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万到220亿,逆向投资的长赢法则

发布于: 雪球转发:3回复:4喜欢:0

说到“逆向投资”,很多人会想起巴菲特的那句名言——“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然而,真正将逆向投资运用到极致的,是格雷厄姆的另一位学生——约翰·邓普顿。

1939年,在经济大萧条与二战的双重恐怖中,邓普顿逆流而上,借款购入了价格1美元以下的美股公司各100股。四年后,整个投资组合的价值上升至4万美元。

后来,邓普顿创立了全球最大最成功的共同基金集团——邓普顿成长基金,而且从不雇用销售人员,仅凭卓越的投资业绩来吸引顾客。到1992年,他管理的资产高达220亿美元。

他说:“行情总在绝望中诞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长,在憧憬中成熟,在希望中毁灭。”在市场的低点,我们对后市的乐观看法往往需要时间的验证。在这个过程中,你能否和邓普顿一样,扛住所有压力,熬过低谷,直至金子穿透黑暗成为势不可挡的“光”?

邓普顿的投资逻辑可以归结为四点:绝对低估、分散投资、绝望情绪、全球投资。他要求股票价格低于价值的20%,持仓多达几十上百只,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机会,总是买在股票无人问津时。

一、绝对低估

众所周知,美国股市在1929年崩盘了,到1932年跌到了谷底,这波下跌,跌去了9成的市值。而后,美股逐渐反弹,上升了37%。到1937年,二战的激化,让美股再度暴跌,下跌了一半。

这一年,在大萧条的阴影中,全球投资者纷纷远离股市,25岁的邓普顿成立了自己的投资公司。

两年后,二战全面爆发,他敏锐地觉察到,战争有利于保持中立的美国走出经济危机。于是,他大胆向以前的老板借了1万美元,购买了104家公司的股票,每家100股,买入价全部低于1美元。到1943年,这个投资组合的价值上涨至4万美元,年化回报率近50%。

邓普顿很清楚,股票跟公司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股票价格经常严重偏离公司的实际价值。

据邓普顿投资思想的传承人——邓普顿家族成员劳伦·邓普顿回忆,邓普顿常常在在抽屉里存放一份“愿望清单”,名单上的股票都是是他想买但又觉得太贵的。一旦市场大跌,这些股票价格跌至他认为便宜的水平时,他就会下单买入。

邓普顿说,有些投资者被错误的投资理念洗脑了,总是去找市场中的强势股,以获得市场优势。但镁光灯下,基本全都是坑。短期看,你的投资也许能够获得挺好的收益,但长期一定是失败的。

如何避免购买那些故事类的股票呢?数据不会说谎。邓普顿说,在高市盈率、高市销率和高市净率的三高情况下购买股票,从长远来看,无疑是一个非常糟糕的投资。

要想在股市里长久立于不败之地,避免购买那些过于高估的股票,便是你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二、分散投资

在1939年买入的一揽子股票组合中,邓普顿持有的股票多达104只,很不幸有37只最后破产了,但其他的股票却让他发了大财,4年间翻了4倍。这是一次做多+分散的成功狙击。

无独有偶,在2000年互联网的超级泡沫中,市场给予了邓普顿做空+分散的投资机会,成为其人生中另一次具有传奇性质的投资。

1999年上半年,随着科技股取代“老经济”,标普500上涨20%,纳斯达克上涨80%。同期伯克希尔哈撒韦市值下跌19.9%,老虎基金下跌了18%。

这一表现遭到了媒体和大众的口诛笔伐。2000年,人们不断公开批评巴菲特和老虎基金的朱利安•罗伯逊已经过时了。

这时候的邓普顿,在做什么呢?

2000年,邓普顿断定科技股会在泡沫的高峰时期直线下跌。于是,他用1.85亿美元作赌注,选中84只满足其做空条件的高科技股,并决定为每一次卖空投入220万美元,数周内就获得了8000万美元的收益。

2000年3月10日,纳斯达克指数达到峰值,创下5132点的历史新高。此后,正如邓普顿预料的那样,科技股直线跳水,暴跌不止,一年不到,纳斯达克指数就已经跌落悬崖,较3月份峰值下挫了51%。

邓普顿对于逆向投资的浓厚兴趣,源自于他大学期间选修的投资大师格雷厄姆的课程。格雷厄姆是价值投资理论的开山鼻祖,他总是将投资分散到200只股票上。在管理邓普顿成长基金期间,邓普顿也总是分散投资好几百只股票。

