀在于,他坚信,通过专注于长期价值创造而非短期利润,公司能够实现持续稳健的增长。正是基于这种长期投资的理念和战略性收购策略,亚马逊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在线零售商之一。

投资的本质不在于短期的得失。它是一种深思熟虑的资本投入,一个与企业共同成长的过程。这需要我们像园丁一样,不只欣赏花朵的美丽,更要深入土壤,了解其生长的根基,在气候的变化中不断修剪自己的枝桠,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投资策略,领略长期主义和深度思考带来的绝美风景。

三、看淡

做投资一定会有成功的地方,也一定会有失败的地方。在这条路上,我们要学会看淡短暂的成功,更要坦然面对失败和挫折的洗礼。

即便是股神,巴菲特也曾在这条路上摔过跤。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巴菲特在鞋业投资上的失败案例。

1991年,巴菲特首次购买鞋业公司,并将其收购的HH Brown鞋业公司夸得像一朵花一样。

他在致股东信上提到:“HH Brown鞋业是所属产业的龙头”,“每年的税前盈利约有2500万美元”,“是北美地区工作鞋与工作靴的领导品牌,拥有非凡的销售毛利与资产报酬”,“像这样的案子根本就不要五分”。

同时,他也提到:“事实上,鞋子产业竞争相当地激烈,在全美一年10亿双的采购量中,大约有85%是从国外进口”,但是他有信心面对这些竞争。

他相信,“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像Frank这样优秀的经理人再加上Heffernan先生所建立的事业才有可能生存。”

随后的几年里,他继续收购鞋业公司。

1992年并购Lowell鞋业,1993年并购Dexter鞋业,1994年并购洛威尔公司。

但彼时的巴菲特,还是低估了市场厮杀的残酷程度。他并购的鞋业公司不久便纷纷陷入困境。

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正在大刀阔斧地改革开放,在巨大的人口红利加持下,员工的工资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90年代起,中国制造业开始崭露头角并逐渐占领国际市场。

1995年到1998年间,巴菲特再也没有在股东大会上提过他并购的那些鞋业公司,似乎它们已经消失不在了一样。

直到1999年,巴菲特首次承认制鞋业缺乏竞争优势。

“回顾1999年,我们旗下的制造、零售与服务业的表现几乎接近完美,Dexter鞋业除外,不过该公司的问题不在于经营管理,就工作上的经验、活力与认真而言,Dexter与其它子公司优秀的经理人毫无二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我们的制造据点位于美国本土,缺乏竞争优势,总计1999年,在美国13亿双的鞋子消耗量中,93%来自于进口,廉价的劳工成本是主要的关键因素。”

在2002年,巴菲特首次承认并购制鞋业错误。

“我们在德克斯特鞋业身上损失了一大笔钱,这得感谢我做的一个愚蠢的决定,也许还有几个愚蠢的决定。”

在这次的股东大会上,芒格说道:“有一点很重要。这表明,无论你多么努力地建立避免错误的系统,即使你很努力的保持在你的能力范围内,你仍然会犯错误。我想我可以自信地保证,这不会是我们最后一次犯错。”

然而,失败并没有让巴菲特谈“鞋”色变。

在此后的很多年里,巴菲特一直在总结鞋业领域的失败投资所带来的经验与教训,并不断完善自己的投资策略。

事实上,巴菲特能从“捡烟蒂”完全蜕变为拥抱持续增长的“滚雪球”投资,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投资检查清单,离不开他人生中几次重大的“滑铁卢”,这其中也包括他在纺织业等行业的失败案例。

这就是股市。

做投资优秀的人必然“赌性”十足,敢于重仓,但是再完善的考虑,也有失算的时刻,也有众多不可预期与不可控的因素。

投资的道路上充满了不确定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风雨过后,收拾心情,准备好雨伞、雨鞋、雨帽,以备下一次更好的表现。

结语

投资,不是一场短暂的赛跑,而是一场马拉松。

只有将目光放得长远,才能在波动中找到方向,在低迷中发现价值。只有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只有锤炼坚不可摧的心态,才能在失败和挫折中坚定航行的方向。

市场任何的波动,对你来说不再是惊涛骇浪,而是浪花,你所航行的小船终将乘风破浪抵达终点。

全部讨论

06-05 17:46

广度,深度,自渡

说的在理 关注了

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