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2回复:44喜欢:19

有三个关于药明生物的问题向各位大佬请教:

1. 药明生物在手订单206亿美元,营收只有170亿人民币,明年乐观估计也就200多亿营收,在手订单真的能有206美元吗?这意味着这些订单几年都做不完,甲方医药企业都是非常注重时间成本的,难道不会马上把这些订单都找其他CDMO企业做吗?不可能等着你药明生物几年吧,所以这个在手订单具体定义是什么?这里的206亿美元未完成的在手订单是否最多只能说明药明生物比较抢手,跟未来实际营收并没有啥关系,个人理解在手订单是一张合作意向书,大部分还没打款。随时会变动或者重签,不是的是否正确?我看到合同负债只有30亿。

2. 新增项目132个,这个与未来营收是否有关系,还是跟在手订单一样,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太直接的关系?

3. 药明生物为啥要在海外设厂(爱尔兰、美国、新加坡)?国内成本多低啊,为啥一定要到海外这几个地方建厂,这几个地方一个比一个人工成本高

$药明生物(02269)$

精彩讨论

药王神篇04-16 23:28

都闪开,让我赚这个钱回点血
1. 药明秉持科研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发布的数据一向都是真实的。这个数字本身没有问题。在手订单是指签署正式合同的订单。药明和客户签约一般没有硬性规定实施的时间表,具体实施时间通常按照客户的需求来。前几年确实很多订单要排队等药明的产能。现在应该主要是药明等客户的研发进程。常规流程是:报价,签合同,首付款,启动项目,里程碑付款,完成项目,结项报告,尾款,交付产品。绝大部分在手订单都会实施。客户偶尔也有未启动即取消订单的情况,一般药明为了维护客户关系也不索赔。一旦启动的项目,至少要付已完成部分的款,多数合同规定预付款不退,甚至要另外收取违约金。
2. 新增项目数应该是和在手订单一样。不同计数单位而已。
3. 李革在特朗普上台后就预见了逆全球化,或者叫本地化。药明早早在国外设厂 —— 爱尔兰厂已经有好几年了。本来药明是CRO里对脱钩准备最充分的。无奈美帝下手太狠,直接点名药明…新加坡厂早有计划,准备了100亿,但是上月刚启动建设,应该是对最近地缘政治危机的反应。新加坡开始招人了,人力成本肯定比中国大得多。

学会空仓12304-16 22:00

1、药物研发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这个其中要做化合物合成、分析等等实验。所以这种合同项目一般都很稳定
2、这个换公司将意味着所有的前期技术资料、研究都需要重来,药明为全球绝大部分药企都服务过,不管项目经验还是性价比都是首屈一指
3、关于分散建厂的也很好理解,本身是做国际化的业务,在不同国家建立研发基地可以更好的服务客户,也可以建少政治、贸易争端灯各种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

金融街行藏04-16 22:20

1.大分子和小分子不同,大分子的开发周期普遍要5到10年,开发周期长,并发多,不是一个做完了做下一个这样的关系。在手订单就是未来的收入,只不过分为两种,一种是里程碑付款,需要完成一个节点给一次钱,这一块是存在里程碑无法达成的风险的,另一种是未完成服务订单基本都能拿到。
2.有关系,但是项目数只是数量,每一个具体的金额未知,公司这几年不披露了。
3.主要是为了合规考量,比如这次的法案危机,如果产能全在国内就比较麻烦。
回答问题也顺便自己梳理逻辑了。

注意风险202404-16 23:12

206亿美元订单,其中里程碑付款71.9亿美元,这部分订单不能笼统的归类为订单,最后新药研发成功才能得到,不成功就没了。根据会议纪要猜测,这部分最后能落实30%左右,而且是纯利润。
3年内未完成订单39亿美元,这是决定未来3年内业绩的关键。
网页链接
具体业绩影响可以查看上述链接,各个临床时间和费用,绝大部分项目从临床前接手,临床前1-2年,所以临床前项目订单可以全部计入近三年收入,但是企业可能包的全流程,临床1期就3年,中间的成功率也可以参考大概80%,也就意味着其实20%的订单会不算的。
随着漏斗的推进,商业化项目越来越多,那新签项目就对业绩影响越来越小。
企业业绩在商业化数目达到一定程度后,到达第一个顶峰。

知易行却难04-16 22:14

问题一请亿里挑一回答,我也同问,创新药研究都是争分夺秒,谁会等你五年才开始执行合同?我只能回答问题三。全球双厂是药明生物的优势之一,每种药物生产线国外必须有一条,主要是保证供应链安全,成本是其次的,国外大型药企对合同生产商经常有这条。

全部讨论

04-16 22:11

搞不懂当年怎么炒到6000亿的

04-16 22:07

哎,1年订单1亿,签个10年合同,不就订单10亿了吗?

04-16 22:06

我之前同事,在药明爱尔兰工厂,都是拉国内去...人力资源成本在这里,工程师还有国内靠谱么...只要有个项目负责人和对方沟通(语言方面厉害点),其他不就和国内一样,成本和补贴那就不一样了,暂时没打听

看合同时间和付款流程呗,海外设厂是因为地缘因素

04-17 19:37

国内太卷了,赚钱少. 有本事的都出海赚欧盟的钱. 这对技术要求很高的.

04-17 14:29

研发在国内,充分利用工程师红利。部分产能在海外,生产不需要海量工程师,海外土地便宜,税率低,成本只降不增。

04-17 07:36

我要是知道李总怎么想的,我早就发财了

04-17 07:12

跌了这么久还有500亿,赶紧80亿

04-16 22:06

你首先得明确一个观念,药明在cxo是领头羊的存在,药企优先考虑药明,未通过的法案有个祖父条款,在手订单不砍,类似于台积电在制裁华为之前加班加点也要给华为做芯片一样,在海外建厂主要是时差,可以24小时运营,这是全球化公司的标配,同时也是为了规避风险,万一法案通过了,还可以当二手代工