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差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积少成多(TIAA026017)$ $进取养基场(TIAA026018)$

在网上,由于某些原因,一部分信息或个体的声音被过度地放大,让人错误的觉得已经是主流和普遍的现象。

比如知乎上人均百万,感觉年收入三四十万好像已经是穷人一样。但事实上年收入三四十万,在哪都是高收入。

比如网上主流观点结婚一定要买房,没买房就娶不到老婆。但事实上,没买房结婚的挺多。

比如孩子教育,网上主流观点好像给孩子报几个班一年教育支出5万8万的非常正常。但事实上,现实里很多人一年下来收入也就五六万,怎么可能全都给孩子补习,绝大多数人孩子教育支出都是很少的。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这是互联网时代的幸存者偏差。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不少。

一是极端内容更容易传播。争议性或极端的内容更容易引发强烈情感反应,更愿意去参与讨论,所以导致少数人的声音被不成比例地放大。

二是媒体的推波助澜。媒体更愿意报道能吸引流量的事件(比如突发体,震惊体,标题党),因为不常见所以更具新闻价值,但事实上只代表了少数。更别说有些媒体甚至会断章取义进行宣传。

三是人性的因素。在网上,不管真假都喜欢往好了吹,所以知乎上都是人均百万,月薪5000的都不好意思说话,即使说了也没人关注。但在现实里,都喜欢往差了吹,比如跟线下老板聊天,只要聊到自己的生意,90%的人都是说自己生意很难做,一年比一年难,生怕你知道他赚很多。

谎言重复一百次都会成为真理,而互联网时代的幸存者偏差,信息重复的次数何止100次,而且也不是谎言,只是少部分的真实。

那么在投资中,存在哪些幸存者偏差呢?

1. 能靠炒股(投资)发财

有没有人靠炒股发财的?有!

网上听说的就不说了,作为在泉州金融圈混十几年的从业人员,我自己都认识几万块起家炒到几个亿的股神。至于赚几百万发家致富,买房买车的就更多了。

股神确实有,但比例有多少?基本上是万中无一,绝对是少数中的少数。

2. 觉得自己能抓住牛股

长期持有牛股的收益实在太高,之前有个新闻,说有个老太太08年买了长春高新,放了十几年,5万变500万。

除此之外,股市里从来都不缺牛股,翻倍股,10倍股比比皆是。

炒股的人,只要时间长一点,10个有10个都曾经买到过牛股,很容易就觉得自己离发财就差那么一点点定力。

但事实上差了十万八千里,买的不一定是牛股,买到牛股也不可能放得住,认知不够,牛股的钱是赚不到的。

3. 觉得普通人炒股能赚钱

现在不少人觉得基金经理很菜,炒股比买基更能赚钱。

但事实上,炒股亏钱的人,没几个人会有心情在互联网上到处宣传,即使说了关注的人也不多。

比如医疗ETF和买某兰的医疗基的跌幅是差不多的,但网上基本上看不到吐槽买医疗ETF,只能看到吐槽某兰的。

同样的原因,在网上基本是看不到炒股亏钱的人(即使偶尔的冒出一些血亏的帖子,也只会觉得是少数,并且很快就销声匿迹,但事实上是普遍现象),只能听到买基金亏钱的声音。

只有赚钱的人才愿意在网上一直炫耀,就跟知乎人均百万是一个意思。

事实上,普通人炒股亏钱可比赚钱容易太多了。只要是有在证券公司工作过,能看到客户真实盈亏的从业人员,基本上不可能相信普通人炒股有多少能赚钱的。亏损很正常,而且大多数亏得比基金更惨。

总而言之,相信常识。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发财致富的主要途径还是工作和攒钱。投资理财最多只是辅助和加速积累的作用。

在投资方面,你可以认为基金经理非常菜,直接把基金全卖了,永远不碰股市都没问题。

但千万不要觉得基金经理很菜,但自己很牛,自己炒股就可以赚钱,这样想的话,风险就更大了。

定投从零开始,专注基金研究
获取更多投资理财、基金实操干货,关注我们
@今日话题 @雪球创作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