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书引发的一些关于选择的思考

发布于: 修改于:iPhone转发:1回复:3喜欢:9

最近在看项飚的旧作《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以下简称《浙江村》),联想到读《反脆弱》时的一些感想,包括看中公教育材料时的一些数据,有些感概,记录如下:


一、关于职业的反脆弱性。塔勒布说:让人上瘾的东西里,害处最大的三种是海洛因、碳水化合物和月薪。他认为每个月有固定收入这种事情是非常不反脆弱的,让人上瘾,让人对外部变化和威胁日渐迟钝,并对提供月薪的工作和机构产生越来越强的依赖,而一旦这个固定薪水消失不见时,大多数人会发现自己难以适应自己并不了解的外部世界。所以,塔勒布认为出租车司机比公司职员的工作反脆弱。(我猜大多数国人不这样认为)


二、职业的确定性溢价。翻中公教育研报时看到的一个数据,2019年国考的录取率只有1.1%,比考985、211难多了,报考者中不乏名校毕业生,甚至硕士生、博士生。我们知道公务员待遇固然不错,但和优秀企业相比还是有不小差距的。比起长期待在体制内逐渐失去面对外部多变环境的生存能力,这些报考者更看重的多半是公务员岗位能够提供的长期稳定性,也即选择了和塔勒布观点相反的一面,牺牲反脆弱性来换取确定性,甚至不惜为此附上不菲的成本(时间、金钱以及机会损失),来追求公务员这类工作的确定性溢价。


三、在看项飚《浙江村》一书前,我确实没有意识到,那些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走南闯北在全国各地做木工做衣服包柜台搞批发甚至做国际倒爷的温州农民,才是中国最反脆弱的一群人。他们不惧风险,敢闯敢拼;善于发现机会,快速试错;依靠亲眷同乡关系,相互扶持,抱团拓展;善于学习,乐于拥抱变化,不断开辟新的赚钱模式,决不抱残守旧……这样一群人,似乎从未奢望在一件工作(生意)上干一辈子,很多时候只是隐隐觉得现在的生活(生意)没有以前那么好做了,他们就已经在积极打探、寻找新的路子了。这样一群人,真正符合了塔勒布所说的“反脆弱”的特征,而且比出租车司机不知强出多少个段位。


四、职业投资者的反脆弱性。雪球上基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帖子出来再次掀起是否该做职业投资者的大讨论。我这里不下定论,因为每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而要做一名职业投资者也是有本金、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心性等几方面不算太低的门槛的。如果这些条件都符合,决心也够,那我们可以看看职业投资者和固定收入者之间的区别:

1、职业投资者具备反脆弱性,拿月薪者没有;

2、职业投资者可以做时间的朋友,因为可以享受财富和认知水平提升的双重复利;而大多数拿月薪者没有(少数如医生、律师除外);

3、职业投资者拥有时间自由和社交自由,拿月薪者没有;

4、职业投资者天天都在考虑如果遇上股灾该怎么办,拿月薪者多数时候不会考虑下岗了该怎么;

5、职业投资者很少在乎别人怎么看(因为基本被认为不务正业[捂脸]),身份焦虑会比较小,拿月薪者随时活在比较和身份焦虑中;

6、职业投资者因为没有固定收入,所以必须不断磨练技艺,增加赚钱本领,拿月薪者这么大的紧迫性不常有;


综上,简单归纳就是职业投资者开始很难,过程艰辛,但熬过去了会越来越轻松,越来越自由。拿月薪者开始比较舒服(稳定嘛),之后会越来焦虑(钱不够多,地位不够高,年纪越来越大,外面的世界越来越不懂),最后还得靠运气看能不能保住职位到退休(毕竟在一个固定系统内待越久,出去就越难适应)。


所以,进入最后一点,关于选择的时间角度。是先难后易,还是先易后难?看起来好像很容易选,当然是先难后易呀!但真正做决策时,趋利避害的人性又往往会占据上风。人生一辈子,如果拉长周期看,或许可以简化成两件事:一、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伴侣、生活方式);二、坚定地朝着目标走,一条路不通再换一条;坚定地做更好的自己,不要着急求稳定,要愿意折腾,要习惯延迟满足(老巴说的慢慢地变富);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永远选择后者……

本来是随手记一点感想,最后又扯远了[捂脸]

 #一个韭菜的自我修炼#   

全部讨论

2021-04-16 19:17

渔民兄现在是职业投资吗?

2021-04-16 11:54

补仓一点,拿月薪者也可以增加自己的反脆弱性,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定期了解自己在人才市场中的价码是否提高,另一个就是不断探索创业的可能(即便并不付诸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