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hone转发:7回复:27喜欢:18
【闲读偶拾0225】刀锋
今天聊一本多年前读过的经典,毛姆的《刀锋》。
毛姆的作品中《月亮与六便士》是大家最熟悉的,我也看得很早,后来练习阅读时还读过英文版。但可能这本书传播(剧透)太厉害,所以我对它的感受还不如毛姆的另一本经典《刀锋》。
我读《刀锋》的因缘,还是十多年前我的恩师为了点拨我颇费了些心力,有一次曾说我是“一个聪明的年轻人,但是行走在刀锋上”,我当然是咯噔一下,觉得话里有深意,因而也努力寻找所谓“刀锋”的出处和意指,当然,就很快找到了这本毛姆70岁才出版的经典小说《刀锋》。
而“刀锋”一词,实际源于《奥义书》中的一句话:
“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因为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
读过毛姆的朋友不会陌生,毛姆受东方宗教思想的影响是挺大的,其实这样的西方作家不少,黑塞也是一个。而在《刀锋》一书中,主人公拉里的生命意义寻找之旅,最终也因为遇到印度某宗教大师的指点而开悟,终于结束在异国的流浪(有调侃他是到外国做了一名街溜子),回到美国做了一名普通的货车司机(还是出租车司机,记不清了,原谅我的记性),过上了平和而又积极的生活,全书终。
拉里开悟后说过一段动人的话:
“我要投生,投生再投生。
我愿意接受形形式式的生活,不管它是怎样忧伤痛苦;
我觉得只有生生不息,一个生命接一个生命
才能满足我的企求,我的活力,我的好奇心。”
而拉里寻找到的人生真谛——“一个人能够追求的最高理想是自我的完善”,也从我读完《刀锋》开始,就对我形成了长久和微妙的影响。某种意义上讲,最终我的很多重要的职业与人生选择,只是时间到了,就自然地去遵循内心的召唤而已。
行走在刀锋上的人,终究会渴望平静、平凡的生活,但是要越过刀锋,确实不易,需要艰苦的努力,也需要一些不可求的因缘。
PS: 老渔会分享一下读书感受,但是不算推荐,不了解对方是无法推荐的,各位请自行判断。

精彩讨论

呆呆啊呆呆02-25 19:01

毛姆的刀锋,黑塞的悉达多还有纪德的窄门感觉内核都很像,应该也都有互相影响。包括刀锋这个词的意象和窄门也很类似。那个时代的作家都有受过一战这个人类集体创伤,应激反应后慢慢产生了对于终极意义思考,最终殊途同归找到了类似的答案。

流金岁月BJ02-25 18:52

年轻时读《刀锋》,从伊莎贝尔的视角,不能理解拉里的不走寻常路。去年重读,意识到内心深处对拉里的羡慕,羡慕他的潇洒,他内心的清明。我本俗人,也只好继续在俗世中去寻找得救之道。

迷幻拖拉机02-25 22:31

是不是毛姆最好的小说很难说,毕竟毛姆的短篇有太多精彩之作了,不过《刀锋》是我读的第一本毛姆的书,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在20岁左右的时候读到这本书,改变了我很多,在40岁左右的时候我开始学习投资,我在想这里面是不是有某种关系?

长线渔民02-25 16:13

禅宗是中国文化对佛教的改良,佛教脱胎于印度宗教,很自然

全部讨论

02-25 20:38

“刀锋”一词,实际源于《奥义书》中的一句话:
“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因为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

02-25 19:32

直接读佛经吧,很有趣。大部分文学作品并没有解决问题的出路。

02-25 19:05

刀锋反省年轻一代的迷茫困惑,与垮掉的一代互为照应,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好书

02-25 18:20

个人看法,马斯洛需求第五层说是满足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大致一个意思,也有些许差别。自我实现是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是自身天赋或兴趣产生的一个动力,找到了一条路径,一直在前行。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没有天赋,但也有欲望和好奇心,过程可能有迷茫,跌跌撞撞,最终自己的欲望和能力匹配,自身达到了和解。平和而积极,这是大多数人能做到的大脑皮层下和皮层达成的和谐。就像大多数人无力参加马拉松,散步又太容易,每天坚持慢跑3公里。

02-25 17:17

才能满足我的企求,我的活力,我的好奇心。——人生的价值?

前辈您好,我刚刚踏入四十,俗话说四十不惑,但我感觉自己迷惑的地方却越来越多,像似在雾里看花的感觉,您是过来人,能否给些四十岁的经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