在谈到分散投资的好处时,邓普顿说:“唯一不应该分散投资的人,是每次都看对的人。”邓普顿理性地承认,他的投资也不是每笔都能赚钱,因此,他会把投资失败的风险分散到很多只个股上。当由于选股错误导致的个别股票亏损对组合的影响变得很小时,组合业绩就会更加稳定。因此,我们常说,分散投资是逆向投资的风险减震器和业绩稳定器。

当然,当我们谈论和学习邓普顿的投资之道时,切勿刻舟求剑。如果你仅仅模仿他曾经每只股票购买100股的策略,那你并不能真正把握邓普顿投资思想的精髓。

正如劳伦·邓普顿曾表示的:邓普顿共同基金的持仓方式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他青睐的国际市场一般流动性较低,限制了大量获取流通证券的机会。

如今,时过境迁,现在的全球股票数以万计,流动性也逐渐好转,投资者们可以通过买入ETF或基金来实现分散化的目的。

三、绝望情绪

1939年的大萧条为邓普顿带来了绝佳的价值投资机会,而这一切的发生,还要追溯到上一轮的资产泡沫。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战后初期,美国国民的自信心随之膨胀起来。这种膨胀最突出表现就是——消费需求旺盛。那时候,每个美国家庭都拥有好几张信用卡,就连广告词都是“以后每个美国家庭都能拥有两辆汽车!”不断地“买买买”、超前消费、分期付款已经成为美国人习以为常的事情。

与此同时,美联储注入了大量货币刺激消费市场,银行也向市场源源不断地投入大量资金。短时间内的货币激增,导致美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人们被乐观的行情冲昏了头脑,资产价格一路飙涨,消费和生产都陷入了“疯狂”。当时大家都以为,美国将迎来永久的繁荣了。

但是泡沫总会破裂。

整个20世纪20年代,美国企业不断扩大生产,工人的生产率飙升了55%,但是工人的小时工资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伴随而来的是生产过剩,以及超前消费的习惯让人们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

1929年~1933年,美国迎来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萧条。人们由极度的乐观陷入极度的悲观。

暴跌,踩踏,恐慌。哀鸿遍野。

在轰轰烈烈的大暴跌面前,邓普顿问了自己一个关键问题:我怎样才能以极低的价格买入一只股票?

他的回答是:除非有人急于抛售,否则绝没有其它因素能让一只股票下跌至极低位置。

他总结道:你必须在别人拼命想卖出的时候买入。

邓普顿冷静的观察着这一切,并在众人的绝望情绪中,用自己的智慧拼命寻找一线生机。

而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邓普顿更加坚信自己的判断。他仿佛再次看到了一战为美国带来的财富机会。

在股市的持续下挫和与绝望的众人中,他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美国一定会被拖入二战,美国的工业将会被强大的战争需求所推动。

所以,他开始跟所有的投资者背道而驰,不但没有远离市场,他还开始买进,甚至大胆的借债买股票。

四、全球投资

1954年,邓普顿成立了邓普顿成长基金,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低价股。

这样,他的可投资范围一下就扩充了十几倍。

而且,全球不同国家的股市行情往往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他总能从投资者的极度悲观和绝望情绪中,找到更有潜力或更具性价比的市场。他还精心编制了一张图表,用来揭示不同市场间的周期性波动。

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邓普顿作为美国基金经理的先驱之一,率先进军日本市场。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他以较低的成本购入日本股票,抢在其他投资者之前锁定了投资机会。

在他买进后,日本股市一路蹿升。

后来,他发觉日本的股市被高估了。1988年,他对股东们说,日本的股市将会缩水50%,甚至更多。

与此同时,他也瞄准了新的投资机会——美国。

果不其然,几年后,日本的东京证券交易所指数下跌了60%。

而到2000年初,他又开始做空美国科技股,接着股市就崩盘了。

结语

在超过70年的辉煌职业生涯中,邓普顿以其卓越的管理策略和操作手法,每年为公司带来了高达7000万美元的利润。

假如你在1954年向邓普顿投资了1万美元,到了1992年,这笔投资的价值将飙升至200万美元,高达200倍的惊人增长。相比之下,假如你买的是标普500,同期收益只有10万美元。

邓普顿通过专注于寻找被低估的股票并实施多元化的市场配置策略,成功地超越了市场平均收益。这一投资策略简单实用,而且风险较低。关键在于,你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或者能买到同样优秀的基金。因为,长期来看,他会让你大幅跑赢市场平均水平。

全部讨论

05-11 08:52

这才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